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邊報

三邊報

《三邊報》是中共三邊地區委員會機關報,1942年在定邊創刊。8開油印,5日刊,後改為4開單面石印。主要是地方新聞,有少量時事訊息及文藝性稿件。主要發行於定邊、鹽池、靖邊、吳旗、安邊等縣。發行量開始只有幾百份,最多時達到2000份。1949年秋定邊收復後,《三邊報》返回定邊。隨即寧夏解放,報社全體人員赴寧夏參加報業接管工作,《三邊報》停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邊報
  • 主管單位:中共三邊地區委員會
  • 創刊時間:1942年
  • 內容:主要是地方新聞,
報紙簡介,創辦歷史,

報紙簡介

《三邊報》是中共三邊地區委員會機關報,1942年在定邊創刊。8開油印,5日刊,後改為4開單面石印。主要發行於定邊、鹽池、靖邊、吳旗、安邊等縣。發行量開始只有幾百份,最多時達到2000份。
《三邊報》先後任社長或主編的有:李季張源、葉××、馬漢卿、馮劉山。
《三邊報》的內容,主要是地方新聞,有少量時事訊息及文藝性稿件。詩人李季的長詩《王貴與李香香》最早在《三邊報》發表連載。
1947年國民黨軍隊占領定邊縣城,《三邊報》隨地委機關撤出定邊進入游擊區,改為不定期油印。1947年底,轉移至吳旗鎮,相對穩定下來,在吳旗鎮磨坊里恢復4開單面石印出版,周刊。1949年秋定邊收復後,《三邊報》返回定邊。隨即寧夏解放,報社全體人員赴寧夏參加報業接管工作,《三邊報》停刊。

