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教學法

所謂“三維教學法”,是指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是由課堂講授、學生自學(包括課堂討論、作業練習等)和社會實踐等三個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環節或層面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它要求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設備、圖書資料等,將由教師在室內講解教材的單一活動讓位於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立體式教學活動,將這三個層面緊密連繫在一起的主軸線。 新課標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於改革教學方式,尤其是學習方式。三維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能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地位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自主、合作、創新,是對傳統教學的改革和超越。通過實施三維教學法,使課堂富有活力,充滿生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維教學法
  • 屬性:完整的教學過程
  • 內容:課堂講授、學生自學和社會實踐
  • 核心思想:自主、合作、創新
方法背景,教學新模式,開展方式,教學方法體系,三維目標,方法必要性,具備條件,社會反響,方法誤讀,引發爭議,

方法背景

21世紀的教育既有許多機遇,也將面臨許多挑戰,這就給當今的每一個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要教給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再學習的能力,使他們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審美、學會健體,成為品德高尚、身體健康、知識豐富、學有所長、思路寬闊、實踐能力強,能適應21世紀發展需要的人。
長期以來,教學中一直存在著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應試教育培養傾向,教師為了應考,往往採用填鴨式與船鴉腿乘題海戰術。課堂教學以老師講授、學生記憶為主,學生被動地成為知識的接受器,思維始終處於抑制狀態,不利於學生素質的提高,教學效果也不理想。通過課堂教學的改革,把學生的學習情感由抑制狀態升華到激動和亢奮狀態,充分開發人的大腦潛能,培養學生的個體思維、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能力,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造力,這是當今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課堂教學改斷套舟享革的需要。

教學新模式

三維教學新模式釋義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從根本上講,教育改革是一種教學思想的改革,是教學由應試教育向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轉變,在十年的教學實踐基礎上,我初步探索出自主¾¾合作¾¾創新三維課堂教學新模式。
⒈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就是確立學生的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和意願,自由、主動地學習。它是一種學習狀態。教師不再滿堂灌,不再主宰學生的學習活動,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取而代之的是為學生創設學習環境,介紹學習方法,提供信息資料,調動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排憂解難。因此,自主學習的過程就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眼、口、手、腦,發揮有意識記的效益進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
自主學習
“自主”是三維教學實施的基礎。如果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他的主體地位就無從體現,就不可能獲得成功。因此,必須盡最大努力儘可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首先,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改變評價方式,要儘可能地多肯定,欠整照多鼓勵,要多運用“很好”、“不錯”、“還會更好”等評語,少用或不用“差”、“不好”等評語;對存在的問題,通過學生相互討論、教師適當答疑來解決,不要讓學生產生心理壓力。要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因勢利導,而不要勉強地把學生拽到課堂上來。
⒉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
合作,是指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的合作。合作學習就是讓學生在初步得出結論的基礎上,在合作、和諧精神的指導下,從正反、側面等各個方面進行討論、探究、交流並總結出問題的結果己放,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同學或家長各抒己見,合作者互相比較,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好就取用誰的意見。這樣,學生、教師、家長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互相促進,互相提高,互相學習,又營造了一個愉快學習的氛圍,這正是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
“合作”是三維教學實施的關鍵。學會合作,能夠合作,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掘。合作既是教學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語文成績和素養的必由之路。合作主要體現漿鑽凝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在教學時,要設計好教學活動的目標、時間、運用的材料及過程。
教師的主導,是三維教學法實施的保證。不管是興趣的激發和培養,還是學生合作學習過程的進行,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約束和監督。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和指揮者,在關鍵環節和部位上嚴格把關,作一名好的導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參與、合作的快樂,感受成功的喜悅。對自身存在的問題能及時意識到並進行糾正。
3.創新學習 創新是民族發展的源泉,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激活人的發散思維,才能充分開發人漏謎元的大腦潛能,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各方面素質的目的。創新是在老師或同學、家長的一句啟發性的語言下所想像並付出行動而產生的。有時,一個人的一句不經意的話也能給人以啟迪,有時,老師的過渡語能引發學生的浮想翩翩。因此,老師的語言不但要精煉、準確,而且要富有哲理和啟發性,學生在別人的啟發下大膽想像,想像的角度和情景都不同,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表廈淋碑達出來,教師指名學生回答並適時進行總結交流結果,對思維獨特、想法新穎的學生進行合理的評價,適當給予表揚和鼓勵。這樣,學生的創新思維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課堂氣氛才能活躍起來,才能增長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潛能,
創新學習
“創新”是三維教學的目的。其核心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或創造思維能力。教師要開展創造性思維教學,目的在於啟發學生創造的動機,鼓勵學生創造的表現,以增進創造才能的發展。
如何開展創造性思維教學呢? 第一,提供自由、和諧的情境與氣氛,鼓勵學生運用想像力。如前所述,注意激發學生興趣,鼓勵學生表達與容忍不同意見,不急於下判斷,儘可能地少作否定性評價,這樣學生必然會朝著教師的鼓勵方向發展。當學生提出獨特的建議或想法時,教師要暫緩判斷,此時應給予支持與鼓勵,這些做法不但增強了這個學生的信心,而且往往影響著全體學生,使其他同學也參與到這個行列中,進而營造熱烈討論的氣氛,這是創造性思維的起點。

開展方式

如何開展創造性思維教學?
第一,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想法。不要強求一致的標準或答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的潛能盡力發揮,尊重並重視個性差異,鼓勵學生既要自主學習,也要合作學習。
第二,善於提問,允許學生有時間思維。創造性思維需要時間,有時還帶有突發性,靈感起著重要作用。教師在設計活動或提出問題時,應讓學生有思考的時間,不要逼迫學生立刻作出反應。應多提供一些激發性情境,運用各種教學媒體如圖片、實物、影視片斷等,配合發問技巧,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讓學生能醞釀及發展其思維。
另外,還應當鼓勵學生的課外學習,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研究性學習專題,進行探究式學習。總之,創造性思維教學在於建立良好的教學氣氛,重視學生提出的建議,並鼓勵學生去看、聽、嘗試、探索及操作。培養學生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在自主參與的基礎上,積極與他人合作,這樣學生創新能力才會得到提高。

