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涌隘勇線

三角涌隘勇線啟於1899年。是台灣日據時期之台灣總督府專門圍堵台灣三角涌山區一帶原住民的防衛線制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角涌隘勇線
  • 啟於:1899年
  • 參考:《台灣的行政區變遷》
  • 由來:圍堵台灣原住民的防衛線制度
簡介,參考,

簡介

隘勇的防衛制度乃將原住民居住的山地區域與其附近山腰或平地,做一明顯的界線切割。而利用鐵絲,木牆,哨站所延伸或拓展的防衛線就叫做隘勇線。至於三角涌隘勇線有兩條支線。其一在十六寮附近,分布延伸約為:台北十六寮南方-十三天添-金山面-附近。總的來說,配置40位官方隘勇人員的此條隘勇線主要目的在保護十六寮附近所設定政府軍事據點及該山地地區附近的平地民居。
除了十六寮附近之外,三角涌隘勇線的另一分布範圍則位於大崁科附近。大約區域則是在大崁科內山水流東-卡那比拉社-呵文社-圭費社-奇那道社-阿姆坪-舊柑坪-石門-十寮,面積達30平方公里以上。而大崁科這條隘勇線,配置高達180名官方隘勇人員,主要目的則單純是為了專賣局砍筏樟樹與煉製樟腦。

參考

施亞軒,《台灣的行政區變遷》,2003年,台北,遠足文化出版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