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村(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柏地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社村,位於樟木頭東北部,距鎮政府0.5千米。該村坐落於山間谷地,村邊有禾碧山,海拔105米;石馬河流經村西。與沙井村、柏新村、旗嶺村、塘子坑村相鄰。始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因村周圍有3個供祭神的社壇,故取名三社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社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柏地社區
  • 地理位置:樟木頭東北部
清末,屬東莞縣戎廳。民國時期,屬第四區石馬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先後屬新三區樟石鄉、第七區石官鄉;1958年10月,屬樟木頭人民公社柏地生產大隊;1983年,屬樟木頭區柏地鄉;1987年,屬東莞市樟木頭鎮柏地管理區;1999年,屬樟木頭鎮柏地行政村;2005年,屬樟木頭鎮柏地社區。
世居村民皆為蔡姓,其先祖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從揭西河婆尖田尾遷至東莞樟木頭官倉,清鹹豐二年(1852年)從官倉村遷入古坑村,清同治九年遷至當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236人,其中男性110人,女性126人;80歲以上4人,最年長者91歲(女)。外來暫住人口1067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人。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樟木頭話。
傳統生產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的農作物有水稻、花生、番薯、芋頭等,以及荔枝、龍眼、黃皮等果樹。1992年後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現時,村集體經營以廠房、商鋪出租為主,2015年總收入89萬元,總支出78萬元,純收入11萬元,淨資產800多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商業經營、集體經濟分紅等。
特色農產品有荔枝(糯米糍、桂味)、石硤龍眼、番石榴及雞心黃皮。傳統節慶食品有年糕、艾粄、雪丸粄、粽子、糍粑、蘿蔔粄。
省道莞樟路、鄉道東城大道、帝豪路經過村境。20世紀60年代通電,80年代通電話、通自來水,2000年通網際網路,2005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
村內有客家傳統民居47座。保存基本完好,有人居住。
村有揭西縣河婆蔡氏族譜編委會編印的《蔡氏族譜》和蔡子培、蔡子祺、蔡品中等人於1990年12月編修的《續編蔡氏族譜》。
每年正月初八村民舉辦“點燈”禮。凡上年新生男嬰的父親每天要為油燈加燈油,保證油燈不滅,直至元宵節後結燈。只有在完成“點燈”禮後,孩子才能得到家族的承認,成為家族的正式成員。
嬰兒出生滿月稱彌月,親戚朋友購備新衣、新帽、新背帶、玩具等前去祝賀。主人在酒樓或家中設宴招待來賓。
每年清明節,各家都到先祖墓地祭祖,客家人稱“拜山”。每一位家中成員都於清明節前回到家中,並製作艾粄,購買紙錢、香燭等進行祭祖。
村於每年農曆十月前組織60周歲以上老人到社區大院廣場參加每年一度的敬老宴。
1962年8月,第6213號颱風以10—11級風速從柏地(含三社村)掠過,農作物遭受嚴重損失。
1963年,柏地組織民眾修築一條從漲下壩至蔗布、牛皮湖、蔗橫頭的大堤,長2500米,高4米,以阻擋河水上漲沖入柏地(含三社村)。
該村代表性人物:
蔡書平(1928—2007),曾任河南農業大學、河南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並任河南省農業經濟學會理事、信陽地區財經學會副會長。1988年被評為河南省教學改革二等模範。
蔡進才(1938—),農技推廣研究員(高級農藝師),1993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先後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