教學方法體系

所謂“三維教學法”,是指一個完整的經濟學教學過程,是由課堂講授、學生自學(包括課堂討論、作業練習等)和社會實踐等三個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環節或層面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它要求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設備、圖書資料、經濟建設過程等,將由教師在室內講解教材的單一活動讓位於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立體式教學活動,將這三個層面緊密連繫在一起的主軸線。
第一層面:由課堂講授和提問兩部分組成,在此發揮主導作用的是教師。這是傳統教學過程中的基本層面和主要環節。這一層面的主要任務和功能是以教學大綱為準繩,以教學目標為中心,系統、有計畫、有步驟地向學生講授書本的基本理論、觀點,並集中力量讓學生吃透和消化教材中的難點和重點問題,根據教學進度有針對性地給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的理論熱點,儘可能地將課堂與社會、教材與學術結合起來,為學生理解、消化和掌握教材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以上活動的進行空間是在室內完成,具有嚴格的時間規定性和空間制約性,一般情況下不允許有任何的隨意行為。這一層面是該教學模式的基礎部分和主導環節,對其他兩個層面具有直接的統領、指導和制約作用。
第二層面:由課堂閱讀、課堂討論、作業練習(包括論文寫作訓練)、課前預習、課後複習及查閱課外參考資料等環節組成。這是在教師的具體指導、精心設計和計畫安排下進行的,具有與課堂講授進度相關聯的同步性,進行的空間分布是多向的(教室、圖書館、室外場地、宿舍等),活動的主體構成,既可以單個完成,也可以分組進行(如課堂討論)。在這一層面中擔當主角或發揮主導因素的是學生——即充分地調動、發揮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意識,堅決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中把學生當作被動接收器的作法。其目的在於使學生能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地拓寬知識面,並指導他們培養和掌握一些自學的方法和從事科研活動的基本技能。如果說第一層面是解決如何“教”的問題的話,那么,這一層面就是要解決如何“學”的問題。
第三層面:是由教學實地參觀(農村、工廠等)、社會調查、聘請有關人員走上講壇作專題報告、組織收看音像教學片等環節組成。這一層面是在教師的統一組織下進行的,其目的有三:一是為了解決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脫離的問題,讓經濟理論的教學與社會經濟建設實踐緊密地聯繫起來,以增強對抽象理論學習的生動性、趣味性和直觀性;二是為了不斷補充新鮮的知識和實例,以彌補書本知識相對舊的、滯後的缺陷,使死的知識變活,同時,還可以活躍教學氣氛;三是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他們能有一個機會去體驗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社會經濟實踐過程,加深對黨的改革政策、經濟學基本原理的理解,從而達到學校與社會、書本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目的。這一層面進行的空間基本是在學校之外,具有更為廣闊、無限的特徵。它要求充分地利用學校所在地的社會力量、社會條件、社會環境和學校的電教設備。努力消除“關門教學”所帶來的教學與社會隔離的狀態。同時,學生一旦投入到社會這個大課堂里,還會接觸到更多的新信息和現象,引起他們更多思考,也必然會糾正頭腦中的一些不正確的認識,有利於促使他們更多地關注社會和加強世界觀的改造。實踐證明,這是圓滿地、高質量地完成經濟學教學任務的一個較為有效的手段和環節。
這三個層面的相互銜接,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經濟理論的教學方法體系,從而使抽象的經濟理論教學變成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充滿樂趣的一個知識的學習和消化過程,而不是只有課堂上理論抽象的苦澀活動。這三個層面的相互關係是這樣的:第一層面制約和影響著其他兩個層面的內容設計和組織活動方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的、核心的作用,而其他兩個層面則對第一層面的順利進行和較好地達到預期目的,具有很大的促進和幫助作用。也就是說,離開了第一層面的統領和指導作用,其他兩個層面不管進行的如何順利、質量多么好,都談不上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和促進,至多也只能理解為是社會參觀或學生自學等;反之,若離開了後面兩個層面的積極配合,而僅有課堂教學這一環節,則必然會使經濟理論教學與學習陷入相對刻板、吊滯、無生氣的狀態,至多也只能是學生學到一些“死”的知識和沒有活力的理論。

三維目標

課程標準提出的三維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維教學目標”是新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而不是三種類型。學生學習任何知識和技能都要運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還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經歷一個過程,不管是主動探究還是消極接受。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會伴隨一定的情感和態度,不管是積極的情感還是消極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態度還是認真的態度;總會有一定的價值取向,不管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所以說,三維的課程目標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而不是獨立的三個目標。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完成了一維目標再落實另一維目標,它們是統一的有機體。
三維目標中把知識與技能目標放在首位,相對而言,知識、技能目標是三維目標中的基礎性目標,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課堂教學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常規性任務,它是教師鑽研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首先必須明確的問題。
知識、技能與過程、方法的關係實際上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結論與過程的關係,與這一關係有關的還有學習與思考、接受與發現、掌握與感悟、學會與會學、知識與智力、繼承與創新等關係。
從學科本身來講,過程體現該學科的探究過程與探究方法,結論表征該學科的探究結果。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什麼樣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論必然對應著什麼樣的探究結論或結果,概念原理體系的獲得依賴於特定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論。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只有和相應的探究過程及方法論結合起來,才能有助於學生形成一個既有肌體又有靈魂的活的學科認知結構,才能使學生的理智過程和精神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與提升。
從教學角度來講,所謂教學的結論,即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所需獲得的結果;所謂教學的過程,即達到教學目的或獲得所需結論而必須經歷的活動程式。毋庸置疑,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所以必須重結論。但是,如果不經過學生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也難以真正理解和鞏固。沒有以多樣性、豐富性為前提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就不可能培養起來。從學習角度講,重結論也即重學會,重過程也即重會學。學會,重在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是一種適應性學習;會學,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於發現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是一種創新性學習。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到社會上已遠遠不夠用。人們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髮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
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以人為本思想在教學中的體現,其實質就是關注人。關注人(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與關注學科(關注知識、技能與過程、方法)也是教學中一對至關重要的關係,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它表現為樂學與學會、會學的關係;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它表現為教書與育人(教知識與教做人)的關係,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它表現為認識與情感的關係。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它意味著:第一,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總之,關注人的教學才能使學科教學同時成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從而真正實現人的發展。
1.認識和能力目標。</strong>
“總目標”的6-10條是對課程中知識和能力的具體規定,是“知識和能力”教學的基本依據。通過深入鑽研課程標準,特別是課程標準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與教學大綱作比較,便可正確把握新課程“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如,閱讀教學,教學大綱要求“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課程標準則要求“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此外,還提出了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以及強調積累與語感的培養、閱讀方法的運用、個性發展等,這些都是教學大綱所沒有的。從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出發,對“知識和能力”這一維度也應有新的理解,應具備的語文能力不能僅僅局限於過去的相對狹隘的聽說讀寫能力。比如課程標準提出的“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課程標準強調在實踐中學習,“總目標”指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過程中學習、運用語文”。“過程”,重在“親歷”。“識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都要讓學生親歷過程,在過程中學習,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方法”,應該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應伴隨著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情感的體驗,審美的陶冶,如影隨形,而不能游離其外。中外教學史說明,獨立於具體的知識技能之外的學習“方法”是很難產生遷移的。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要努力改變過去重知識傳授和被動接受的傾向。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strong>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現的是語文的人文性,強調的是給學生廣博的文化浸染,內涵比起教學大綱“思想性”目標要豐富得多。“總目標”1-4條是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具體要求,涵蓋傳統的思想教育的精華,以及生命意識、現代意識、多元文化、和語文學習興趣、信心、習慣的培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重要維度滲透於教學過程之中。
4.理清三維之間關係。
在新課程中,三維目標是主要矛盾,知識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這三個維度中,知識和能力是基礎,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個維度,同時它又是其他兩個維度發展的依託。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能力,假如把語文素養比做一座大廈,由三維目標構成,知識與能力就是大廈的基座,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就是上層建築,基座穩固了,語文教學的根基才不會產生動搖,“上層建築”也才能發展得越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重要的一維,沒有它,將使語文教學回到課改前的狀態,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沒有“過程和方法”的目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將難以落實。在兼顧其它二維的情況下,知識和能力的堅實牢固,是語文新課程追求的目標。
5.整合三維目標。
新課標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提高。”教學中,我們要做好三維目標的整合,而不是把三個維度簡單地疊加,要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處處為我們整合三維目標提供了典範。如,第一學段“口語交際”第6條規定:“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自信心”“積極”“感興趣”是情感、態度的要求,“表達”“參加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參加”“發表”就體現過程,如何討論和怎樣發表意見則體現學習方法地要求。在擬訂三維教學目標時,我們要借鑑新課標對三維目標的整合方法

