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858年8月,前軍主將
陳玉成率
太平軍再占江淮重鎮
廬州(今合肥),留吳定規駐守,自率大軍往攻江北大營(參見
二破江北大營)。清廷聞
廬州失守,急命江寧將軍都興阿、浙江布政使
李續賓自湖北往援。9月,都興阿、
李續賓率湘軍萬餘人自湖北入安徽,於22日攻占太湖後兵分二路:都興阿率部進圍
安慶,李續賓率部圖復
廬州。此後,
李續賓進兵迅猛,連陷潛山、
桐城、舒城,於11月3日率軍5000餘人進逼三河鎮。三河鎮地處水陸要衝,為
廬州南面屏障。
太平軍於此構築城牆,外添磚壘,憑河設險,廣屯米糧,接濟
廬州、
天京(今南京)。
李續賓抵三河後,審視形勢,以為攻城必先破壘,遂派兵6營攻河南大街及老鼠夾一帶之壘,3營攻鎮東北迎水庵、水晶庵一帶之壘,2營攻鎮西南儲家越一帶之壘,自率2營為各路策應。7日黎明,湘軍分路發起進攻。吳定規率守軍依託9壘頑強抗擊,斃其乾余。後為保存實力,棄壘入城,繼續抵抗。湘軍大舉進犯三河,吳定規因兵單而頻頻向
陳玉成告急。
陳玉成在與後軍主將李秀成部一道攻破江北大營後,即率部兼程往援,並奏調李秀成部同往。湘軍攻破三河城外營壘的當日,
陳玉成趕至三河鎮西南15公里的
金牛鎮,14日
李秀成亦趕至三河鎮東南12.5公里的白石山,兩軍連營數十里,號稱10萬,截斷湘軍退路。
李續賓部將勸其退兵桐城,俟援軍到達後再攻三河。但李屢勝氣驕,雖知取勝不易,卻不肯後撤。15日深夜,派兵7營,分左、中、右三路,夜襲
金牛鎮,企圖僥倖取勝。
陳玉成抓住湘軍冒險出擊的有利戰機,以少數兵力正面迎戰,主力則從左翼抄湘軍後路。次日凌晨,大霧迷漫,咫尺難辨,
陳玉成部迅速擊潰左路湘軍,並乘勢切斷了中、右兩路的歸路,將其圍困在煙墩崗一帶。這時,李秀成部趕來參戰,吳定規亦自三河出擊。
李續賓聞大隊被圍,急率兵4營往救,連續衝擊數十次,均為
太平軍所阻,只得撤回。
太平軍很快將其大營團團包圍,攻破7座營壘。
李續賓突圍不成,當夜被
太平軍擊斃(一說自盡)。17、18日,
太平軍將其餘營壘逐一攻破,全殲李續賓部。
三河大捷後,陳玉成、
李秀成乘勝收復舒城、
桐城、潛山、太湖。圍攻
安慶的都興阿恐其後路被抄,急忙撤至鄂皖邊境。
點評:三河之戰,
太平軍決策正確果斷,集中優勢兵力,包圍分割,戰術靈活,指揮無誤。當湘軍進抵舒城、三河時,
陳玉成果斷決定兼程回援,並奏調李秀成部同往,形成了兵力對比上的絕對優勢。在對敵發起進攻時,
太平軍採取正面迎戰與伏擊、抄襲相結合的戰法,各部之間又能密切協同,主動配合,迅速分割包圍敵人,打得湘軍前後左右不能相救,以速決的方式迅速達成戰役目的,最終全殲勁敵。陳、李兩軍乘勝南進,連克舒城、桐城,迫圍困安慶的都興阿退回鄂境。
三河大捷,
太平軍粉碎了湘軍東犯的企圖,湘軍經此一戰,元氣大傷,使其年余不敢東犯,對鼓舞士氣,穩定江北戰局,保障
天京安全和物資供應具有重要意義。
背景
1856年9月,天京內訌,太平天國的革命形勢開始急轉直下。1857年5月,石達開受洪秀全猜忌,離京出走,帶走數萬精兵良將,更使太平軍元氣大傷,整個戰爭形勢也隨之急劇逆轉。清軍利用這一有利時機,重整旗鼓,於1858年1月重新建立江南大營,包圍天京。江西戰場上,湘軍由防禦轉為進攻,於1857年10月26日攻陷湖口和梅家洲。1858年5月19日,新任浙江布政使、湘軍悍將李續賓率部攻克軍事重鎮九江,駐守該地區5年之久的太平軍將領林啟容以下1.7萬名將士全部犧牲。李續賓在攻克九江後不久即率部渡江,回到湖北,準備乘勝東援安徽戰場。
過程
1858年5月,湖廣總督官文、湖北巡撫胡林翼看到湘軍在江西戰場上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便擬定東征計畫,準備把李續賓部湘軍投入安徽戰場。當時,太平軍在陳玉成、李秀成等率領下,在皖北戰場屢挫清軍,於8月23日占領廬州城。於是,官文便命令李續賓迅速進兵,攻克太湖,然後乘勢掃清桐城、舒城一路,疾趨廬州,企圖收回廬州,並堵住太平軍北進之路。所以,當陳玉成、李秀成部揮師東向,進攻江北大營時,江寧將軍都興阿和李續賓等即率兵勇萬餘人自湖北東犯安徽,9月22日克太湖,然後分兵為二,都興阿率副都統多隆阿和總兵鮑超所部進逼安慶,李續賓率所部湘軍北指廬州。
