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村(山西省陽泉市郊區蔭營鎮下轄村)

三都村(山西省陽泉市郊區蔭營鎮下轄村)

山西省陽泉市三都村,距市區15公里。三都村是平定州的小江南。由於地勢較低,地下水一年四季長流不息,自古稱為“賽江南”。是避暑消夏的好去處。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三都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都村
  • 外文名稱:Sandu
  • 行政區類別:山西省陽泉市郊區
  • 所屬地區:山西省陽泉市
  • 電話區號:0353
  • 郵政區碼:045000
  • 面積:1300畝
  • 人口:3500餘人
  • 方言:三都話
  • 氣候條件:四季
  • 著名景點:龍王廟 壽聖寺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交通,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秦屬太原郡,西漢屬上艾縣,北魏屬石艾縣。隋朝如故。唐朝屬受州廣陽縣。五代如故。北宋屬鎮州平定軍。金朝改名廣陽縣。元、明、清屬平定州,一度曾經在三都村設立三賢都。轄13個行政村。
民國屬於山西省平定縣。1947年陽泉解放建市一直到1958年為三都鄉。後成立陽泉市郊區後,屬郊區三郊鄉,現在屬蔭營鎮。《平定州志》載名三都村。

地理環境

三都村是平定州的小江南。一年四季,氣候適宜。人民非常善良,可謂人傑地靈、風水寶地。為此這裡寺廟林立,佛教寺、道教觀、尼姑庵、關帝廟、文昌廟、娘娘廟、五道廟一應俱全。佛道僧姑樣樣不缺。建於隋代的龍王廟甘泉常年泉涌不息。
壽聖寺初建於北魏擴建於明朝,瑞雲觀為平定州最大的道觀、古戲台共有四座、元代古戲台依然完好無損、村東閣(斌興閣)為大清康熙57年的建築、村西閣是乾隆29年的建築、村北閣建於康熙36年。古驛道歷史更是歷史悠久。
三都晉商在明清時候就稱雄中原、北國以及直達境外,古商號達十幾家之多。著名的有:同合公、恆益號、兩益號、義和公、新太廣等。

自然資源

三都地下水、煤炭、鋁礬土、硫磺、青石、鐵礦石儲量豐富。農作物主要是小麥、玉米、穀子、豆類;蔬菜。村民亦農亦工。夏天務農、冬天務工。主要從事冶煉、鑄造、採礦、採煤、燒制等。

交通

三都村交通發達:村西是北京——成都的高速公路,村東是五台山——長治的高速公路。村南是陽泉到盂縣的一級公路,村西有三個火車站:三都貨站、三都盂縣貨站、陽泉郊區煤炭貨站。

著名人物

三都村民3500餘人。古有齊、趙、馬、楊、鄧、暴姓。現主要有史、張、侯、段、楊、郝、劉、武、李等姓。史姓為三都村第一大姓。
山西省陽泉市(前為平定州)三賢都村史氏,系真定史氏。源自西周太史令史佚。史佚為開姓鼻祖。
大唐時太師公遷居燕京永清。一世祖為史倫,史倫少好俠,築室得金,招來學者,辦私塾,養活豪士甚眾。在1143年發糧八十萬石賑災,去世時河朔民眾自發成立“清樂社”紀念;二世史成珪遇荒年,將家中糧食全部發給百姓,義響河朔;三世史秉直,六部尚書;四世裔孫元朝著名軍事家,丞相,鎮陽王史天澤因戰爭和封爵遷鎮定。
史天澤五子淮東道肅政廉訪使史杞子史灼居官平定州同知,卒於官。史灼二子信甫、懋才遂留居平定州蔭營;時國家實行都甲制,史氏分為平定州安平鄉三賢都八甲、一甲。是為三賢都史氏。史灼長重孫史伯林秉父命移居外父家三都村。史伯林二弟伯聚三弟伯義留蔭營村。
兄弟三人為三賢都八甲,史懋才傳五世裔孫史琰(真定史氏十二世)移居燕龕,為三賢都一甲。由於數代單傳,將良田十畝贈與甘泉寺,遂生六子:史經、史鸞、史鳳、史奎、史冊、史書。史經。裔孫後支於蔭營、雞凹、落姑堰、樂平縣。
九世史伯林移居外父家三都,生兩子五孫史鑄、史鐸、史欽、史鑑、史鏞為三都老五股始祖。
歷史文化電影紀錄片《千年古村三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