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溪村(廣東省中山市東區街道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溪村位於東區街道東南部,距離東區辦事處約2千米。東、西、北三面被遠洋城住宅小區環繞,南抵五桂山街道,鄰近大鰲溪、小螯溪、新村等村落。該村為中山主城區內保留較為完整的原生態傳統村落之一。明中葉,陳姓首先遷到該地建村。因村中有三角形的水函,初名三角塘(三角函)村。後因此地地勢相對平坦、清溪流經,周圍有對面山、後門山、松山環繞,形成“三山一溪”格局,遂有“三溪村”之稱。另有一說,因該村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的禾穀廟門樓上刻有“三溪”二字,又於1931年建三溪學校,故於1981年改三角塘為三溪村。該村坐落於五桂山北麓山間谷地,村內及附近有塔石坑、尖石坑、後門山、對面山、大黃嶺等山嶺,最高為塔石坑,海拔約200米。村西南部有清水河,流至宮花河。塔石坑下鄰近長江礦泉水飲料廠處有塔石坑水庫。村民羅慶文有《舊三溪詩一首》描畫該村自然風光:“群山環繞處中間,形勢婉蜓帶一彎。望清溪六七里,煙村排列兩三橫。後有圍林擋北敵,前依良田八百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溪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中山市東區街道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歷史文化,村民由來,本地方言,傳統建築,傳統習俗,傳統技藝,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三溪村立村時屬香山縣得能都,清宣統二年(1910年)屬第四區;1925年屬中山縣第四區,1949年屬建成鄉,1951年屬五桂山區桂北鄉,1961年屬環城區長江公社,1963年屬環城公社;1984年屬中山市環城區小鰲溪鄉,1988 年屬東區,2002 年至今屬東區長江三溪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也種植木薯、花生、番薯等經濟作物。現時村集體經營以廠房出租、土地出租為主,出租廠房4萬多平方米,駐村工廠有數十家,包括長江礦泉水飲料廠、愛家櫥櫃衣櫃廠等。村民多將房屋出租,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為村民改建房屋出租給外來務工人員居住;二是自2013年開始,部分保留民國建築特色的民居出租經營私房菜或做酒莊等,形成特色商鋪,如“古屋酒莊”“紫藤居”“四合院”“咖啡館”“那個年代”等,至今已有70多家舊民居連片升級改造成為獨具特色的餐飲休閒場所。201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624萬元,村民收入以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所得、村集體經濟分紅為主。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647人。其中:男性285人,女性362人;80歲以上25人,最年長者90歲(女);實際在村居住戶籍人口約60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5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56人,澳門同胞34人。祖籍該村的華僑華人30人,主要分布於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歸僑2人。

歷史文化

村民由來

世居村民主要為梁、陳、歐、羅等姓。梁姓先祖於明代時自縣內斗門乾務遷來,歐姓先祖於明代自鄰近的土瓜嶺村遷來。

本地方言

世居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石岐話

傳統建築

三溪村有上、中、下三條街,小巷穿插其間,村中仍保留有清代所建石板街。現存舊民居約180座,有嶺南傳統風格,亦有中西合璧風格,多建於晚清或民國時期。民居大多保存完好,多配中式大門,青磚結構的高門樓,灰塑和花鳥彩繪裝飾的窗媚,部分有趟門、花梨窗柵。
隨著休閒旅遊業發展,現許多傳統民居被改造成食店、咖啡屋、茶莊、藝術館等,傳統建築中融人現代元素,兩者完美結合,使三溪村發展為極具特色的休閒旅遊區。2013年,三溪村被列人市秀美村莊建設規劃中,以“人文歷史型”為發展方向,致力於原生態村落的建設。2017年,三溪古屋文創小鎮人圍中山市首批市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
三溪國小為中西合璧的私塾建築,1931年由華僑和村民捐款建成,屋頂女兒牆刻有“劉九記造”字樣。該建築屬青磚樓房,格局開闊,具西式風格,以白色為主色調,前廊以方柱支撐。建成後至 2014年,先後作為國小、幼稚園使用,2014年後不再作為教育場所。
現存祠堂1座,即梁氏宗祠,位於上街 28號。宗祠建於清代,至今保存完好,2012年被市政府公布為中山市不可移動文物。宗祠坐東北向西南,三間兩進磚木結構,面闊13.15米,進深17.8米,面積約238平方米。硬山頂,博古屋脊,青磚外牆,灰碌筒瓦,藍釉瓦當、滴水,麻石腳,凹門廊。正牆兩側中部各開一窗,上設拱形窗媚,內飾瑞獸、花卉等灰塑,窗媚上部飾花鳥灰塑,並開方形通風口。前進為硬山擱檸結構,後檐有兩根石質圓形檐柱支撐;後進為穿斗與抬梁混合木樑架,前部設卷棚頂廊,由兩根石質方檐柱支撐,前端有三級石台階,兩邊鑲抱鼓石。前後進間夾一天井,兩側設雨廊。1949年之後再沒有用於宗族活動,人民公社時期曾用作公共食堂。祠堂內壁保存較多毛主席語錄、人民公社時期的宣傳畫及口號等。
村中有先鋒廟、禾穀廟2座廟宇。先鋒廟位於商鋪“古屋酒莊”對面的工廠後方,供奉先鋒楊六郎;禾穀廟位於三溪中街1巷2號附近,供奉禾穀娘娘。禾穀廟門楹聯:“恩流四野,澤布三溪”,書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過去的擋中板上曾刻有對聯“農事仰神功千倉萬箱國家以豐年為瑞,民耕叨聖澤五風十雨天下之大德曰生”。廟門的內側和正面牆壁上各有一幅《風雨際會》壁畫,廟內有同年立的《重建禾穀廟捐工金碑記》,記載禾穀廟的重修經過。逢春節和農曆每月初一、十五,村民到兩廟上香祈福。
三溪村曾存一段古道,名“風門坳”,位於三溪村至五桂山長命水村之間,長約2000米,寬約2.4米,現已被長逸路覆蓋。

傳統習俗

清明節時,梁姓、羅姓村民到石坑水庫附近的對面山祭祀祖先;陳姓村民集中到長尾林山祭拜祖先;歐姓村民集中到長江礦泉水廠側的山地祭拜祖先。陳姓、羅姓、歐姓村民在祭祖後在村內按姓氏設祭祖宴,十分熱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該村有飄色巡遊民俗活動,即選用體重較輕的小童裝扮成民間故事裡面的人物,憑藉鋼枝支撐,在街上巡遊,達到“飄”的效果。農曆四月初八,村民耍木龍和舞獅慶祝佛誕,農曆四月初一開始組織練習,木龍隊和醒獅隊晚上還到村外巡遊表演。

傳統技藝

民國時期,三溪村有武師名梁鑒儒,精通盼安棍法,出棍精準穩健,可一棍穿過石車中間的小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牆上留下三個孔。曾有外村人前來挑戰,梁鑒儒便和其中一位教頭比武,一出手即把棍子戳到對手耳邊,卻不傷對手,對手甘拜下風。梁鑒儒精通醫治跌打損傷之術,對中草藥頗有研究,後將研究心得整理成書,由家人保存。

公共設施

該村於 20世紀 60年代通電,80年年代通電話,90年代通自來水,1999年通網路,2000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市政快速路南外環路經過村南地界,興文路經過村北地界。村中有三溪幼稚園、籃球場、健身廣場、老人活動中心和藏書3000冊的社區圖書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