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鎮(湖北省大冶市下轄鎮)

金牛鎮(湖北省大冶市下轄鎮)

金牛鎮隸屬於湖北省大冶市,地處大冶市西南部,東與靈鄉鎮接壤,東南與鹹寧市擔山鎮為鄰,南連鹹寧市雙溪橋鎮,西鄰武漢市江夏區湖泗鎮,北接鄂州市太和鎮

金牛鎮總面積158.5平方千米,2014年末,下轄3個社區、32個行政村。2011年末,該鎮總人口9.1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5萬人。2011年,該鎮完成農業總產值2億元,工業生產總值4.5億元

金牛鎮是“全國重點鎮”,被稱為“五縣通衢”,境內的鄂王城是湖北省簡稱“”的源頭。鄂王城城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9月,批准其開展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牛鎮
  • 外文名稱:Jinniu Town
  • 行政區類別建制鎮
  • 所屬地區:湖北省大冶市
  • 下轄地區:32個行政村,3個社區
  • 政府駐地:西街社區
  • 電話區號:0714
  • 郵政區碼:435119
  • 地理位置:大冶市西南部
  • 面積:158.5平方千米
  • 人口:9.13萬(2011年末)
  • 方言:金牛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鄂B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災害,人口民族,自然資源,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文化藝術,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交通,名優特產,文化遺蹟,