李續賓部於9月23日陷潛山,10月13日陷桐城,24日陷舒城,接著指向舒城東面25公里的三河鎮,準備進犯廬州。三河鎮位於界河(今豐樂河)南岸,東瀕巢湖,是廬州西南的重要屏障。該鎮原無城垣,太平軍占領後,新築了城牆,外添磚壘9座,憑河設險,廣屯米糧軍火,接濟廬州、天京,因而在軍事上、經濟上都居重要地位。當時太平軍的守將是吳定規。
10月24日,陳玉成在江蘇六合接到湘軍大舉東犯安徽的報告,毅然決定回兵救援,並向洪秀全報告,要求調派李秀成部同往。11月3日,李續賓率精兵6000進抵三河鎮外圍。11月7日,分兵三路向鎮外9壘發起進攻,義中等六營進攻河南大街及老鼠夾一帶之壘;左仁等三營進攻迎水庵、水晶庵一帶之壘;副右等二營進攻儲家越之壘。李續賓則親率湘中等二營為各路後應。太平軍依託磚壘頑強抵抗,大量殺傷敵人。湘軍攻壘愈急,太平軍傷亡很大,便放棄鎮外9壘,退入鎮內,堅守待援。在湘軍大舉進攻三河鎮外圍的當天,陳玉成率大隊趕到,駐紮在三河鎮南金牛鎮一帶。11月14日,李秀成也率部趕到,駐於白石山。至此,集結在三河鎮周圍的太平軍眾達10餘萬人,和李續賓部湘軍相比占絕對優勢。
結果
面對太平軍援軍的強大氣勢,李續賓的一些部將十分膽怯,建議退守桐城。驕悍的李續賓一意孤行,認為軍事有進無退,只有死戰,並於11月15日深夜派兵7營分左、右、中三路偷襲金牛鎮。16日黎明,當行至距三河鎮7.5公里的樊家渡王家祠堂時,與陳玉成軍遭遇。陳玉成抓住敵人冒險出擊的有利時機,以少部兵力正面迎敵,吸引敵人,另以主力從湘軍左側抄其後路。正面迎敵之太平軍且戰且走,將敵人誘至設伏地域。當時,大霧迷漫,咫尺莫辨,鼓角相聞,敵我難分。陳玉成主力迅速擊潰了左路湘軍,並乘勝隔斷中、右路之後路。湘軍發現歸路被斷,倉皇后撤,在煙筒崗一帶被太平軍團團包圍。李續賓得知大隊被圍,急忙親率4營前往救應,反覆衝鋒數十次,也未能突入重圍。駐紮於白石山的李秀成部,聞金牛鎮炮聲不絕,立即趕往參戰;駐守三河鎮的吳定規也率部出鎮合擊湘軍。李續賓見勢不妙,逃回大營,並傳令各部堅守待援。其實這時守壘的湘軍有的已經逃散,有的被太平軍阻截在外,因而有7個營壘被太平軍迅速攻破。接著,李續賓的大營也被太平軍包圍。他督軍往來衝突,終不得脫,當夜被太平軍擊斃(一說自殺)。之後,太平軍繼續圍攻負隅頑抗的殘敵,至18日,全部肅清。這一仗,太平軍一舉殲滅湘軍精銳近6000人,是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後期一次出色的殲滅戰。
評價
三河鎮大捷,使太平軍擺脫了被動的局勢,重振了軍威。這次戰鬥,太平軍能夠取得勝利,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陳對於湘軍這次慘敗,鹹豐帝聞之“不覺隕涕”。
玉成行兵布陣足智多謀,捕捉戰機應變靈敏,決策果斷行動迅速。當清軍重重包圍三河鎮時,他迅速調集兵馬,切斷清軍的後路,對清軍實施反包圍;當清軍突然掉過頭來,發動突然襲擊時,他巧妙地利用晨霧作掩護,從清軍背後殺出,以突襲對突襲,打亂清軍的陣形,反殺清軍個措手不及;當清軍閉壘死守時,他指揮部隊團團圍住請軍,斷河堤,絕退路,使清軍糧草不繼,軍心動搖,不戰自敗。相反,清軍主將李續賓,在指揮作戰中顯得猶豫不決。特別是在堅守營壘一戰中,一會兒令部隊突圍逃生,一會兒令部隊死守,不但部隊無所適從,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時間,失去了軍心,失去了取勝的可能性。