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介紹
三道堰古鎮 是一座歷史上有名的水陸碼頭和商貿之地,距成都郫都區城區6公里處。都江堰的兩大支流:
柏條河、
徐堰河縱貫全境。鎮因古人在柏條河下游用竹簍截水,做成三道相距很近的堰頭,導水灌田而得名,且有一千多年,是座歷史悠久的川西古老水鄉。古鎮還是著名的武術之鄉,民國時期就有“川西小少林” 之稱。鎮內建有供水量高達145萬噸的“成都自來水六廠”,是西部地區最大的生活用水廠。
古鎮充分利用了得天獨厚的水資源,築成依河而居、傍花隨柳的居家環境,形成了“
川西民居,水鄉特色” 的生態風格。以“親水性” 為主題的呤詩樓、品茶樓、書畫樓、棋牌樓、飲食文化樓、觀景樓沿柏條河兩岸鱗次櫛比。鎮內錯落有至的青瓦屋頂,高低有序的封火山牆,青石河欄傍河護佑,卵石小道逶迤彎曲,盡顯的是傳統與現代共生,自然同城市結合,豐富多變的典型川西民居。古鎮的青瓦、白牆、小橋、流水、白鷺、垂楊,鳥語花香,景色清幽,是一幅安寧祥和的風情畫卷,遊客可在生態農業園區採摘蔬菜,置身其中境深意長,令人流連忘返。
歷史沿革
今天的
三道堰,五十多年前,曾是成都西北面
柏條河上一個重要的水碼頭。柏條河從都江堰起水即通木筏,到
唐昌後既通水筏,又通木船。到
團結鎮的石堤堰分水後,木筏、木船皆可順
毗河通到金堂趙鎮;順府河通到成都。三道堰則是船筏停泊、貨物裝卸集散之地,地方經濟相對繁榮,民眾體育文化活動頗具特色,被列為郫都區境內四大場鎮之一。
民俗文化
童鞋
三道堰的莊稼漢們掙錢辛苦,婦女掙錢更是不易。上世紀90年代,這裡的婦女們成批結夥地操起了生產童鞋的手工活。
早前,三道堰的三編聞名遐邇。
棕編的粗獷厚朴,竹編的精巧細緻,草編的淡雅柔韌早飄洋過海為世人稱道。
殊不知,三編之鄉近年來又悄然興起了童鞋熱,正逐日走向高潮。
童鞋,這裡也有人稱它為兒童小襪,是沒有硬底的那種,用膨體紗線鉤成。大約在1990年前,這裡就流行鉤童鞋。雖然歷史不長,卻也顯示出特有的魅力。每逢縣城趕場日,北門早市。是娘們的世界,家鄉的童鞋營業成交額可達五、六千雙,遠銷重慶、上海、北京、福建和香港等省市地區。
故鄉的“三編”有她的風韻,童鞋也是一朵奇葩,故鄉人的心靈手巧,造就了一方人的聰慧,鑄造了一方的民間手工藝的歷史文化。
燒龍燈
燒燈,就是在過完大年的正月十五晚,場鎮上組織—支大龍燈隊,從場頭走到場尾,讓街兩邊的人用火藥竹筒燃射出的火花,去噴燒龍燈及耍龍人。
三道堰和縣內外其它場鎮一樣,解放後,政府出於對保護民眾安全的考慮,制止舉行燒燈活動。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雙流黃龍溪那邊才又開始出現,不稱燒燈,叫做火龍表演。不過,那種燒法顯然與三道堰過去的燒法大相逕庭,—是耍龍人把龍身伸得離自身較遠,花兒只向龍身上燒。二是那種龍燈的龍頭龍皮用防火布料做的。
端午節與五色絲菱角
端午節, 是三道堰人除春節以外最重視的節日。 每年的這一天, 三道堰人幾乎家家都有客人來“
走人戶”,朝三道堰的
端陽會。農曆五月初,又正是農閒時候, 大家都有空閒玩耍, 三道堰的端陽節當然就過得熱熱鬧鬧的了。
過端午節,離不開吃粽子、
賽龍舟、佩戴五色絲菱角這三大習俗。
這裡特地說一說過端陽佩戴用
五色絲線纏繞的菱角,其中含有意蘊深長的民間習俗文化。
從前
三道堰人過端午節,提前幾天,孩子們(特別是女孩子們)就要在祖母或母親的參與和指導下,忙著用斑竹筍的筍殼條製作菱角(形狀類似粽子,但很小),再用五色絲線把菱角纏繞起來,有的婦女還要用五顏六色的布製作小猴子、小
香包、小貓、小虎等。
小吃
戴大肉
水煮黃辣丁
周仔鵝
水鄉涼粉
富 順 葷 豆 花 冷 鍋 魚(紫雲巷16號)
交通
公交
可在
金沙車站乘305路、320路達到郫都區客運中心,轉乘363路到達
三道堰;
自駕車
由成都可經
沙西線或經老成灌路——郫彭路到達
三道堰,時間在30分鐘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