方法必要性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在黨中央作出對高校“兩課”進行重大調整的情況下,積極啟用“三維教學法”對於高質量地完成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和鄧小平經濟理論課程(以下簡稱經濟理論課)的教學任務,具有非常迫切的必要性。
首先,這是由黨在新時期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所決定的。黨在新時期教育方針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它有兩層含義:其一,掌握真才實學的“建設者”,其二,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的“接班人”。而要將我們的學生真正培養成這兩個方面都合格的勞動者,經濟理論課可以發揮出獨特的作用。這是因為:第一,通過對這兩門經濟理論課的完整教學過程,能夠幫助廣大青年學生真正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揭示出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直至最終滅亡,以及社會主義終將全面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趨勢。而不會被一時的、短暫的社會制度的反覆所遮住視線,從而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同時,通過對我國社會近代以來在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影響下所經歷的曲折,認識和把握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從而堅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也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信念,使他們在理論上真正明白中國共產黨——中國的社會主義——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及其相互關係這些大是大非問題,以增強他們捍衛社會主義制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第二,通過對這兩門課程的完整教學過程,能夠使學生真正掌握課程中關於從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所需要具備的一些基本的經濟理論和基礎知識,從而使他們將來成為各行各業懂得經濟規律、頭腦清楚的建設者。凡接觸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鄧小平經濟理論的人都懂得,這些課程不僅因為它們具有鮮明的黨性而成為一門思想政治教育課,而且還因為它們向人們闡述了大量的組織社會生產活動和從事經濟建設的科學知識的理論,而成為一門具有很強實用性的理論必修課。特別是鄧小平經濟理論更是結合新時期中國的具體情況,精闢地闡述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有關理論。正因為如此,要把我們的學生培育成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優秀的建設者,就必須啟用“三維教學法”,以讓學生系統地、紮實地學習和掌握經濟理論知識。比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關於商品及價格的理論、貨幣及其發行規律的理論、利潤理論、地租理論、生產價格理論、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理論等;鄧小平經濟理論中關於社會主義改革的理論、社會主義與市場關係的理論、經濟特區建設的理論、對外開放的理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論、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理論,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理論等。這些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掌握的。如果我們的學生在大學裡能夠系統、紮實地掌握這些經濟理論知識,就一定能夠在各自的崗位上作出積極的貢獻。
其次,是由該學科的性質所決定的。不管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特別是其中的社會主義部分),還是鄧小平經濟理論,都是對社會經濟運動過程的真實反映和高度概括,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產生的,是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實踐的理論概括和規律揭示。所以,要想讓學生真正吃透該理論的實質,並加以靈活地運用,假若只有課堂單一層面的講授,就很難使學生將這些有時代氣息的偉大理論學好、學精。相反,在課堂講授的基礎上,輔之以必要的外出參觀、社會實踐及課堂討論、作業練習等,就能在更多的層面、更多的機會裡給學生以身在其中、或身臨其境的體驗。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中必然能給學生以更多的新鮮信息的刺激,促使他們自覺地進行思考和體驗。例如,我在講授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中關於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給農村帶來的新變化時,就將學生帶到禮泉縣袁家大隊和三原縣東周村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參觀;在講到鄉鎮企業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偉大創舉時,將學生帶到三原縣美樂公司、秦源公司及興平市興暖公司等單位進行考察;在講到國有企業經濟體制改革時,將學生帶到西北國棉二廠、鹹陽造紙廠、鹹陽陶瓷廠等參觀。還請以上企業有關人員給學生現場講解企業改革的情況,使學生們深受鼓舞和啟發,從內心深處感到這種多層面的教學方法是他們真正學活了理論、了解了社會、看到了科學理論所產生的巨大社會效果,加深了對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以至無窮的社會實踐過程與人類認識提高過程的辨證關係,進一步懂得了將書本理論用之社會實踐的偉大意義。
第三,是由學生的具體情況決定的。現在的大學生一般都具有如下特徵:其一,年齡大約在二十歲上下,基本上都沒有社會實踐的機會和經歷,對社會知之甚少;其二,從國小到大學都是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成長的,他們所學到的知識基本上全是書本知識,對於知識,特別是經濟理論知識的來源及這些理論在實踐中是如何運用等,或是知之甚少,或是全然不知;其三,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理解抽象理論所應具備的起碼社會實踐認識和一些感性知識。例如,有些城市的大學生沒有見過鄉鎮企業、沒有看到過農村聯產承包後農民自主生產的情形。有些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絕大部分都沒有工廠的基本概念,也沒有見到過工廠內部各車間之間的協調生產情況。有的甚至是第一次見過火車等;其四,不少學生不懂得理論如何聯繫實際,寫作論文時只是任憑感覺隨意發揮,還有部分學生不敢、不善於表達自己的觀點等等。對於這些特殊情況,如果我們這些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人類靈魂工程師們,只是一味地不能離三尺講台而滔滔不絕地大講這個規律、那個原理等,那么,就很難讓學生對書本理論學懂、吃透;如果不教給學生一些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和給他們創造一些發表自己見解、鍛練口才和膽量的機會,那么,就很難說我們已圓滿地完成了既教書又育人的教學任務。在此我堅定地相信,只要我們想真正地履行自己的神聖職責,為我們學生的未來成才著想,總是能夠利用學校周邊的有利環境,達到我們所期待的那種教學目的。這些環節的同時並用,確實起到了相互促進的良好教學效果,深受學生好評。