軍無定勢,戰場變化莫測,誰能以變應變,迅速作出反應,果斷採取行動,誰就可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三河大捷後,太平軍乘勝南進,連克舒城、桐城,圍困安慶的湘軍也聞訊後撤。湘軍三河鎮之敗,主要是孤軍深入,犯險冒進。李續賓僅率數千人自湖北東犯,入皖之後,連陷四城,處處分兵駐守,結果“兵以屢分而單,氣以屢勝而泄”(《剿平粵匪方略》卷二百一十,第26頁)。進至三河鎮後,僅剩6000人,當太平軍大隊趕到時,已無阻援之兵可派。加之李續賓剛愎自用,拒不接受部將關於退守桐城的建議,終於全軍覆滅。對於湘軍這次慘敗,鹹豐帝聞之“不覺隕涕”。曾國藩更是“哀慟慎膺,減食數日”。胡林翼則哀嘆說:“三河敗後,軍氣已寒,非歲月之間所能復振。”又說:“三河潰敗之後,元氣盡傷,四年糾合之精銳,覆於一旦,而且敢戰之才,明達足智之士,亦凋喪殆盡。”(《胡文忠公全集》下冊,第694頁)可見此戰對清廷和湘軍的打擊是極為沉重的。
人物
陳玉成(1837~1862)中國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廣西藤縣人。少孤,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清鹹豐三年(1853),隨軍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轉戰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鎮江被困,隨燕王秦日綱往援,與守將約定內外夾攻,遂大敗清軍,解鎮江圍,並與各友軍共破江北、江南大營。石達開出走後,受封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軍主將,和李秀成等同主軍政。八年夏,與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營,繼而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九年,晉封英王。十年,會同各軍再破江南大營,東征蘇(州)、常(州)。太平天國後期,在克服韋昌輝之亂和石達開出走造成的危機中,陳玉成不畏艱險,毅然擔起了支撐危局的艱巨任務。他東征西討,勇猛殺敵,屢立戰功,被封為英王。洪秀全稱他“一身都是膽,是個好將領”。時湘軍四路東下,安慶被圍,陳玉成注重上游,力主先救安慶。秋,太平軍計分兩路,合取湖北,迫敵回救。他率大軍趨北路,於次年二月進抵湖北黃州,因受英國侵略者的阻撓和南路李秀成誤期,未能合取武昌,遂回師徑援安慶,多次苦戰失利。八月,安慶陷落,陳玉成退守廬州,受嚴責革職。同治元年(1862)春,派部將陳得才等率師去陝西等地招兵,廬州守軍兵單並圍急。四月,率部突圍,走壽州(今安徽壽縣),為叛徒苗沛霖誘捕,解送清營。五月,在河南延津就義。
李續賓(1818—1858.11.16),宇迪庵,又字克惠,湖南湘鄉人,清朝名將。生於湖南湘鄉。年輕時,膂力過人,不好讀書。因家境貧寒,靠販煤養活家人並供胞弟李續宜讀書。湘鄉著名紳士羅澤南欣賞他的“孝友”,把他兄弟二人一齊收為弟子,不僅免其學費,還拿出自己收入的一部分幫他供養家人。1852年(鹹豐二年),太平軍從廣西打入湖南,清廷急忙命令兩湖地方官,尤其是湖南官員舉辦團練,協助綠營兵堵剿太平軍。湘鄉是湖南最早辦團練的縣之一。這一年,李續賓協助羅澤南辦團練,“能以兵法約束子弟,明恥教戰,訓練尤精”(《李忠武公遺書·褒節錄》第38頁),深得羅澤南的賞識。此後,他跟隨羅澤南與太平軍作戰,開始了軍旅生涯。
李續賓自參加湘軍至三河敗亡,“七年之間,先後克復四十餘城,大小六百餘戰”(《李忠武公遺書·褒節錄》第13頁),成為鎮壓太平軍十分兇惡的清軍將領。他的戰死,對湘軍打擊甚大。胡林翼哀嘆道:“此番長城頓失。……以百戰之餘,覆於一旦,是(使)全軍皆寒,此數萬人,將動色相戒,不可復戰。”(《胡林翼全集·書牘》卷10)又說:“三河敗潰之後,元氣盡喪,四年糾合之精銳,覆於一旦,而且敢戰之才,明達足智之士,亦凋喪殆盡。”(《胡林翼全集·書牘》卷12)曾國藩則“哀慟填膺,減食數日。”鹹豐帝聞之也“不覺隕涕”,並命照總督陣亡例賜恤。
