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變法科目之一,即用學校教育取代科舉考試。“三舍法”,是把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內舍300人,上舍100人。官員子弟可以免考試即時入學,而平民子弟需經考試合格入學。“上等以官,中等免禮部試,下等免解”,後來地方官學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級教學的特色。這一改革措施,事實上將太學變成了科舉的一個層次,學校徹底變成了選官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舍法
- 解釋:北宋王安石變法科目之一
- 分類: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等
- 特色:班級教學
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變法科目之一,即用學校教育取代科舉考試。“三舍法”,是把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內舍300人,上舍100人。官員子弟可以免考試即時入學,而平民子弟需經考試合格入學。“上等以官,中等免禮部試,下等免解”,後來地方官學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級教學的特色。這一改革措施,事實上將太學變成了科舉的一個層次,學校徹底變成了選官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
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變法科目之一,即用學校教育取代科舉考試。“三舍法”,是把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內舍300人,上舍100人。官員子弟可以...
三舍生,拼音是sān shě shēng,是外捨生、內捨生、上捨生的合稱。出自《宋史·選舉志三》。...
太學上舍,是古代名牌學府不用通過科舉考試進入職場。 宋神宗趙頊時,擴建太學,訂太學條制,推行三舍法。設八十齋,齋容三十人,外捨生二千人,內捨生三百人,上舍...
著名的“潭州三學”即是這次興學運動的結果。北宋4次興學運動大大發展了官學,特別是“三舍法”以升舍的方式代替科舉考試,提高了官學的地位,促進了官學的勃興...
倡言功利,讚許“三舍法”,主張習百家之學、考訂歷代典章名物,以培養對社會有實際作為的人才。其學說開啟了明末清初顏元、黃宗羲、王夫之等的啟蒙教育思想。 [1]...
宋代學校逐舍升補制度。熙寧四年(1071年),太學實行三舍法,學生由外舍升補內舍,由內舍升補上舍。武學、宗學等亦實行此制。...
熙寧間推行三舍法,太學上捨生校定優等、上舍試成績又入優等者,即在化原堂行釋褐禮,儀式極為隆重,賜予袍、笏,稱“兩優釋褐”。上舍試分數最高者號“釋褐...
縣學亦置國小,在各地方學校也實行三舍法。縣學生可升入州學,州學生可貢入太學。至此,形成了遍布全國州縣的學校網路,無論在數量上、規模上,還是在分布的範圍上...
升齋(堂)法,中國元、明、清三代國子監生的升齋(堂)制度。元繼承、發展宋太學三舍法,建六齋,分上、中、下三等,每等各置兩齋,東西相向。下兩齋稱遊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