具備條件

“三維教學法”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突破了傳統教學說話式的進行空間,調動了教師、學生、社會三個方面的積極性,實現了從一維到三維、從課堂到社會、從書本到實踐的全方位、立體性的對接與融合。應當說是經濟學教學方法的一個較大改革。而要啟用和實施這種教學方法,則必然需要一定的條件相配合,它包括實施該教學法的教師本人的主觀條件和學校、社會的客觀條件兩個方面。
首先,凡從事經濟理論課程教學的教師,都要有敬業精神和嚴謹的治教態度,切實地樹立起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和質量觀,並把自己的一切精力都投入到教學環節和手段的改革方面。要捨得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行各教學環節的設計、問題的編排和外出進行教學實踐地點的考察與聯繫等,甘願為自己所從事的教學工作出力、流汗。這是能否有效實施“三維教學法”的關鍵性條件和根本動力。
其次,除了教師這一主觀因素外,還應具備一些必要的其他條件。主要有:(1)學校教務部門,在編制教學計畫時應將社會實踐和課堂討論等環節所占用的課時安排好,並做好督促和檢查,以確保這些環節的實施和有效銜接。(2)應有充裕的資金做保證。不管是外出教學參觀,還電教手段的備置,都必須有一定的經費做保證。對此,我曾有深刻的體驗:每當國家和學校重視“兩課”的時候,我們組織學生進行教學參觀、購置音像資料的經費就能得到比較順利的解決。相反,經費就無法保障,繼而一些實踐環節就無從談起。(3)社會各有關部門的積極配合。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因為它是決定著我們的教學實踐能否實現的一個重要因素,倘若不能得到我們欲往進行教學參觀、調查單位的積極配合,那么,我們的行動就必不能成行。值得高興的是,凡我們前去聯繫參觀事宜的一些企事業單位和農村,基本上都能愉快地滿足我們的要求,並在人力、物力上給予積極的配合。也有少數單位以怕影響企業生產等名義將我們拒之門外。所以,在這裡我們呼籲全社會都應為大學生的成才及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獻出一份愛心和關懷,為高校的教學改革及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提供一些方便,或作出一些犧牲。(4)學校或系科應在校外根據教學性質的需要,建立若干個固定的教學實習點,以確保教學實踐環節的順利進行。

社會反響

新課程“三維教學目標”反思
新課程實施中出現的“三維教學目標”直接移植於新課程總目標的“三個維度”的做法,忽視了課程目標體系與課程資源,這是對新課程總目標的簡單迎合。教學目標應在“三個維度”的指導下,綜合考慮學段目標、課程資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而確定,而不是直接根據“三個維度”這個課程目標的設計思路而確定。
“三維教學目標”是新課程實施中出現的一種教學目標擬定思路,自出現以來,就存在著很多討論,對其概念的定義、如何實施等方面的爭議也頗多。本文試圖通過對“三維教學目標”的產生、各種意見的描述,以及對其成因的分析,對它做出一個基本判斷,並對新課程教學目標的擬定提出建議。

方法誤讀

新課程實施後,出現了以“三維”來定位課堂教學目標的現象。所謂“三維”,指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從這三個維度來擬定的教學目標,稱為“三維教學目標”,或直接稱為“三維目標”。“三維教學目標”與“三維目標”原本是含義不同的兩個概念,混用這兩個概念,說明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對“三維目標”這個課程目標設計思路的誤讀。
“三維目標”並非特指“三維教學目標”,它原本指課程目標的設計思路,初見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這份檔案在“課程標準”部分指出,國家課程標準“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這句話指的是要在上述三個方面來擬定課程目標,至於某門課程怎樣根據這三個方面來擬定課程目標,當根據本門課程的任務與特點而定。另外,《綱要》也沒有指示某一課的教學目標一定要包括“三個維度”。
《綱要》和各門課程標準也沒有使用“三維目標”一詞,課程改革的官方檔案沒有將課程目標以“三維目標”加以概念化。目前廣泛流行的“三維”一詞,是《語文課程標準》“三個維度”的縮寫。《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中說,語文“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其中的“三個維度”後來演化為“三維目標”,用於泛指新課程各門課程目標的設計思路。
“三維目標”顯然比“三個維度”更加直觀,然而,它也帶來了另外一種結果。在新課程的教學研討中,原本指“課程目標”的“目標”一詞,被賦予了“教學目標”的含義,於是就產生了“三維教學目標”這樣一種提法和設計現象。令人深思的是,人們在使用“三維目標”這個概念時,常常忽略其“課程目標”這個原始含義,更多地賦予其“教學目標”的含義,因而也就出現了“三維教學目標”對“三維目標”誤讀的現象,即把“三維目標”理解為“教學目標”。

