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灶民歌

三灶民歌

三灶民歌是流傳於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的傳統音樂,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三灶民歌起源於清代道光年間,是珠海三灶島居民用粵語傳唱的民歌,主要由鶴歌、山歌、白採蓮、哭嫁歌等曲調所組成,曲調豐富,內容廣泛,富有獨特的民族風情和藝術魅力。

2015年11月10日,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申報的"三灶民歌"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2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灶民歌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遺產級別:省級
  • 批准時間:2015年11月10日
  • 申報地區: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
  • 遺產編號:Ⅱ-28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曲調風格,內容題材,文學特色,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榮譽表彰,重要表演,

歷史淵源

三灶民歌起源於清代道光年間,興盛於清末民國初年,流傳於珠海西部地區,到二十一世紀已有180多年的歷史,具體可分為五個時期。
其一,原始期(清乾隆四年,即1739年以前)。這時期有在三灶島戍邊和耕種的廣府人,他們愛唱古文、木魚、鶴歌,有明代中期來自鶴山(原屬新會)皂幕山的瑤族人居三灶島唱瑤族歌。
其二,孕育期(清乾隆四年至道光七年,即1739--1827 年)。這時期有大批外來人遷入三灶島,廣府人帶來南音、婚嫁歌,胥家人帶來鹹水歌、高堂歌、嘆情歌,客家人帶來山歌、白口蓮。經歷了110多年語言交匯,相互通婚,四大群體風俗逐漸同化,開始產生三灶特色的民歌。
其三,形成期(清道光七年至光緒五年,1827--1879年)。這時期約經歷了52年。三灶島以講粵語(廣州話)的廣府人居多,故此粵語占優勢,並帶有客家人的“之”口音,形成了用粵語唱客家山歌,唱白口蓮改為唱白採蓮,新腔鶴歌也帶有山歌風格,唱哭嫁歌帶有蛋家嘆情調的局面,唯有古腔鶴歌保存傳統面貌。用粵語唱上述五種曲調,形成三灶民歌的特色。
其四,興盛期(清光緒五年即1879年至新中國成立後的1958年)。這時期約經歷了79年。三灶等海島人缺乏戲劇和電影等文化生活,以唱民歌為最大的樂趣,村村有歌手,春節中秋有歌會表演。人們從國小唱歌、作歌,男女對歌成親,婚嫁常以歌聲論人才。歌手唱歌“無一千也有八百”首。三灶與南水、高欄常有自發的民歌交流活動。
其五,衰落期(1958年至今)。由於民眾的文化生活逐漸豐富,以講國語和唱國語歌曲為主流,而忽視文藝的多樣性,致使三灶民歌日益衰落,但五種曲調並未失傳,傳承有人,復興有望。

基本特徵

曲調風格

三灶民歌主要由鶴歌、山歌、白採蓮、哭嫁歌等曲調所組成。鶴歌是在新春拜年或祝壽等喜慶場合伴隨鶴舞而演唱的歌,以唱歌白鶴作為比興,歌唱家鄉的人和事,祝福未來。古腔鶴歌有獨唱和對唱。獨唱自由豪邁,歌詞9句。對唱為一唱一答,自由親切,歌詞各人兩句(見張三容、李玉蘭的《鶴歌對唱》)。新腔鶴歌以獨唱為主,引用山歌風格演唱,歌詞有4句式、5句式和多句式。山歌以獨唱為主,抒情悠揚,行腔自如,主要在山間或田野勞動休息時歌唱。也有在歌會中獨唱和對唱。歌詞有4句式和多句式。白採蓮用於獨唱的多為4句式,曲調是前2句的重複,末句或略加襯詞、或略拉長尾音。哭嫁歌,為獨唱哀嘆調,宣洩憂傷。歌詞有4句式和多句式。

內容題材

三灶民歌內容廣泛,涵蓋勞動、時政、生活、情歌、婚嫁、敘事等方面,目前蒐集和出版《珠海三灶歌謠》220多首民歌民謠中,其內容反映出嶺南人那種寬容、好學、進取的精神風貌。

文學特色

三灶民歌用粵語作為唱民歌的語音,統一了三灶本島客家歌、胥家歌的口音進行歌唱;保持原有本土鶴歌的元素,加人新的風格;吸取客家歌、胥家歌的精華,突岀本地多稱呼、少襯詞的歌唱特色。
三灶民歌歌詞以賦比興手法和藝術語言來表達熟悉的生活,形象豐富,為當今的文藝創作提供了有益借鑑。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三灶民歌是三灶當地居民智慧與聰明的結晶,她經歷了時代風雨的洗鍊,原生態的保留下來,這對研究民俗風情與維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有著珍貴的參考作用和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隨著珠海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三灶原有的漁農經濟逐步消失,會唱三灶民歌的人已年邁衰老,人數銳減,歌唱人才面臨斷層。三灶民歌瀕臨消亡,亟待搶救和保護。

傳承人物

陳甲枝,珠海市金灣區茅田村人,2015年10月成為金灣區第三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三灶民歌”的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12年,珠海市金灣區政府各部門積極蒐集三灶民歌,整理岀版了《珠海三灶歌謠》。此外,還連續兩年舉辦民歌演唱會,慰問老一輩民歌手,培養年輕民歌人才,爭取早日使三灶民歌藝術獲得新生。
2015年,金灣區在三灶鎮中心國小建立非遺傳承基地,開展了三灶民歌項目的傳承課程。
珠海藝術職業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發表“三灶民歌”相關論文6篇、核心期刊文章1篇,填補了“三灶民歌”在理論研究方面的空白。
珠海藝術職業學院三灶鶴舞非遺傳承工作室通過採風、拜訪傳承人等方式整理三灶民歌近40首,創編三灶民歌表演節目3個,完成三灶民歌網路視頻教材1部,編撰三灶民歌校本教材,力爭實現非遺傳承基地在轄區高校全覆蓋。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廣東珠海金灣轄區文化部門鼓勵傳統文化愛好者基於“三灶民歌”進行文藝創作。歌曲《插秧對歌》就是根據三灶民歌素材進行重新創作的作品,全曲通過問答對唱的形式把插秧的基本操作以歌謠的形式展現出來,獲得了2017年廣東省第七屆音樂舞蹈花會音樂類金獎。

重要表演

2019年,北山世界音樂節上,珠海藝術職業學院民族室內樂團演奏的《蘇堤漫步》作為當晚的開場歌曲,該曲將電影《書劍恩仇錄》插曲與三灶民歌有機結合,展現出濃郁質樸的水鄉氣息。
珠海藝術職業學院舉辦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系列活動,小學生、高校師生、“非遺”傳承人以傳統和現代相融的形式表演了“三灶民歌”,在原來較為單一的表演形式中,融入趣味性的元素,生動而真實地彰顯了“非遺”的獨特藝術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