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概述
所謂三線,一般是指當時經濟相對發達且處於國防前線的沿邊沿海地區向內地收縮劃分三道線。
一線地區指位於沿邊沿海的前線地區;
二線地區指一線地區與
京廣鐵路之間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東半部;
三線地區指長城以南 、廣東韶關以北、甘肅烏鞘嶺以東、京廣鐵路以西,主要包括四川(含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中西部省區和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等省區的後方腹地部分,其中西南的川、貴、雲和西北的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一、二線地區的腹地俗稱為“小三線”。
若從行政區劃上粗略看的話。
一線地區:北京、上海、天津、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新疆、西藏。
三線地區:四川(含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7個省區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等省區的腹地部分,共涉及13個省區。
介於一、三線地區之間的地區,就是二線地區。
背景
當時,隨著國際形勢的演變,我國周邊出現了嚴峻的局勢。在東面和南面,被
美國軍事勢力重重地包圍住,美國
第七艦隊公然進入我台灣海峽,他又挾迫我周邊國家簽訂條約,結成反華聯盟,並在這些國家建立軍事基地,對我國東、南部形成一個半圓形的包圍圈。
在北部和西部,我國又面臨蘇聯的巨大壓力。1956年之後,中蘇由於在意識形態等方面發生了很大的分歧,引起了蘇聯的極大不滿,單方面撕毀契約、撤走專家、逼還抗美援朝時期購買軍備所欠下的債務,並且蘇聯還策動新疆分裂分子舉行武裝叛亂。隨著中蘇關係的進一步惡化,兩國長達7300公里的邊境線,出現了空前的緊張局勢。在蘇、美二國的唆使下,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對我國也持敵對態度。
當時,我國的工業、國防工業等絕大部分都分布在
東北、
華北一帶,形勢十分緊迫。
1962年後,美國在
台灣海峽多次舉行以入侵中國大陸為目標的軍事演習。
1964年,美國制定了絕密報告——《針對共產黨中國核設施進行直接行動的基礎》,試圖出動空軍襲擊中國即將進行第一顆
核子彈實驗的核基地。
1964年8月2日
北部灣事件爆發,美國驅逐艦“馬克多斯”號挑起並誇大與北越的武裝衝突。美國出動第七艦隊125艘軍艦和600餘架飛機,5日,美國悍然對越南民主共和國進行轟炸,開始全面介入越南戰爭,導致越戰全面升級,並將戰火延燒到包括北部灣和海南島在內的中國南部地區。
1969年,中蘇邊境陳兵54個師、近百萬人,在
珍寶島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蘇共中央政治局討論了要用外科手術式核打擊消滅中國核基地的計畫,並打算聯合美國進行。
決策
當時三線建設決策不僅凝聚了毛澤東等中國決策者應對複雜戰略形勢的思考和籌劃,而且還和中國的歷史、地理環境以及國家安全有著深層的關聯。
中國古代幾千年處在“陸權”時代,中原王朝遭受入侵的威脅大多來自西北部遊牧民族。在東部,浩瀚的大海形成可靠的天然屏障,十分安全。當世界進入“海權”時代,中國的安全格局發生了180度大轉變。從1840年至1945年的105年中,中國遭受侵略的七次大規模戰爭,無一不是從東部沿海地區發端。而我國最發達、富庶的經濟區域和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又都集中在東部沿海柔軟的腹部。國家沒有可靠的戰略後方。
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國實行軍事包圍,對新中國的威脅依然主要來自東南沿海。由於當時對蘇聯的“一邊倒”外交政策和接受蘇聯經濟援助,實際上將蘇聯作為大後方,建設重心放在東北、華北地區。建設戰略後方的問題並不緊迫。
1964年8月2日夜裡,在北部灣,美國驅逐艦“馬克多斯”號與越南海軍魚雷艇發生激戰。8月4日,海戰進一步擴大。美國悍然派出第七艦隊大規模轟炸越南北方。越南戰爭的戰火燃到了中國的南部邊界,中越邊境地區、海南島和北部灣沿岸都落下了美國的炸彈和飛彈,中國軍民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毛澤東徹夜未眠,緊張地關注著戰爭的態勢。6日清晨6點,他在中國政府抗議美國侵犯越南的聲明稿上批示說:“要打仗了,我的行動得重新考慮。”這個行動指的是他的一個多年宿願——騎馬沿黃河考察,既有浪漫的詩情驅動,又有現實的經濟目的,可惜就此中斷。