引發爭議

如果“三維目標”的最初提出者略加考慮,在“目標”前面加上“課程”一詞,即“三維課程目標”,把“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混同的現象也許將大為減少。然而,為時已晚,把“三維目標”誤讀為“教學目標”所引起的爭議一直持續至今。
“三維教學目標”的最初形態,是把教學目標分成三個項目,我們可稱之為“分項模式”。如一份中學語文《秋頌》教學設計的目標定位為——知識與能力目標:識記背誦文中的妙詞佳句;感知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反覆誦讀、聯想、想像、描繪、表述等方法賞析妙詞佳句,感知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對秋的獨特感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秋之美。這種分項的“三維教學目標”,允許將“三個維度”分列,允許在教學中將其分別處理。
“分項模式”後來遭到了質疑。批評者認為它過於形式主義,“知識技能”扎紮實實,“過程方法”熱熱鬧鬧,“情感態度價值觀”轟轟烈烈。“分項模式”也沒有得到教學實踐的有力支持,它多出現在教研活動中,平時教學中並不多見。“分項模式”的批評者認為,“三個維度”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共存於教學所要完成的任務中。如一篇談論科學課程的網路原創文章說:“三維目標不是簡單把三個目標疊加,而是要樹立‘以知識目標’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充分體現在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中。科學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2]這種意見強調將“三維”整合在同一個教學任務中,我們可稱之為“整合模式”。這種“整合模式”在綜合課程,特別是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表現明顯;在學科課程內,比如語文、數學的綜合性學習、小課題研究中,也有不俗的表現。但對學科課程的許多內容來說,如識字、數學運算等單項能力或技能的培養,存在著老師們在設計中找不到“三維”的困境。因此,“整合模式”只適於部分教學內容,而不能對新課程所有教學內容概而論之。
另一種觀點試圖從學習的心理過程來理解“三個維度”與“三維目標”。余文森指出,新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不是三種目標。“三維目標”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統一指向人的發展。“三維目標”是交融互進的,其中“知識和技能”目標只有在學習者的積極反思、大膽批判和實踐運用的過程中,才能實現經驗性的意義建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只有伴隨著學習者對學科知識技能的反思、批判與運用,才能得到提升;而“過程和方法”,只有學習者以積極的情感、態度為動力,以知識和技能目標為適用對象,才能體現它本身存在的價值。這種觀點指出了同一學習過程所存在的三個心理維度,為我們理解新課程的“三個維度”提出了心理學依據,很有啟發性。但遺憾的是,同一學習過程中的三個心理維度並非教學目標的維度,我們不能因客觀存在著學習的三個心理維度,就一定要把教學目標定位為“三維目標”。
無論是“分項模式”還是“整合模式”,都假定新課程的教學目標一定存在“三個維度”,這樣,有關“三維教學目標”的爭論,由於“三個維度”的捆縛,顯得令人痛苦。參與者為怎樣落實這個目標開出各種各樣的藥方,卻忽視了對症下藥。從其原始意義上來說,“三維目標”原本是課程目標的設計思路,而諸多藥方都是針對教學目標這一教學實施的準備環節所開具,於是,藥方越來越多,困惑依然存在。
⒉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
合作,是指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的合作。合作學習就是讓學生在初步得出結論的基礎上,在合作、和諧精神的指導下,從正反、側面等各個方面進行討論、探究、交流並總結出問題的結果,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同學或家長各抒己見,合作者互相比較,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好就取用誰的意見。這樣,學生、教師、家長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互相促進,互相提高,互相學習,又營造了一個愉快學習的氛圍,這正是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
“合作”是三維教學實施的關鍵。學會合作,能夠合作,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掘。合作既是教學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語文成績和素養的必由之路。合作主要體現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在教學時,要設計好教學活動的目標、時間、運用的材料及過程。
教師的主導,是三維教學法實施的保證。不管是興趣的激發和培養,還是學生合作學習過程的進行,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約束和監督。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和指揮者,在關鍵環節和部位上嚴格把關,作一名好的導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參與、合作的快樂,感受成功的喜悅。對自身存在的問題能及時意識到並進行糾正。
3.創新學習 創新是民族發展的源泉,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激活人的發散思維,才能充分開發人的大腦潛能,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各方面素質的目的。創新是在老師或同學、家長的一句啟發性的語言下所想像並付出行動而產生的。有時,一個人的一句不經意的話也能給人以啟迪,有時,老師的過渡語能引發學生的浮想翩翩。因此,老師的語言不但要精煉、準確,而且要富有哲理和啟發性,學生在別人的啟發下大膽想像,想像的角度和情景都不同,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教師指名學生回答並適時進行總結交流結果,對思維獨特、想法新穎的學生進行合理的評價,適當給予表揚和鼓勵。這樣,學生的創新思維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課堂氣氛才能活躍起來,才能增長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潛能,
創新學習
“創新”是三維教學的目的。其核心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或創造思維能力。教師要開展創造性思維教學,目的在於啟發學生創造的動機,鼓勵學生創造的表現,以增進創造才能的發展。
如何開展創造性思維教學呢? 第一,提供自由、和諧的情境與氣氛,鼓勵學生運用想像力。如前所述,注意激發學生興趣,鼓勵學生表達與容忍不同意見,不急於下判斷,儘可能地少作否定性評價,這樣學生必然會朝著教師的鼓勵方向發展。當學生提出獨特的建議或想法時,教師要暫緩判斷,此時應給予支持與鼓勵,這些做法不但增強了這個學生的信心,而且往往影響著全體學生,使其他同學也參與到這個行列中,進而營造熱烈討論的氣氛,這是創造性思維的起點。

開展方式

如何開展創造性思維教學?
第一,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想法。不要強求一致的標準或答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的潛能盡力發揮,尊重並重視個性差異,鼓勵學生既要自主學習,也要合作學習。
第二,善於提問,允許學生有時間思維。創造性思維需要時間,有時還帶有突發性,靈感起著重要作用。教師在設計活動或提出問題時,應讓學生有思考的時間,不要逼迫學生立刻作出反應。應多提供一些激發性情境,運用各種教學媒體如圖片、實物、影視片斷等,配合發問技巧,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讓學生能醞釀及發展其思維。
另外,還應當鼓勵學生的課外學習,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研究性學習專題,進行探究式學習。總之,創造性思維教學在於建立良好的教學氣氛,重視學生提出的建議,並鼓勵學生去看、聽、嘗試、探索及操作。培養學生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在自主參與的基礎上,積極與他人合作,這樣學生創新能力才會得到提高。