歷史沿革

金牛殷為鄂國。鄂王城遺址位於湖北省大冶市金牛鎮鄂王城村境內。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在這一帶活動。古代它是揚越族的一支鄂氏族的活動中心,是古鄂國的都城。古鄂國是鄂氏族所建的諸侯國。
西周中期至戰國,鄂屬楚。周夷王之時,王室衰微,諸候互相征伐。楚公熊渠興兵伐揚越,至於鄂。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楚公熊渠封次子熊紅為鄂王,都於鄂王城,從此鄂屬楚。西周末葉,鄂曾為楚國都城。春秋時,鄂為楚國別都。楚懷王時,鄂為楚國大貴族啟的封邑。
為鄂縣,鄂縣屬南郡,鄂王城為鄂縣縣治,後遷至江邊,即今鄂州市城內。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大將白起攻楚,取楚元郢都,置南郡,鄂邑屬南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三十六郡。此時,鄂為縣,屬南郡。
屬鄂縣,鄂王城仍為鄂縣縣治,鄂縣屬江夏郡。西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南郡至江夏郡,鄂縣屬江夏郡。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部,江夏郡屬荊州,鄂縣仍屬江夏郡。東漢沿西漢舊制,鄂縣建制未變。
三國屬吳,改名武昌。魏黃初二年(221年)四月,孫權都鄂,將鄂縣縣治遷往今鄂州。金牛鎮龍山東三里之山曰武昌山,以此山名取“武力昌盛”之義,改鄂為武昌。此為鄂縣改武昌之始;同年八月築武昌城,徙建業(今南京)之民千家至此。並劃分江夏郡的東部立為武昌郡,郡治設在武昌。領武昌、下雉、陽新、柴桑、尋陽、沙羡六縣。吳黃龍元年(229年)四月,孫權即帝位於武昌,至九月遷都建業,召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太子孫登留守武昌。甘露元年(265年)九月,末帝孫浩又自建業遷都武昌。寶鼎元年(266年)十二月,仍還都建業,留衛將軍騰胤鎮守武昌。
,金牛為鄂縣,縣治在金牛鎮境內的鄂王城,鄂縣屬武昌郡。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武昌郡仍屬荊州。又分武昌復立鄂縣。武昌郡統轄武昌、柴桑、陽新、沙羡、尋陽、鄂、官陵等縣。西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因荊、楊二州疆土廣遠,統治困難,於是割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之武昌、桂陽、安城等十郡置江州。武昌郡自此屬江州。東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江州治所移武昌。武昌縣仍屬武昌郡。
南朝為鄂縣,縣治在金牛鎮境內的鄂王城。宋永初元年(420年),沿用晉制,武昌郡仍屬江州,領轄武昌、鄂、陽新三縣。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分荊州的江夏、竟陵、武陵三郡,湘州的巴陵郡、江州的武昌郡、豫州的西陽郡設定郢州,武昌郡從此屬郢州,仍領3縣。
為鄂縣,縣治在金牛鎮境內的鄂王城。齊建元元年(479年),武昌郡仍屬郢州,下轄武昌、鄂、陽新、義寧(寄治於鄂)、真陽。
為鄂縣,縣治在金牛鎮境內的鄂王城。梁天監元年(502年),武昌郡仍屬郢州,領武昌、鄂、陽新、安昌(分陽新立)4縣。中大通四年(532年),分郢州置北新州,不久州治南移於武昌。
為鄂縣,縣治在金牛鎮境內的鄂王城。陳永定元年(557年),武昌郡仍屬郢州,領武昌、鄂、西陵3縣。
屬武昌縣。開皇三年(583年),廢郡,以州直接統縣,開皇九年(589年)罷武昌郡存武昌縣,又廢西陵、鄂二縣歸武昌縣。同年改鄂州為郢州,改江夏郡為江夏縣。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又改州為郡,鄂州改為江夏郡。武昌縣先隸鄂州,後隸江夏郡。其時分武昌縣西境置城塘。大業九年(613年)廢,仍併入武昌。
屬武昌縣。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江夏郡為鄂州。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鄂州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全國改為十五道,分江南道為東西兩道,鄂州屬江南西道。天寶元年(742年),重改鄂州為江夏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江夏郡為鄂州。道、州、郡之名雖幾經變更,而武昌縣上屬關係未變。肅宗至德年間(756-758年),置武昌軍節度使,駐鄂州(今武昌,武漢市之武昌區),而武昌縣名如故。
五代十國屬武昌縣。南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起,昭宗封楊行密為吳王(史稱“楊吳”),武昌屬楊吳的鄂州。經歷後梁、後唐兩代,武昌縣屬吳國(史稱“楊吳”);自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到五代末年(960年),武昌縣屬南唐鄂州。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割武昌三鄉之地置大冶縣(另一說:保大十三年即公元955年置)。
宋代屬武昌縣,武昌縣後升壽昌軍,領本縣。至道二年(996年),武昌縣屬鄂州江夏郡歸武昌軍節度。至道三年分天下為十五路,鄂州屬荊湖路。鹹平二年(999年),荊湖路分為荊湖南路、荊湖北路,鄂州屬荊湖北路。自此,武昌縣屬荊湖北路,鄂州江夏郡歸武昌軍節度。宋南渡後,金兵騷擾江北,因武昌地扼上游,為江西要衝隘口,遂於嘉定十四年(1221年),升武昌縣為武昌軍使,次年,續升為武昌軍。因軍名與鄂州武昌軍節度之名相類,乃取“玉寶壽昌”之義改名壽昌軍,領武昌本縣,直隸武昌軍節度。端平元年(1234年),廢壽昌軍,仍為武昌縣,還隸鄂州。嘉熙元年(1237年),又升為壽昌軍,仍領本縣。