創辦歷史

1936年夏,彭德懷率領中國工農紅軍西征時,開創了三邊革命根據地, 1941年夏三邊分委(1942年12月改稱三邊地委)決定創辦《三邊報》。報紙創刊後,得到分區黨委的重視,並請毛澤東主席題寫了報頭。報紙從創刊開始,就把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對黨的方針政策做通俗宣傳和講解;同時從地方實際出發,宣傳黨在地方的任務和措施,把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與介紹農、牧民勤勞致富的經驗緊密地結合起來。
基層幹部以《三邊報》為依據,結合各地區總結的經驗向民眾作了大量宣傳。如:通過對靖邊縣的植樹防沙、拉沙開水田的報導,對定邊縣的山洪漫地和破除迷信的模範村的報導,對鹽池縣牧羊模範的表彰,對吳旗縣二流子劉生海的轉變報導等,在全分區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一個向勞動模範學校、向勞動模範看齊和追趕先進的民眾運動蔚然成風,有力地推動了生產的發展。在當時艱苦的戰爭環境中,幹部和民眾關係十分密切,常常吃住、勞動在一起,分區領導同志以身作則的好作風,影響和推動著基層幹部,大家以深入農村為榮,以聯繫民眾交朋友為樂,幹部愛護民眾,民眾歡迎幹部,真是親如一家。《三邊報》對此作了報導,如報導地委書記高峰和專員羅成德訪問勞動英雄,羅專員親自擔鹽等也給以報導,鼓舞了人心。
《三邊報》還發表了著名詩人艾青、著名畫家古元深入鹽田和農村寫出的通俗讀物和作品。詩人李季的一些作品還印成了單行本發到農村,成為民眾歡迎的讀物。
三邊地區的鹽是邊區的重要物資資源,不僅供應整個邊區軍、民食用,而且還供應國統區人民;同時也是根據地和國民黨統治區人民進行商品交換的物品,是聯絡雙方感情的重要物資。《三邊報》、《解放日報》對此都有積極的反映,在報導內容上各有側重,互相配合。延安《解放日報》從全局出發,常派記者到三邊,從鹽田的開發、資源的考察、技術的指導以及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古今歷史的介紹,以引起全邊區軍民的重視。《三邊報》側重於宣傳地委提出的任務,具體部署,集中力量在產鹽季節報導產鹽情況,報導本區民眾組織運輸食鹽和邊區各縣民眾到三邊運鹽的情況。
記得《三邊報》對於修建鹽田的情景和擔鹽隊伍的勞動場面作過這樣的報導:食鹽運輸隊在大道兩旁架起的棚帳和野火炊煙,運鹽隊的腳戶哼著信天游:“一道道水噢,一架架山,穿山越嶺到三邊,三邊地方有三寶:鹹鹽、皮毛、甜甘草,萬寶囊噢,寶貝多,鹹鹽要算第一個,嗨喲,鹹鹽要算第一個!”每當回憶起這些往事,仿佛又回到了那烽火戰鬥的年代。
《三邊報》是8開石印報,由於條件艱苦,報紙版面所限,要求訊息、通訊篇幅短小精幹,內容要通俗易懂,語言要用當地民眾的語言,文字儘量要精煉,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新聞、通訊的鄉土味,才能使民眾喜聞樂見。為了活躍報紙版面,當時採取集中報導,兼顧其他的 方針,對於經濟建設和大生產運動、文化教育、手工業生產以及一些文藝作品也給予刊登。李季的長詩《王貴與李香香》就由作者自己改編後分段在《三邊報》上發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各地基層幹部、民眾紛紛要求增加報紙的份數。
1947年春,馬鴻逵部侵占三邊後,《三邊報》社隨同三邊地委、專署撤出定邊城。在條件極端困難的環境下,《三邊報》不得不由石印報改為油印報。但劉山們與人民民眾的關係更加密切了,幹部戰士更加愛看《三邊報》。有一次劉山到農村去採訪,就發現區、鄉幹部在他們那不離身的挎包中裝著一疊疊《三邊報》,有空就看。當時劉山們不僅報導邊區的、全國的戰局,還不失時機地宣傳生產的情況,教育民眾積極支援前線,保障供給,鼓勵民眾參戰。經過一段時間,軍民對於戰爭生活都熟悉了。《三邊報》又開始重新組織起通訊隊伍,使劉山們能儘快收到游擊區、邊沿區、武工隊、游擊隊的稿件,以補充報紙採訪力量的不足,使鬥爭情況、生產活動情況得到及時報導。通過報紙使民眾對當時形勢及敵劉山兩個政權形成的對比有了認識,對三邊分區各級領導幹部的工作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1947年秋、冬兩季,是邊區敵劉山鬥爭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分區領導機關的流動,報紙也隨著流動。根據環境的變化,報紙有時是大張的,有時是小張的,有石印的,也有油印的,不論人多人少從不間斷。對於各解放區大的戰役還出捷報,雖然只是一頁16開紙,但它所起到的鼓舞鬥志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1947年夏季的一天,李季傳達了地委的指示:派劉山到靖邊縣進行採訪。劉山到靖邊很快了解到一些情況。蔣軍胡宗南部動員數萬兵力向劉山黨中央、毛主席活動的靖邊縣青陽岔、龍洲方向進行清剿,形勢很險竣。這時黨中央與強大的敵人相距只有10多華里,而劉山西北野戰軍主力已西出隴東,保衛黨中央的部隊只有一個團,還有當地站崗放哨的民眾在監視敵人。一天下午,下著濛濛細雨,山大溝深,又沒有路,敵劉山隔溝相望,彼此不知對方虛實。一會兒雨大了,天空烏雲密布,加上夜已降臨,漆黑一片,遠遠可以望見對面敵人放起的煙火。敵人時而盲目放槍,時而胡亂打炮。在一陣槍聲後,出現了可怕的寂靜。毛主席率領著黨中央機關向天賜灣方向轉移,形勢十分緊迫。正在此時傳來彭總率部在羊馬河地區殲滅敵一個師,活捉師長麥宗禹的訊息。敵人聞訊後像驚弓之鳥,調頭回竄,劉山黨中央機關轉危為安,毛主席、周副主席又回到了小河村。敵人退走後,劉山們一行數人,到蔣軍住過的杜家峁調查。回到區政府所在地小河村時,區上的同志為劉山們燒了一鍋開水,大家邊休息邊喝水。忽然區政府院內進來一些人,劉山們從窯洞出來,仔細一看,噢!原來是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時等同志!劉山們很自然地圍上去蹲成一個圓圈,只見幹部頭上都紮上一塊羊肚子手巾,穿著打扮真有點軍不軍,民不民。劉山那時頭上留有頭髮,穿著一身褪了色的灰色學生裝。毛主席詢問了每一個人。毛主席問劉山:“你是哪個單位的?”劉山回答:“是《三邊報》的。”主席又說:“你們的報辦的很好,最近沒有看到。”劉山聽了很驚訝,主席這么忙,還看劉山們的小報。劉山連忙回答:“家裡剛剛寄來幾份。”劉山回窯洞拿出《三邊報》交給主席和周副主席。毛主席握住劉山的手說:“謝謝同志們。”周副主席說:“《三邊報》以後能經常給劉山們嗎?”劉山激動地應聲答道:“一定。”這件事劉山寫信告訴李季,從此《三邊報》一直給黨中央寄送到遷進北京的前夕。
在談話中間,區委書記給毛主席送了一碗水,又向各位領導匯報了敵人清剿時破壞的景象和劉山們調查的具體情況。周副主席說:“你們統計一下,看看小河村人民受了多大損失。要向人民控訴敵人的罪行。”
《三邊報》能夠引起當地幹部、民眾的喜愛,是和在這個地區活動的中央機關領導同志的重視,及報紙堅持了黨所制定的政策和方針,反映了人民的意見和呼聲分不開的。最基本的一條:報紙堅持了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