教學方法體系

所謂“三維教學法”,是指一個完整的經濟學教學過程,是由課堂講授、學生自學(包括課堂討論、作業練習等)和社會實踐等三個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環節或層面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它要求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設備、圖書資料、經濟建設過程等,將由教師在室內講解教材的單一活動讓位於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立體式教學活動,將這三個層面緊密連繫在一起的主軸線。
第一層面:由課堂講授和提問兩部分組成,在此發揮主導作用的是教師。這是傳統教學過程中的基本層面和主要環節。這一層面的主要任務和功能是以教學大綱為準繩,以教學目標為中心,系統、有計畫、有步驟地向學生講授書本的基本理論、觀點,並集中力量讓學生吃透和消化教材中的難點和重點問題,根據教學進度有針對性地給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的理論熱點,儘可能地將課堂與社會、教材與學術結合起來,為學生理解、消化和掌握教材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以上活動的進行空間是在室內完成,具有嚴格的時間規定性和空間制約性,一般情況下不允許有任何的隨意行為。這一層面是該教學模式的基礎部分和主導環節,對其他兩個層面具有直接的統領、指導和制約作用。
第二層面:由課堂閱讀、課堂討論、作業練習(包括論文寫作訓練)、課前預習、課後複習及查閱課外參考資料等環節組成。這是在教師的具體指導、精心設計和計畫安排下進行的,具有與課堂講授進度相關聯的同步性,進行的空間分布是多向的(教室、圖書館、室外場地、宿舍等),活動的主體構成,既可以單個完成,也可以分組進行(如課堂討論)。在這一層面中擔當主角或發揮主導因素的是學生——即充分地調動、發揮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意識,堅決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中把學生當作被動接收器的作法。其目的在於使學生能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地拓寬知識面,並指導他們培養和掌握一些自學的方法和從事科研活動的基本技能。如果說第一層面是解決如何“教”的問題的話,那么,這一層面就是要解決如何“學”的問題。
第三層面:是由教學實地參觀(農村、工廠等)、社會調查、聘請有關人員走上講壇作專題報告、組織收看音像教學片等環節組成。這一層面是在教師的統一組織下進行的,其目的有三:一是為了解決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脫離的問題,讓經濟理論的教學與社會經濟建設實踐緊密地聯繫起來,以增強對抽象理論學習的生動性、趣味性和直觀性;二是為了不斷補充新鮮的知識和實例,以彌補書本知識相對舊的、滯後的缺陷,使死的知識變活,同時,還可以活躍教學氣氛;三是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他們能有一個機會去體驗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社會經濟實踐過程,加深對黨的改革政策、經濟學基本原理的理解,從而達到學校與社會、書本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目的。這一層面進行的空間基本是在學校之外,具有更為廣闊、無限的特徵。它要求充分地利用學校所在地的社會力量、社會條件、社會環境和學校的電教設備。努力消除“關門教學”所帶來的教學與社會隔離的狀態。同時,學生一旦投入到社會這個大課堂里,還會接觸到更多的新信息和現象,引起他們更多思考,也必然會糾正頭腦中的一些不正確的認識,有利於促使他們更多地關注社會和加強世界觀的改造。實踐證明,這是圓滿地、高質量地完成經濟學教學任務的一個較為有效的手段和環節。
這三個層面的相互銜接,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經濟理論的教學方法體系,從而使抽象的經濟理論教學變成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充滿樂趣的一個知識的學習和消化過程,而不是只有課堂上理論抽象的苦澀活動。這三個層面的相互關係是這樣的:第一層面制約和影響著其他兩個層面的內容設計和組織活動方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的、核心的作用,而其他兩個層面則對第一層面的順利進行和較好地達到預期目的,具有很大的促進和幫助作用。也就是說,離開了第一層面的統領和指導作用,其他兩個層面不管進行的如何順利、質量多么好,都談不上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和促進,至多也只能理解為是社會參觀或學生自學等;反之,若離開了後面兩個層面的積極配合,而僅有課堂教學這一環節,則必然會使經濟理論教學與學習陷入相對刻板、吊滯、無生氣的狀態,至多也只能是學生學到一些“死”的知識和沒有活力的理論。

三維目標

課程標準提出的三維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維教學目標”是新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而不是三種類型。學生學習任何知識和技能都要運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還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經歷一個過程,不管是主動探究還是消極接受。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會伴隨一定的情感和態度,不管是積極的情感還是消極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態度還是認真的態度;總會有一定的價值取向,不管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所以說,三維的課程目標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而不是獨立的三個目標。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完成了一維目標再落實另一維目標,它們是統一的有機體。
三維目標中把知識與技能目標放在首位,相對而言,知識、技能目標是三維目標中的基礎性目標,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課堂教學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常規性任務,它是教師鑽研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首先必須明確的問題。
知識、技能與過程、方法的關係實際上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結論與過程的關係,與這一關係有關的還有學習與思考、接受與發現、掌握與感悟、學會與會學、知識與智力、繼承與創新等關係。
從學科本身來講,過程體現該學科的探究過程與探究方法,結論表征該學科的探究結果。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什麼樣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論必然對應著什麼樣的探究結論或結果,概念原理體系的獲得依賴於特定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論。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只有和相應的探究過程及方法論結合起來,才能有助於學生形成一個既有肌體又有靈魂的活的學科認知結構,才能使學生的理智過程和精神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與提升。
從教學角度來講,所謂教學的結論,即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所需獲得的結果;所謂教學的過程,即達到教學目的或獲得所需結論而必須經歷的活動程式。毋庸置疑,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所以必須重結論。但是,如果不經過學生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也難以真正理解和鞏固。沒有以多樣性、豐富性為前提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就不可能培養起來。從學習角度講,重結論也即重學會,重過程也即重會學。學會,重在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是一種適應性學習;會學,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於發現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是一種創新性學習。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到社會上已遠遠不夠用。人們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髮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
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以人為本思想在教學中的體現,其實質就是關注人。關注人(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與關注學科(關注知識、技能與過程、方法)也是教學中一對至關重要的關係,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它表現為樂學與學會、會學的關係;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它表現為教書與育人(教知識與教做人)的關係,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它表現為認識與情感的關係。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它意味著:第一,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總之,關注人的教學才能使學科教學同時成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從而真正實現人的發展。
1.認識和能力目標。</strong>
“總目標”的6-10條是對課程中知識和能力的具體規定,是“知識和能力”教學的基本依據。通過深入鑽研課程標準,特別是課程標準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與教學大綱作比較,便可正確把握新課程“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如,閱讀教學,教學大綱要求“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課程標準則要求“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此外,還提出了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以及強調積累與語感的培養、閱讀方法的運用、個性發展等,這些都是教學大綱所沒有的。從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出發,對“知識和能力”這一維度也應有新的理解,應具備的語文能力不能僅僅局限於過去的相對狹隘的聽說讀寫能力。比如課程標準提出的“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課程標準強調在實踐中學習,“總目標”指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過程中學習、運用語文”。“過程”,重在“親歷”。“識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都要讓學生親歷過程,在過程中學習,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方法”,應該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應伴隨著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情感的體驗,審美的陶冶,如影隨形,而不能游離其外。中外教學史說明,獨立於具體的知識技能之外的學習“方法”是很難產生遷移的。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要努力改變過去重知識傳授和被動接受的傾向。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strong>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現的是語文的人文性,強調的是給學生廣博的文化浸染,內涵比起教學大綱“思想性”目標要豐富得多。“總目標”1-4條是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具體要求,涵蓋傳統的思想教育的精華,以及生命意識、現代意識、多元文化、和語文學習興趣、信心、習慣的培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重要維度滲透於教學過程之中。
4.理清三維之間關係。
在新課程中,三維目標是主要矛盾,知識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這三個維度中,知識和能力是基礎,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個維度,同時它又是其他兩個維度發展的依託。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能力,假如把語文素養比做一座大廈,由三維目標構成,知識與能力就是大廈的基座,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就是上層建築,基座穩固了,語文教學的根基才不會產生動搖,“上層建築”也才能發展得越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重要的一維,沒有它,將使語文教學回到課改前的狀態,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沒有“過程和方法”的目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將難以落實。在兼顧其它二維的情況下,知識和能力的堅實牢固,是語文新課程追求的目標。
5.整合三維目標。
新課標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提高。”教學中,我們要做好三維目標的整合,而不是把三個維度簡單地疊加,要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處處為我們整合三維目標提供了典範。如,第一學段“口語交際”第6條規定:“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自信心”“積極”“感興趣”是情感、態度的要求,“表達”“參加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參加”“發表”就體現過程,如何討論和怎樣發表意見則體現學習方法地要求。在擬訂三維教學目標時,我們要借鑑新課標對三維目標的整合方法

