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術語。指水液代謝的協調平衡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焦氣化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指水液代謝的協調平衡作用。
解讀
三焦”、“氣化”之名首見於《黃帝內經》,而“三焦氣化說”明確記載於明清時期文獻。自明清時期明確“三焦氣化說”之後,近代醫家張錫純對其作了進一步闡述,提出“人生之氣化以三焦部位為綱”。他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指出:“人之一身,皆氣所撐懸也,此氣在下焦為元氣,在中焦為中氣,在上焦為大氣”。
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泄,是由肺、脾、腎等髒的協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須以三焦為通道,才能升降出入運行。如果三焦水道不通利,則肺、脾、腎等髒的輸布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將難以實現,所以又把水液代謝的協調平衡作用,稱作“三焦氣化”。
中醫套用
三焦作為六腑之一,其功能有通行諸氣、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維持著全身氣機的舒暢條達和水液的輸布排泄暢通。水液的運行,全賴氣的引降出入,而氣又依附於血和津液才得以正常運行。
上中下三焦功能特異,其氣各有所主。上焦(心、肺)之氣主散,散布於皮下和肌腠,特別是宣散衛氣於皮下;中焦(肝、膽、脾、胃)之氣主運化,谷氣被運於心肺以化生氣血,中焦之營氣還確保氣的運動方向無誤,如脾氣升,胃氣降等;下焦(腎、腑臟、腸)之氣主轉化,運輸和排泄水液和糟粕,特別是使腑臟和腸之氣下降。
總之,三焦主司全身諸氣的運動。若三焦功能受損,則氣、血、津液運化失常,可能導致氣滯,水道閉阻不通,津液外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