上亳城址

上亳城址

上亳城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王茅鎮上亳村村東50米,占地面積120萬平方米。

上亳城址整個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呈台階狀,其南為斷崖。2002年—2003年,為配合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上亳城址進行考古發掘,總計發掘面積2750平方米,出土有尖底瓶、盆、缽、罐、瓮、釜等。上亳城址遺物豐富,分布範圍較大,文化層堆積厚,時代為戰國早期至漢代(前4世紀—1世紀),在同類城址中保存較為完整,文物價值突出。

2016年6月6日,上亳城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西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亳城址
  • 地理位置: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王茅鎮上亳村村東50米
  • 占地面積:1200000 m
  • 保護級別:山西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山西省人民政府
  • 編號:V—11
  • 分類號:Ⅰ—11
  • 所處時代:戰國—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歷史文化,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上亳城址為戰國至漢(前4世紀—1世紀)的一處城址。
上亳城址
殘存城牆
1953年,在開鑿王亳水渠時,上亳城址的土層中挖出古代兵器一銅箭頭等。
2002年,為配合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上亳城址進行考古發掘,第Ⅰ發掘區開探方18個,發掘面積450平方米;第Ⅱ發掘區開探方32個,發掘面積800平方米。
200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上亳城址進行考古發掘,第Ⅲ發掘區開探方22個,發掘面積550平方米。

遺址特點

上亳城址整體呈長條形,南北長400米,東西寬300米,占地面積120萬平方米,分布於平地,整個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呈台階狀,高差約1米,其南為斷崖;分東西二城,存北牆、南牆、東牆,中牆為二城合用,北牆長1530米,南牆880米,東牆890米,中牆600米,西城牆西段有部分殘留,殘長26米,殘高1.5米,厚約3米,城基寬近15米,夯土層厚0.04米—0.15米,夯窩直徑為0.07米。
上亳城址
探方

文物遺存

上亳城址出土以陶器為主,陶器以生活用具為主,有夾砂灰陶繩紋、泥質灰陶陶片、麻點繩紋瓦片,紅燒土、銅鏃等,花紋圖案有弧邊三角紋、橫槓夾點紋、勾葉紋、多道弧線紋等,主要飾於缽、盆類器物的上腹部,器形有尖底瓶、盆、、罐、、器蓋等,其中盆類器占37.6%,缽類器占31.2%,尖底瓶占5.4%,夾砂罐占25.5%,另有少量石器、骨器、蚌器等。
上亳城址
尖底瓶

研究價值

上亳城址文化遺存豐富,分布有仰韶早期、廟底溝期、仰韶晚期、廟底溝二期、龍山時期和東周時期的遺蹟和遺物,其中以新石器時期文化為主,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文化遺存,對研究垣曲盆地新石器時期文化具有重要價值;上亳城址出土的陶器,對陶器的生產,制陶業的研究,包括陶土的選擇、坯體的成型、整形和裝飾以及最後的燒造凹對復原戰國早期至漢代(前4世紀—1世紀)人類的社會生活與生產具有重要價值。

保護措施

1995年,上亳城址被垣曲縣人民政府公布為垣曲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上亳城址
保護碑刻
2016年6月6日,上亳城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西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11月2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上亳城址保護範圍:以上亳城址保護標誌石碑為中心,向東延伸275米,向西延伸522米,向南延伸320米,向北延伸1413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為界,東、南、西、北各向外延伸100米。

歷史文化

戰國初期(前4世紀),垣曲屬魏國魏文侯率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使魏國迅速成為有實力的大國。魏初都運城安邑,後都河南開封,垣曲占據重要的戰略位置,建立上亳城址以守之。《垣曲縣誌》記載,垣曲縣城是北魏年間遷往古城,亳城作為垣曲最早的縣城有近千年的歷史,縣名也曾一度被改為“亳城”。上亳城址是湯王屯兵誓眾之地。《廣輿記》云:“垣曲有湯誓地,周圍百四十餘步,民不敢耕其地,古碑尚在。”
上亳城址
保護界樁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上亳城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王茅鎮上亳村村東50米,居黃河支流亳清河東岸,東南為小趙遺址,西南隔河為寧家坡遺址,東南為古城東關遺址。
上亳村
交通
運城市——機場大道——S75侯平高速——G3511菏寶高速——849縣道——335省道——上亳城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