方法必要性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在黨中央作出對高校“兩課”進行重大調整的情況下,積極啟用“三維教學法”對於高質量地完成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和鄧小平經濟理論課程(以下簡稱經濟理論課)的教學任務,具有非常迫切的必要性。
首先,這是由黨在新時期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所決定的。黨在新時期教育方針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它有兩層含義:其一,掌握真才實學的“建設者”,其二,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的“接班人”。而要將我們的學生真正培養成這兩個方面都合格的勞動者,經濟理論課可以發揮出獨特的作用。這是因為:第一,通過對這兩門經濟理論課的完整教學過程,能夠幫助廣大青年學生真正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揭示出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直至最終滅亡,以及社會主義終將全面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趨勢。而不會被一時的、短暫的社會制度的反覆所遮住視線,從而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同時,通過對我國社會近代以來在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影響下所經歷的曲折,認識和把握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從而堅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也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信念,使他們在理論上真正明白中國共產黨——中國的社會主義——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及其相互關係這些大是大非問題,以增強他們捍衛社會主義制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第二,通過對這兩門課程的完整教學過程,能夠使學生真正掌握課程中關於從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所需要具備的一些基本的經濟理論和基礎知識,從而使他們將來成為各行各業懂得經濟規律、頭腦清楚的建設者。凡接觸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鄧小平經濟理論的人都懂得,這些課程不僅因為它們具有鮮明的黨性而成為一門思想政治教育課,而且還因為它們向人們闡述了大量的組織社會生產活動和從事經濟建設的科學知識的理論,而成為一門具有很強實用性的理論必修課。特別是鄧小平經濟理論更是結合新時期中國的具體情況,精闢地闡述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有關理論。正因為如此,要把我們的學生培育成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優秀的建設者,就必須啟用“三維教學法”,以讓學生系統地、紮實地學習和掌握經濟理論知識。比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關於商品及價格的理論、貨幣及其發行規律的理論、利潤理論、地租理論、生產價格理論、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理論等;鄧小平經濟理論中關於社會主義改革的理論、社會主義與市場關係的理論、經濟特區建設的理論、對外開放的理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論、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理論,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理論等。這些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掌握的。如果我們的學生在大學裡能夠系統、紮實地掌握這些經濟理論知識,就一定能夠在各自的崗位上作出積極的貢獻。
其次,是由該學科的性質所決定的。不管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特別是其中的社會主義部分),還是鄧小平經濟理論,都是對社會經濟運動過程的真實反映和高度概括,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產生的,是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實踐的理論概括和規律揭示。所以,要想讓學生真正吃透該理論的實質,並加以靈活地運用,假若只有課堂單一層面的講授,就很難使學生將這些有時代氣息的偉大理論學好、學精。相反,在課堂講授的基礎上,輔之以必要的外出參觀、社會實踐及課堂討論、作業練習等,就能在更多的層面、更多的機會裡給學生以身在其中、或身臨其境的體驗。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中必然能給學生以更多的新鮮信息的刺激,促使他們自覺地進行思考和體驗。例如,我在講授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中關於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給農村帶來的新變化時,就將學生帶到禮泉縣袁家大隊和三原縣東周村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參觀;在講到鄉鎮企業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偉大創舉時,將學生帶到三原縣美樂公司、秦源公司及興平市興暖公司等單位進行考察;在講到國有企業經濟體制改革時,將學生帶到西北國棉二廠、鹹陽造紙廠、鹹陽陶瓷廠等參觀。還請以上企業有關人員給學生現場講解企業改革的情況,使學生們深受鼓舞和啟發,從內心深處感到這種多層面的教學方法是他們真正學活了理論、了解了社會、看到了科學理論所產生的巨大社會效果,加深了對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以至無窮的社會實踐過程與人類認識提高過程的辨證關係,進一步懂得了將書本理論用之社會實踐的偉大意義。
第三,是由學生的具體情況決定的。現在的大學生一般都具有如下特徵:其一,年齡大約在二十歲上下,基本上都沒有社會實踐的機會和經歷,對社會知之甚少;其二,從國小到大學都是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成長的,他們所學到的知識基本上全是書本知識,對於知識,特別是經濟理論知識的來源及這些理論在實踐中是如何運用等,或是知之甚少,或是全然不知;其三,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理解抽象理論所應具備的起碼社會實踐認識和一些感性知識。例如,有些城市的大學生沒有見過鄉鎮企業、沒有看到過農村聯產承包後農民自主生產的情形。有些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絕大部分都沒有工廠的基本概念,也沒有見到過工廠內部各車間之間的協調生產情況。有的甚至是第一次見過火車等;其四,不少學生不懂得理論如何聯繫實際,寫作論文時只是任憑感覺隨意發揮,還有部分學生不敢、不善於表達自己的觀點等等。對於這些特殊情況,如果我們這些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人類靈魂工程師們,只是一味地不能離三尺講台而滔滔不絕地大講這個規律、那個原理等,那么,就很難讓學生對書本理論學懂、吃透;如果不教給學生一些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和給他們創造一些發表自己見解、鍛練口才和膽量的機會,那么,就很難說我們已圓滿地完成了既教書又育人的教學任務。在此我堅定地相信,只要我們想真正地履行自己的神聖職責,為我們學生的未來成才著想,總是能夠利用學校周邊的有利環境,達到我們所期待的那種教學目的。這些環節的同時並用,確實起到了相互促進的良好教學效果,深受學生好評。

