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義說

南朝梁鐘嶸提出的詩歌創作論。三義指興、比、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義說
  • 定義:南朝梁鐘嶸提出的詩歌創作論
見於《詩品序》:“詩有三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宏斯三義,酌而用之,乾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若專用比興,患在意深,意深則詞躓;若但用賦體,患在意浮,意浮則文散,嬉成流移,文無止泊,有蕪漫之累矣。”詩有六義之說始出於《詩大序》,“六義”即賦、風、雅、頌、比、興,三義說則為鐘嶸首創。三義說略去風、雅、頌,只提賦、比、興,蓋集中闡明詩歌的藝術方法,而不涉及詩體。當時風、雅、頌的區分已成為歷史陳跡,賦、比、興作為詩法仍具有現實意義。三義說又調整了賦、比、興的次序,以興居先,突出了興的位置。對三者的解釋也與漢儒以至劉勰有明顯的不同,尤其是以“文已盡而意有餘”釋“興”,是發前人所未發的全新見解。此解吸收了魏晉玄學言意之辨的理論成果,創造性地運用於文學領域,實際上已不限於說明某種藝術手法,而是觸及了藝術的本質特徵,揭示出詩人可以利用言意矛盾在有限的文字中寄託不盡的情思,引發讀者深長的聯想。鑒於三義各有所長,鐘嶸主張“酌而用之”,不專用比興,或純用賦體,以求表意明而不流於浮淺,寓意深而不陷於晦澀。鐘嶸認為三義的適當配合,再以風力為主幹,以丹彩為文飾,就可能達到詩歌的最高境界。三義說本於儒家傳統詩論,而又有所突破,對於賦、比、興理論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見賦比興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