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三汲鄉地處縣境東部,南臨黃壁莊水庫,西與兩河鄉接壤,北與南甸鎮相連,東與靈壽縣接壤,朔黃鐵路穿境而過,柏坡渠、北躍渠貫穿鄉境,土地肥沃,水利條件較好,是我縣主要產糧區之一,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花生、黃豆、紅薯、油葵等農作物。總面積40.59平方千米,總人口21533人(2002年),轄2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穆家莊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三汲鄉
- 外文名稱:Shangsanji Xiang
- 行政區類別:鄉
- 電話區號:0311
- 郵政區碼:050400
- 面積:40.59平方千米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旅遊資源,經濟發展,綠化工程,農田建設,發展現狀,基礎設施,
歷史沿革
1961年時為上三汲公社,系1958年成立的南甸大公社體制改編,實行政社合一後單獨成立的一個公社,因公社駐地於上三汲村故名。
行政區劃
上三汲鄉轄27個村委會:上三汲、張家廟、北白家岸、大康街、河渠、蒲北、坡底、穆家莊、趙家岸、康家、郎家、田營、東白家岸、棗窪、西金山、茹家莊、訪駕莊、川坊、后街、東廟頭、劉楊村、單楊村、下三汲、寺溝、 中七汲、南七汲、北七汲。
平山縣上三汲鄉
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豐富,是古中山國都城所在地,屬國家級文物遺址,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聞名中外的古中山國陵墓遺址,出土的文物達19000餘件,具有重要的考古和參考價值。林山旅遊風景區,亦頗具規模,吸引了各方遊客。
經濟發展
山場面積大,水庫庫灣多,草場資源豐富。畜牧、水產、養殖規模日益擴大,奶牛養殖發展迅速,已初具規模,尤其是貂、蘭狐、貉子等珍稀動物養殖名聲在外。 2000年,轄行政村27個,全鄉總面積63870畝,耕地面積28419畝,人均耕地面積1.3畝,總人口2134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2%,國民生產總值1.4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2億元,工業總產值6804萬元,農業總產值5470萬元,糧食總產量12151噸,平均畝產367公斤,財政收入113.05萬元,財政支出183.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58元; 2001年,轄行政村27個,全鄉總面積63870畝,耕地面積28419畝,人均耕地面積1.3畝,總人口2144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6‰,國民生產總值1.8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4億元,工業總產值8510萬元,農業總產值5492萬元,糧食總產量11959噸,平均畝產371公斤,財政收入102.85萬元,財政支出188.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13元; 2002年,轄行政村27個,全鄉總面積63870畝,耕地面積28419畝,人均耕地面積1.3畝,總人口2153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國民生產總值1.9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55億元,工業總產值1億元,農業總產值5541萬元,糧食總產量11710.7噸,平均畝產371公斤,財政收入114.14萬元,財政支出79.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14元。
綠化工程
【加大山場開發力度,大搞退耕還林綠化工程】 2001年完成了東廟頭至中七汲路段的綠色通道工程,2002年山區開發建設完成12200畝,酸棗接大棗16.5萬棵,退耕還林完成3794畝,匹配造林完成3540畝,合計7334畝,超額完成任務,並通過縣林業局驗收,栽植經濟林48萬株,間作金銀花、連翹35萬株,結合景區綠化,在東西林山直播山杏、椿樹3200畝,中下部栽植以柏樹為主的觀賞樹種和以核桃、山杏為主的經濟樹種18萬株,修平台3000餘畝,整修上山路35華里,動用大型機械450次。
農田建設
針對連年乾旱,加大了水利基礎設施建設。2002年,投入水利建設資金378.2萬元,對15個村32處舊工程進行了管理改制,新建改建揚水站15座,新打機井20眼,更新機井5眼,漿砌渠道800米,鋪設管道2000米,新建聚雨池29個,滅旱9000畝,改善灌溉面積6000畝,實現水利增效695萬元;建成投資152萬元的“引黃”入渠工程,可解決11個村5000畝耕地的用水問題。
發展現狀
隨著中國的入世,對中國農村經濟的衝擊,該鄉立足實際,利用優勢資源,謀求經濟發展,為此把農業、養殖、旅遊確定為三大支柱產業。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2000年建成了以北白岸為中心的藥材基地,上三汲的辣椒基地以及山北地區油葵生產基地;2001年種植結構突出特色經濟作物,例如:甜玉米、玉米筍、彩玉米、黑小麥等品種,2002年面積達到7700畝,完成綠色食品小雜糧3000畝,發展速生楊、金銀花、連翹育苗基地100畝;養殖業以奶牛、散養雞、特禽養殖為重點;在利用旅遊資源進行經濟開發建設上,2001年建成了中山國文物陳列館,2002年開工建設古中山國博物館,以此同時,深挖古中山國文化,發展品牌化經營,投資200萬元占地1000畝的古中山陵園首期工程已經完成,現已對外營業開放。逐步完善林山景區建設,作為我縣的重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河渠烈士陵園,融資50萬元,進行擴建文物展覽,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現已竣工。
基礎設施
2002年,引進縣外資金600萬元,吸引社會資金1000萬元,共包裝旅遊、道路、水利設施、特色種養等項目23個,2001年完成中國移動基本站,2002年建設了中國聯通基本站,並開始運營。改善辦公條件,2002年鄉政府辦公大樓安裝暖氣,建了水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