金牛鎮,嘉定甲申十七年(1224年)議升金牛鎮為縣,以費重事竟止。後,設巡檢司。
元代,屬武昌縣。元代初沿宋制,仍為壽昌軍。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為散府,仍治武昌本縣。成宋大德五年(1301年)廢散府復為武昌縣,屬湖廣行省湖北道的武昌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吳王朱元璋改武昌路為武昌府。
明代,屬武昌縣。武昌縣屬湖廣布政使司武昌府。
虬川河虬川河
清代,屬武昌縣。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廣為湖南、湖北布政司(省)。後湖北省分為五道。武昌縣屬武昌鹽法道武昌府。
中華民國,屬武昌縣,武昌縣後改名為壽昌縣,繼而改名為鄂城縣。民國元年(1912年),武昌縣仍屬武昌鹽法道武昌府。民國二年(1913年),北京政府改湖北為三道,武昌縣屬武漢黃德道,同年三月,廢武昌府,並改武昌府治江夏縣為武昌縣,而將武昌縣改為壽昌縣。民國三年(1914年)元月,因縣名與浙江的壽昌縣名相同,始改稱鄂城縣。同年,武漢黃德道改為鄂東道,後改為江漢道,鄂城縣屬湖北鄂東道(江漢道)。民國21年(1932年),鄂城縣屬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25-38年(1936-1949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民國時期鄂城縣的內四鄉歸金牛鎮管理,1946年成立金牛區署,明確內四鄉屬金牛區署管理。金牛解放後成立鄂城縣工作委員會,管轄原內四鄉(解放後改為幾個區)的行政事務,直到1955年金牛劃歸大冶為止。
新中國成立之初,設湖北省大冶專區,鄂城縣歸大冶專區管轄,並為專區治所。1952年7月撤銷大冶專區後,鄂城縣劃屬黃岡專區。同時議升金牛為縣,未果。1955年11月13日,金牛劃歸大冶。
1949年5月17日,金牛地區解放,此時至1955年11月13日,金牛仍屬鄂城縣。1949年6月,鄂城縣設金牛為金牛區,區公所設在距金牛街約十華里的晏公廟附近的沙子垴吳村。8月,金牛區改為第七區,將民生、民權、民族三個舊制鄉和金牛鎮組建而成。區公所仍設在沙子垴吳村。
1951年元月,鄂城縣委縣政府決定從第七區中將楊葆、高橋、巫山、峽山、孫鑒、劉鋪、學堂、李鋪、高鋪等十個鄉劃出,成立三十二區(即高橋區),並將第七區改名為第十二區,區公所於1950年由沙子垴吳村遷往金牛街當鋪屋,
1951年又遷往盧詹雯村。
1952年3月,十二區改為十區,11月又改為十一區,區屬金牛鎮劃為縣屬鎮,並將原十四區的胡鋪、胡鐵、下邊、黃泥、下田劃歸十一區管轄。1954年元月十一區區公所由盧詹雯遷往晏公廟。
1955年11月13日,上級決定將鄂城縣的十一區、十二區和金牛鎮由鄂城縣劃出,歸大冶縣管轄。十一區、十二區合併為金牛區,金牛鎮為大冶縣直管。金牛區公所設在金牛街上。
1956年5月,大冶縣委、縣政府決定:撤區改組。金牛區改為三個指導組(十四組、十五組、十六組)。十四組轄西畈、晏公、高河三個鄉,駐地西畈;十五組轄南城、堰口、勝橋、胡鋪四個鄉,駐地當鋪賀;十六組轄毛鋪、談橋、大橋、羅橋四個鄉,駐地談橋。
1957年4月,大冶縣委、縣政府決定:撤銷指導組,恢復金牛區。金牛區轄十四、十五、十六三個指導組的轄區,區公所設在金牛鎮。
1958年9月,縣委、縣政府決定撤金牛區,成立上遊人民公社,撤銷縣屬金牛鎮,劃歸上遊人民公社管轄,社址在金牛鎮。轄區為原金牛區加金牛鎮。同年十二月上遊人民公社改名為金牛人民公社,轄區未變,社址未變,下屬營有所調整,並將營改為管理區。金牛鎮為金牛管理區。
1959年12月,大冶縣製取銷,改屬黃石市。大冶縣金牛人民公社改為黃石市金牛人民公社。1961年春,黃石市委、市政府將金牛人民公社改為金牛區,金牛管理區改為區屬金牛鎮,其餘十一個管理區改為十一個小公社。
1962年6月,恢復大冶縣制,金牛又隸屬大冶縣。談橋、大橋、羅橋、毛鋪劃出,其餘七個小公社和金牛鎮組建成金牛區。區址仍設在金牛鎮。
1963年4月,大冶縣委、縣政府將靈鄉區的毛鋪、羅橋兩個小公社劃回金牛區管轄。此時金牛區轄九個小公社和金牛鎮。一直到1975年10月,金牛區轄九社一鎮未變。
文革中的1968年5月,成立了三結合的金牛區革命委員會。1970年8月,成立了金牛區委員會、區政府。
1975年10月,縣委、縣政府決定撤區並社,金牛區改為金牛人民公社。縣政府將原屬毛鋪人民公社劃出與銅礦區的汀橋人民公社合併成立毛鋪人民公社;劃出羅橋人民公社併入礦山區的靈鄉人民公社;劃出西畈、高河、晏公三個人民公社成立西畈人民公社。金牛人民公社黨委、政府將剩下的南城、堰口、勝橋、胡鋪四個小公社改編成二十八個大隊。撤銷金牛鎮。鎮屬橋東、橋西兩個居委會隸屬金牛人民公社。此時金牛人民公社隸二十八個大隊,兩個居委會。社址設在金牛鎮。
金牛鎮(湖北省大冶市下轄鎮)
1976年11月,公社革委會改為管委會,轄區未變,社址未變。1977年管委會對轄區進行了改編,將原來的二十八個大隊改編成十八個大隊。此時金牛人民公社轄十八個大隊和橋東、橋西兩個居委會。
1980年4月,金牛人民公社社鎮分家。金牛鎮為縣轄鎮。金牛人民公社社址仍設在金牛鎮。
1984年3月成立金牛鄉。1984年11月,鄉鎮合一,金牛鄉改名為金牛鎮。
2001年3月,高河鄉併入金牛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金牛鎮下轄金牛村南城村童畈村、雷畈村、金畈村、吳偉村、堰口村、胡勝村、胡鋪村、胡鐵村、袁鋪村、下邊村黃泥村勝橋村賀橋村祝山村屏峰村小泉村、小堰村、高河村、林畈村、官閣村、鄂王城村、西畈村、祝鋪村、沈畈村、徐橋村、晏公村、龍潭村水碓村、秦畈村、泉波村等32個行政村和東街社區、西街社區、虬川社區3個社區,鎮政府駐西街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金牛鎮位於湖北省大冶市西南部,東與靈鄉鎮接壤,東南與鹹寧市擔山鎮為鄰,南連鹹寧市雙溪橋鎮,西鄰武漢市江夏區湖泗鎮,北接鄂州市太和鎮;全鎮總面積158.5平方千米,介於東經114°32'2"~114°40'4",北緯29°54'55"~30°2'27"之間。