李秀成(1823~1864)中國太平天國將領,後期軍事統帥。廣西藤縣人。鹹豐元年(1851)參加太平軍。三年二月克金陵(今南京),稱天京,以功保升軍帥、監軍。次年,調守廬州(今合肥)。六年春,隨燕王秦日綱回救鎮江,與清軍大戰於高資、湯頭,解鎮江之圍,旋大破清軍江北、江南大營。晉升地官正丞相,七年,封合天侯。時當天京事變後,授命為副掌率,與陳玉成同掌兵符,提調軍務。八年夏,與陳玉成等共商解京圍之策。九月大破清軍江北大營。十月,在三河之戰中配合陳玉成部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九年,封忠王。曾與乾王洪仁玕共訂“圍魏救趙”之策,並於十年初親率大軍奔襲杭州,誘敵分兵,然後間道馳還,五路合擊,再破江南大營;又乘勝東取蘇(州)、常(州),建立蘇福省,為太平天國後期戰爭開闢了新的重要基地。但李秀成此後對天京上游戰事重視不足,在二次西征中進兵遲緩,合攻湖北誤期,進抵湖北南部後即撤軍東下,雖得一浙江而安慶陷落,天京西面失去屏障。同治元年(1862)進軍上海,未克。集結各路大軍(共十三王)回救天京,久戰無功而退;又北進江北,半途而返,損折精銳大半,軍勢大挫。二年,受任真忠軍師,主持天京戰守。湘軍圍城日急,他力主“讓城別走”,洪秀全固執不從,遂致坐困。三年六月十六,天京城破,他保護幼主突出重圍後被俘。寫有長篇供詞,記述太平天國後期軍事甚詳,但流露出偷生乞憐情緒,不久被殺害。
地點
安徽省肥西縣三河鎮,地處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處,與舒城、廬江縣相鄰,有2500多年歷史,為肥西經濟重鎮。鎮65平方公里,7萬人口。轄7個居委會、17個行政村。近年來,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城鎮面貌日新月異,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先後被確定為中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中國創建文明村鎮示範點、中國綜合改革試點鎮,省小城鎮建設中心鎮、示範鎮,省級星火技術密集區建設單位,合肥市新一輪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99年被國家建設部評為中國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合肥市“六個好”鄉鎮黨委,被省委授予“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2004年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2.6億元,財政收入246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和21%,農民人均純收入3209元,居民生活費可支配收入4400元。縣綜合評比名列第一。
三河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貫其間而得名。鎮內河環水繞,五里長街,鎮外河網縱橫,圩堤交錯,具有“外環兩岸,中峙三州”的獨特地貌,歷來以其古老、秀麗、繁華而聞名遐邇,是鑲嵌在巢湖岸邊的一顆明珠。歷史上既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商賈雲集之地。有“裝不完的三河”,“皖中商品走廊”之美譽。