8月17日、20日,毛澤東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兩次指出,要準備帝國主義可能發動侵略戰爭。工廠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不利於備戰。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戰略後方。這次會議決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設三線,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保證。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終於確立。
8月19日,李富春、薄一波、羅瑞卿聯名向毛澤東和中央提出了《關於國家經濟建設如何防備敵人突然襲擊的報告》,說:我們召集有關方面負責同志開了會,會議決定:
(一)在國務院成立專案小組。建議由李富春、李先念、譚震林、薄一波、羅瑞卿、謝富治、楊成武、張際春、趙爾陸、程子華、谷牧、韓光、周榮鑫等十三人組成,李富春任組長,薄一波、羅瑞卿任副組長。
(二)各個方面的防備措施,除作戰部提的四條外,還應包括大專院校、科學研究、設計機構、倉庫、機關、事業單位等,以及城市、礦山的人防措施。各有關方面,都必須按照主席指示的“精心研究,逐步實施”的原則,儘快進行研究,並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一切新的建設項目,不在第一線,特別是十五個一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建設。
(2)第一線,特別是十五個大城市的現有續建項目,除即可完工投產見效的以外,其餘一律要縮小規模,不再擴建,儘早收尾。
(3)在第一線的現有老企業,特別是工業集中的城市的老企業,要把能搬的企業或一個車間、特別是有關軍工和機械工業的,能一分為二的,分一部分到三線、二線,能遷移的,也應有計畫地有步驟地遷移。
(4)不再新建大中水庫。
(5)在一線的全國重點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設計機構,凡能遷移的,應有計畫地遷移到三線、二線去,不能遷移的,應一分為二。
(6)今後,一切新建項目不論在哪一線建設,都應貫徹執行分散、靠山、隱蔽的方針,不得集中在某幾個城市或點。
報告將各項工作進行了分工,參加專案小組的各個部門負責人負責相應的工業、國防、農業、教育、鐵道、城市等方面,提出具體方案,納入“三五”計畫。報告還建議恢復人民防空委員會,周恩來任主席。同時,恢復北京地下鐵道建設籌備處,積極準備北京地下鐵道的建設,並考慮上海、瀋陽兩市地下鐵道的建設,通由鐵道部負責。
8月30日,鄧小平批示將報告印發中央工作會議,以後又發給各中央局、部委、省委執行。10月30日,中央工作會議通過並下發了國家計委提出的《1995年計畫綱要(草案)》。這個計畫的指導思想是:“爭取時間,積極建設三線戰略後方,防備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提出的三線建設總目標是:“要爭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縱深地區建立起一個工農業結合的、為國防和農業服務的比較完整的戰略後方基地。”
成就
從1965年中國開始進行了長達15年、橫跨三個
五年計畫的三線建設,投入資金2052億元,投入人力高峰時達400多萬,安排了1100個建設項目。大批沿海企業和技術管理人員遷移到了山溝里,其中進川的就有40萬人。通過新建擴建、遷建、改建,先後建成2000個大中型骨幹企業、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形成了45個大型生產科研基地和30多個
新興工業城市,修築了10條總長8000公里鐵路幹線。建成了以國防科技工業為重點,交通、煤炭、電力、鋼鐵、
有色金屬工業為基礎,機械、電子、化工為先導,門類相對齊全的工業體系。
其中包括:攀枝花、
酒泉、金川等鋼鐵冶金基地,酒泉、
西昌航天衛星發射中心,葛洲壩、
劉家峽等水電站,六盤水、渭北煤炭基地,長城、水城等大型鋼廠,成昆、襄渝、川黔、陽安、青藏(
西格段)等10條鐵路幹線,貴州、
漢中航空基地,
川西核工業基地,
長江中上游造船基地,四川、