具備條件

“三維教學法”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突破了傳統教學說話式的進行空間,調動了教師、學生、社會三個方面的積極性,實現了從一維到三維、從課堂到社會、從書本到實踐的全方位、立體性的對接與融合。應當說是經濟學教學方法的一個較大改革。而要啟用和實施這種教學方法,則必然需要一定的條件相配合,它包括實施該教學法的教師本人的主觀條件和學校、社會的客觀條件兩個方面。
首先,凡從事經濟理論課程教學的教師,都要有敬業精神和嚴謹的治教態度,切實地樹立起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和質量觀,並把自己的一切精力都投入到教學環節和手段的改革方面。要捨得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行各教學環節的設計、問題的編排和外出進行教學實踐地點的考察與聯繫等,甘願為自己所從事的教學工作出力、流汗。這是能否有效實施“三維教學法”的關鍵性條件和根本動力。
其次,除了教師這一主觀因素外,還應具備一些必要的其他條件。主要有:(1)學校教務部門,在編制教學計畫時應將社會實踐和課堂討論等環節所占用的課時安排好,並做好督促和檢查,以確保這些環節的實施和有效銜接。(2)應有充裕的資金做保證。不管是外出教學參觀,還電教手段的備置,都必須有一定的經費做保證。對此,我曾有深刻的體驗:每當國家和學校重視“兩課”的時候,我們組織學生進行教學參觀、購置音像資料的經費就能得到比較順利的解決。相反,經費就無法保障,繼而一些實踐環節就無從談起。(3)社會各有關部門的積極配合。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因為它是決定著我們的教學實踐能否實現的一個重要因素,倘若不能得到我們欲往進行教學參觀、調查單位的積極配合,那么,我們的行動就必不能成行。值得高興的是,凡我們前去聯繫參觀事宜的一些企事業單位和農村,基本上都能愉快地滿足我們的要求,並在人力、物力上給予積極的配合。也有少數單位以怕影響企業生產等名義將我們拒之門外。所以,在這裡我們呼籲全社會都應為大學生的成才及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獻出一份愛心和關懷,為高校的教學改革及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提供一些方便,或作出一些犧牲。(4)學校或系科應在校外根據教學性質的需要,建立若干個固定的教學實習點,以確保教學實踐環節的順利進行。

社會反響

新課程“三維教學目標”反思
新課程實施中出現的“三維教學目標”直接移植於新課程總目標的“三個維度”的做法,忽視了課程目標體系與課程資源,這是對新課程總目標的簡單迎合。教學目標應在“三個維度”的指導下,綜合考慮學段目標、課程資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而確定,而不是直接根據“三個維度”這個課程目標的設計思路而確定。
“三維教學目標”是新課程實施中出現的一種教學目標擬定思路,自出現以來,就存在著很多討論,對其概念的定義、如何實施等方面的爭議也頗多。本文試圖通過對“三維教學目標”的產生、各種意見的描述,以及對其成因的分析,對它做出一個基本判斷,並對新課程教學目標的擬定提出建議。

方法誤讀

新課程實施後,出現了以“三維”來定位課堂教學目標的現象。所謂“三維”,指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從這三個維度來擬定的教學目標,稱為“三維教學目標”,或直接稱為“三維目標”。“三維教學目標”與“三維目標”原本是含義不同的兩個概念,混用這兩個概念,說明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對“三維目標”這個課程目標設計思路的誤讀。
“三維目標”並非特指“三維教學目標”,它原本指課程目標的設計思路,初見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這份檔案在“課程標準”部分指出,國家課程標準“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這句話指的是要在上述三個方面來擬定課程目標,至於某門課程怎樣根據這三個方面來擬定課程目標,當根據本門課程的任務與特點而定。另外,《綱要》也沒有指示某一課的教學目標一定要包括“三個維度”。
《綱要》和各門課程標準也沒有使用“三維目標”一詞,課程改革的官方檔案沒有將課程目標以“三維目標”加以概念化。目前廣泛流行的“三維”一詞,是《語文課程標準》“三個維度”的縮寫。《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中說,語文“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其中的“三個維度”後來演化為“三維目標”,用於泛指新課程各門課程目標的設計思路。
“三維目標”顯然比“三個維度”更加直觀,然而,它也帶來了另外一種結果。在新課程的教學研討中,原本指“課程目標”的“目標”一詞,被賦予了“教學目標”的含義,於是就產生了“三維教學目標”這樣一種提法和設計現象。令人深思的是,人們在使用“三維目標”這個概念時,常常忽略其“課程目標”這個原始含義,更多地賦予其“教學目標”的含義,因而也就出現了“三維教學目標”對“三維目標”誤讀的現象,即把“三維目標”理解為“教學目標”。

引發爭議

如果“三維目標”的最初提出者略加考慮,在“目標”前面加上“課程”一詞,即“三維課程目標”,把“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混同的現象也許將大為減少。然而,為時已晚,把“三維目標”誤讀為“教學目標”所引起的爭議一直持續至今。
“三維教學目標”的最初形態,是把教學目標分成三個項目,我們可稱之為“分項模式”。如一份中學語文《秋頌》教學設計的目標定位為——知識與能力目標:識記背誦文中的妙詞佳句;感知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反覆誦讀、聯想、想像、描繪、表述等方法賞析妙詞佳句,感知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對秋的獨特感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秋之美。這種分項的“三維教學目標”,允許將“三個維度”分列,允許在教學中將其分別處理。
“分項模式”後來遭到了質疑。批評者認為它過於形式主義,“知識技能”扎紮實實,“過程方法”熱熱鬧鬧,“情感態度價值觀”轟轟烈烈。“分項模式”也沒有得到教學實踐的有力支持,它多出現在教研活動中,平時教學中並不多見。“分項模式”的批評者認為,“三個維度”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共存於教學所要完成的任務中。如一篇談論科學課程的網路原創文章說:“三維目標不是簡單把三個目標疊加,而是要樹立‘以知識目標’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充分體現在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中。科學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2]這種意見強調將“三維”整合在同一個教學任務中,我們可稱之為“整合模式”。這種“整合模式”在綜合課程,特別是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表現明顯;在學科課程內,比如語文、數學的綜合性學習、小課題研究中,也有不俗的表現。但對學科課程的許多內容來說,如識字、數學運算等單項能力或技能的培養,存在著老師們在設計中找不到“三維”的困境。因此,“整合模式”只適於部分教學內容,而不能對新課程所有教學內容概而論之。
另一種觀點試圖從學習的心理過程來理解“三個維度”與“三維目標”。余文森指出,新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不是三種目標。“三維目標”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統一指向人的發展。“三維目標”是交融互進的,其中“知識和技能”目標只有在學習者的積極反思、大膽批判和實踐運用的過程中,才能實現經驗性的意義建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只有伴隨著學習者對學科知識技能的反思、批判與運用,才能得到提升;而“過程和方法”,只有學習者以積極的情感、態度為動力,以知識和技能目標為適用對象,才能體現它本身存在的價值。這種觀點指出了同一學習過程所存在的三個心理維度,為我們理解新課程的“三個維度”提出了心理學依據,很有啟發性。但遺憾的是,同一學習過程中的三個心理維度並非教學目標的維度,我們不能因客觀存在著學習的三個心理維度,就一定要把教學目標定位為“三維目標”。
無論是“分項模式”還是“整合模式”,都假定新課程的教學目標一定存在“三個維度”,這樣,有關“三維教學目標”的爭論,由於“三個維度”的捆縛,顯得令人痛苦。參與者為怎樣落實這個目標開出各種各樣的藥方,卻忽視了對症下藥。從其原始意義上來說,“三維目標”原本是課程目標的設計思路,而諸多藥方都是針對教學目標這一教學實施的準備環節所開具,於是,藥方越來越多,困惑依然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