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遠法

三遠法

“三遠”法,是中國山水畫的特殊透視法。指的是在一幅畫中,可以是幾種不同的透視角度,表現景物的“高遠”、“深遠”、“平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遠法
  • 提出者郭熙
  • 適用領域範圍:中國山水畫的特殊透視法
  • 出處:《林泉高致
名稱由來,有關定義,

名稱由來

北宋畫家郭熙在他的著名山水畫論著——《林泉高致》中提出的。

有關定義

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對三遠法下過這樣的定義:“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三遠法,就是一種時空觀,以仰視、俯視、平視等不同的視點來描繪畫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繪畫以一個視點,即焦點透視觀察景物的局限。河陽溫縣(今河南溫縣)人,著名畫家。《林泉高致》6篇,由郭思編述其父郭熙的創作經驗和藝術見解而成。
平遠,就是自近山而望遠山,反映的是一種平視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隨平視遠”的那種藝術效果。元代趙孟頫的《水村圖卷》,使用的便是平遠法。作品高僅24.9厘米,橫達120.5厘米,場景開展,描繪了沙渚村舍、漁舟出沒、丘陵長堤、岸柳塘葦的江南清曠平遠景象。元代的倪雲林也是一位善作平遠山水的高手。他作《江岸望山圖》,以一種極其簡潔的筆法描繪了平遠風光,正如題畫詩所云:“江山春風積雨晴,隔江春樹夕陽明。疏鬆近水笙聲回,青峰浮嵐黛色橫。秦望山頭悲往跡,雲門寺里看題名。蹇余亦欲尋奇勝,舟過錢塘半日程。”
高遠,就是“自山下仰山巔”,反映的是一種仰視所見的巍峨宏偉的山勢。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就是以高遠法的構圖方法創作的成功之作。他的藝術特色,除了用筆雄強、堅實之外,還善於以仰視的手法,表現山峰的高遠,正如趙孟頫所評:“山勢逼人。”
深遠,就是“自山前而窺山後”。王蒙作《青卞隱居圖》是以深遠見勝的傑作。作品縱141厘米,橫42.2厘米。青卞山本是江南不起眼的小山。王蒙以三遠法加以誇張,為了突出一個“隱”字,作者以“S”形的連續取勢,以重山復嶺、密樹深溪等景象的交替組合來增加山勢的深度,沿著溪流的尋索,幾經曲折方能在山坳的深處見到一座草堂,其中,有一人依稀可辨,這抱膝倚床而坐者正是畫中的主題人物;隱居者。《青卞隱居圖》的成功,就在於塑造了一個深邃莫測的深遠空間。
中國古代山水畫所追求的就是“遠”字。顧愷之《畫雲台山記》曾談及:“西去山,別詳其遠近。”宗炳《畫山水序》也談及:“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三遠法的確立是中國傳統山水畫成熟的一個體現。它打破了時間、空間的局限性,把人的視線引發開去,導向無限的空間,充分體現了中國山水畫的創造性。
《林泉高致》存世的古版本有北京圖書館藏明抄本、《四庫全書》文津閣本和文淵閣本等。
《林泉高致》是郭煕山水畫創作的一篇經驗總結,是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全書分六節,即序言、山水訓、畫意、畫訣、畫格拾遺、畫題。原書有南宋許光凝序,今佚。今存六節中“序言”和“畫格拾遺”兩節為郭思所寫,其餘四節均為郭煕之詞,乃郭熙生前所述,由郭思記錄整理而成。序言稱,郭思小時,常跟隨其父游泉石,郭熙“每落筆必曰:‘畫山水有法,豈得草草。’思聞一說,旋即筆記,今收拾纂集,殆數十百條,不敢失墜,用貽同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