江漢、長慶、
中原等油氣田,
重慶、豫西、鄂西、
湘西常規兵器工業基地,
湖北中國第二汽車製造廠(今東風汽車公司)、
東方電機廠、東方汽輪機廠、東方鍋爐廠等製造基地,中國西南物理研究院、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等科研機構。
三線建設也培養了一批幹部: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曾在
甘肅劉家峽工地工作13年,
溫家寶曾在甘肅酒泉工作14年,李嵐清、
王兆國也曾在湖北十堰中國第二汽車廠工作。
失誤
1、對國際形勢,尤其是在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估計和判斷有失誤。
2、對三線建設的進程要求過快、過急,造成了盲目上馬、建設工程缺乏科學論證、事故多等嚴重後果。
3、對備戰強調過了頭,而忽視了客觀經濟建設規律。
4、為了突出戰備,一大批現代化工業遠離城市、遠離交通要道、分散地建在深山溝里,降低了企業的經濟效益,造成了重複建設、布局不合理等現象。
5、由於過分強調隱蔽,不少建設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到了開山、築路、打洞等設施上,大大增加了建設成本和施工難度,影響了建設進程。
雖然,三線建設出現了一些主觀上的失誤,但它的成就與歷史意義是主要的,它緊密把握住了我國當時的國內、國際所面臨的複雜形勢,為我國西部地區、
內陸地區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紮實的基礎與保障。
相關資料
改造方案
1983年,針對三線建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黨中央、國務院做出決策,對三線建設中企業布局、產品結構、技術水平等方面進行重點改造。
1984年11月,國務院三線辦公室(1983年12月成立,90年代改為國家計委三線辦公室,21世紀初為國防科工委三線協調中心,設在成都)在成都召開會議,確定第一批調整121個單位,其中關停9個,遷建和部分遷建49個,遷並48個,全部轉產15個。到2005年,國家共規劃安排調整項目 201項,三線建設調改工作全部順利完成。
經過以“軍轉民”為中心的調整改造、發揮效益的再創業階段,大部分三線企業實現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鳳凰涅槃。它們許多已經成為重要的民用企業,如十堰第二汽車製造廠變為生產“神龍”轎車系列的東風汽車集團,重慶兵器工業基地變成占世界產量第一的嘉陵機車集團;有些已經面向國際市場,如西昌飛彈基地變為衛星城,用長征系列火箭為世界多個國家發射了衛星。如今,酒泉航天基地又實現了中國人邀游太空的夢想。
歷史評價
如果把眼光放得更長遠,那么三線建設對中國西部工業發展所起的“加速器”作用或許會更明顯些。三線建設形成了中國可靠的西部後方科技工業基地,初步改變了中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帶動了中國內地和邊疆地區的社會進步,堪稱中國歷史上空前的西部建設戰略。
用經濟學的資源配置觀點來考察,三線建設實際上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生產力布局從沿海到內地的一次戰略性的大轉移和大調整。西部某些偏遠鄉村尚未有電、公路、自來水、學校等,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生活水平與東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發達地區已經相差50年。如果沒有三線建設時對西部地區的經濟開發,沒有大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投入,更多的西部地區還會是一片荒蕪的貧瘠之地,東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會更大,這將直接影響到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國家在20世紀末期進行西部大開發、解決東西部經濟差距的戰略任務將會更艱巨。
反過來看,改革以來,若沒有三線建設形成的西部經濟實力,沒有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及原材料等方面的支撐,東部沿海地區也難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