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脈戈蟋

體黑色,雜有黃褐色斑紋和紅褐色斑紋。額突黑色。雄性複眼內側具1黃色斑紋,而雌性不明顯。單眼淺灰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三脈戈蟋
  • 別稱:Gorochovius trinervus Xie et al
  • :動物界
  • 顏色:體黑色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雄性,雌性,分布地區,

基本信息

學名:
Gorochovius trinervus Xie et al.,2004
三脈戈蟋

中文名:
三脈戈蟋
中文拼音:
SANMAIGEXI
分類等級:

概述:
未知
原始屬名
未知
模式標本產地
廣西金秀大瑤山
模式標本保存地
國家保護級別
不祥
CITES公約級別
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
未定
中國特有

形態特徵

頭頂黃褐色,中央具一條黑色縱紋。眼後區黑色。觸角柄節和梗節黑色,鞭節黑褐色。顏面中部隆起黑色,兩側紅褐色。複眼之下、額唇基溝之上為黑色,雜有5個黃褐色斑紋目約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口側區、唇基、上唇、上顎紅褐色,雜黑色斑紋。下顎須灰色。下唇須第1和第3節灰白色,第2節黑色。前胸背板黑色,沿背中縱溝具1條紅褐色縱紋目其前、後兩側各具2個紅褐色斑紋。前翅褐色,雜黑色斑紋,背區翅脈黃白色,側區翅脈黑褐色。雌性前翅翅室黑色。雄性後翅黑灰色,雌性後翅黑褐色。前、中足黑色,基節、腿節基半部紅褐色,聽器下方、基跗節基半部黃白色。後足腿節黃色,從基部到端部雜有4個黑色斑紋;脛節背面黑色,腹面紅褐色,背面距基部1/3處具黃色斑紋。背距和端距基部黑色,端部黃色。後足基跗節基半部黃色,端半部黑色,第2、3跗節黑色。胸部背面黑色,腹面黃褐色。腹部背面黑色,腹面前6節黃褐色,後3節黑色。雌性產卵瓣紅褐色,端部黑色

雄性

體扁平,密被微毛。頭小,下口式。額突兩側近平行,約與觸角柄節等寬,密被長纖毛。複眼前向突出。單眼三角形排列。頭頂突出,被微毛。觸角位於兩複眼之間,細長,密被微毛。顏面中部隆起,具刻點。額唇基溝平直。下顎須第3節長於第4節,第5節最長目其端部呈斧狀。前胸背板前緣窄、後緣寬,背片中部略凹陷,後部隆起,背中縱溝前半部明顯,前、後略平直,側區前下角明顯擴大呈鈍角形,下緣向後上方傾斜。前翅遠超過腹部末端,翅寬大,略透明,密被微毛;鏡膜大,寬大於長,前緣角形彎曲,後緣圓弧形,內具3條分脈,基部1條分脈略呈弧形彎曲,端部2條分脈弧形彎曲。索脈3條:第1索脈呈直線,第2索脈弧形彎曲,第3索脈角形彎曲,並以1條斜橫脈與鏡膜相連。對角脈基部分叉。斜脈8條,均從Cu2脈發出,呈斜向平行排列。前翅背區端域短,Cul脈具4條分支,翅室排列不規則。前翅側區略透明,Sc脈具18條分支脈;M和R間脈域寬,具14條橫脈;R和Sc間脈域窄,具11一12條橫脈。後翅略短於前翅。前足和中足較短,密被微毛。前足脛節基部扁寬,內、外側各具1個橢圓形聽器,內側為開式,外側為閉式,外側聽器略大。前、中足基跑節短於第2, 3節之和。後足細長,密被微毛,腿節略長於脛節,脛節背面缺小齒,兩側緣各具4枚被有纖毛的長背距。後足脛節端距6枚:外側端距短,中位端距是上、下位端距的2倍;內側端距長,上位端距長於基跗節,中位端距略短於基跗節,下位端距短。後足基跗節遠長於第2,3節之和,背面具一列4^5個小齒。中、後胸腹板後緣缺刻狀。肛上板後緣急劇收縮成銳角形,目向下彎曲。下生殖板後緣尖銳,向上彎曲。尾須細長。

雌性

體窄長,密被微毛。前胸背板前緣平直、後緣弧形突出。前翅遠超過腹部末端,背區明顯變窄,5條縱脈達翅緣,翅面密被微毛,沿翅脈密被絨毛。前翅側區翅面密被微毛,沿翅脈不被絨毛,Sc脈有10條分支。後翅長於前翅。產卵器矛狀,背瓣端部外側具3個尖齒,瓣光滑。其餘特徵同雄性。

分布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地區金秀瑤族自治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
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地區金秀瑤族自治縣大瑤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