三河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傑地靈,物阜民豐,境內名勝古蹟眾多,歷史名人輩出。太平軍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在三河一戰擊敗清軍取得了近代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至今仍留有當時的大本營、古城牆、古炮台等遺蹟。李鴻章家糧倉、楊振寧客居地等保存完好;還有宋太祖寄宿地“二龍街”廬劇“小辭店”等傳說。
三河,座落在巢湖岸畔,地處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處,位於安徽省城合肥至黃山、九華山的旅遊黃金線上,距合肥35公里,因環鎮而抱的豐樂河、杭埠河與流貫鎮內的小南河合而為一而得名。鎮內五里長街,古建築飛檐翹壁,雕樑畫棟,青石板路光滑清澈,見證著三河所經歷的風雨歲月;鎮外,河湖環繞,稻花飄香,碧波萬里,風光瀲灩,一派“‘春秋’古鎮,皖中水鄉”的美麗風光,形成了“外環兩岸、中峙三洲”的獨特地貌。三河是具有2500多年的水鄉古鎮,史稱“鵲渚”,是中國文明村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安徽省最佳旅遊鄉鎮,安徽省環境優美鎮,合肥市“新十景”之一。
三河,以水鄉古鎮為特色。源於水,靈於水,活於水,盛於水,水是三河的靈魂。2900米小南河穿鎮而過,潺潺流淌,清澈見底,河上古橋橫跨,水中遊船蕩漾,河邊垂柳拂水,岸上卻是古老的徽派建築群和百鋪相連的古大街,前門店鋪,後門碼頭,依河傍水,河街相連,再現了一幅現代的“清明上河圖”。
三河鎮以水鄉古鎮為特色,形成了江淮地區獨有的“八古”景觀。自古就有的古河,從古代流淌到今天;古河上有石橋,連線著記憶與夢想;走進古圩,則讓人們感受到原始的自然風光;青石板上的古街巷,保留著歷史街區德肌理;古民居飛檐翹角,雕樑畫棟,形成少見的晚清建築群;古茶樓依堤傍水,薈萃了三河飲食文化的精華;曾經十分紅火的古廟台,繚繞著昔日的滄桑雲煙;太平軍遺下的兩段城牆,則給人們留下了古戰場的戰火痕跡。總之,三河八古,佐證和詮釋著三河的古老,給今天的遊客增添了訪古探幽的雅興和情趣。
非物質文化遺產,廬劇作為中國一個劇種,在江淮地區廣為流傳。三河是廬劇的發源地,廬劇的第一劇目——《小辭店》生活來源於三河,至今民間仍流傳著《小辭店》里發生的纏綿純潔的愛情故事。
三河民俗文化豐富多彩,體現了中國南北文化的交融,至今,春節至元宵節期間,民間仍自發舉辦耍龍燈、鬧旱船、河蚌舞等活動,端午節時,人們做粽子、玩龍舟;中秋節仍玩火把;婚喪娶嫁,仍抬花轎、請“良玩”,保存著淳厚的民風。
三河飲食,以徽派菜係為底蘊,融百家菜系之長,堪稱中國飲食的一大奇葩,聞名遐邇,傳統宴席—“八八席”、“八四席”,無不傳遞著久遠飲食文化的底蘊,“三河酥鴨”、“米粉蝦”、“豆腐面魚湯”等名菜無不展示水鄉的風韻,“三河小米餃”、“三河馬蹄酥”讓你回味無窮,還有三河茶乾、三河米酒,工藝品三河羽毛扇更讓人流連忘返。至今,仍保存明清民謠《十大捨不得》:“一捨不得三河街花花世界,二捨不得大河水淘米洗菜……”
遊覽三河,觀賞的是風景,感受的卻是厚重的歷史和文化;三河,這座鑲嵌在巢湖岸畔璀璨的明珠,以“水鄉古鎮”獨特的魅力,笑迎四方賓朋。
意義
太平軍之所以取得全殲李續賓部的勝利,主要由於決策正確果斷,兵力集中,戰術靈活,指揮無誤。當湘軍進抵舒城、三河時,陳玉成果斷決定兼程回援,並奏調李秀成部同往,形成了兵力對比上的絕對優勢。在對敵發起進攻時,太平軍採取正面迎戰與伏擊、抄襲相結合的戰法,各部之間又能密切協同,主動配合,迅速分割包圍敵人,打得湘軍前後左右不能相救,以速決的方式迅速達成戰役目的。
通過三河大捷,太平軍粉碎了湘軍東犯的企圖,保衛了皖中根據地,對鼓舞士氣,穩定江北戰局,保證天京安全和物資供應,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