地形地貌

金牛鎮境內是幕阜山脈的北側邊緣的丘陵地,地勢西低東高、南高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40~200米之間。

氣候特徵

金牛鎮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季盛行東南季風,冬季盛行西北季風。

自然災害

金牛鎮境內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旱災、雪災、雷擊等。2009-2011年連續三年發生洪澇災害,最嚴重一次發生在2010年7月14日,連降暴雨、大暴雨,短時間降水量達1100毫米,全鎮三分之二的面積輪為水鄉澤國,受災人口6.3萬人,受災面積6.7萬畝,糧食減產4成,直接經濟損失3.4億元。2008年1月14日遭受百年未遇大雪災,造成農作物減產3成,直接經濟損失760萬元。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金牛鎮轄區總人口9.1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5000人,城鎮化率27.6%。另有流動人口2600人。總人口中,男性47476人,占52%,女性43820人,占48%;14歲以下18004人,占19.7%;15~64歲65307人,占71.5%;65歲以上7989人,占8.8%。總人口全部為漢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10.62‰,死亡率4.34‰,人口自然增長率6.28‰。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金牛鎮水資源主要來自地表,境內有高橋河、虬川河兩條河流流經。
金牛鎮城區金牛鎮城區
土地資源
根據2016年9月金牛鎮政府官網顯示,該鎮有耕地面積8.2萬畝,林地面積5.6萬畝,水面面積1.2萬畝。

經濟概況

綜述

2011年,金牛鎮完成農業總產值2億元,工業生產總值4.5億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5億元,財政總收入0.35億元。

第一產業

2011年,金牛鎮農業總產值2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1.5%。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全年生產糧食3.3萬噸,人均356.5千克。主要經濟作物為油菜、蔬菜。全年油菜種植面積3.5萬畝,產量0.35萬噸,蔬菜種植面積為0.7萬畝,產量1.0萬噸。畜牧業以豬、家禽為主,全年生豬飼養量4.7萬頭,年末存欄1.5萬頭;家禽年飼養量25.3萬隻,年末存欄13.5萬隻。
農業種植農業種植

第二產業

2011年,金牛鎮工業以食品加工、服裝、電子輕工、建築材料為主。全年工業生產總值4.5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4.9%。擁有工業企業214家,職工18365人;實現工業增加值3.6億元,比2010年增長15%。

第三產業

2011年末,金牛鎮共有商業網點426個,職工1408人。全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5億元,比2010年增長18%;城鄉集貿市場9個,年成交額1.2億元。年末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4.4億元,比2010年增長23.7%;各項貸款餘額0.7億元,比2010年增長-0.6%。

社會事業

文化藝術

2011年末,金牛鎮有鎮文化館1處,村級文化活動中心35處,各類文化專業戶28戶,各類圖書室36個,藏書7餘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300人,有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金牛鎮有幼稚園5所,在園幼兒1302人,專任教師63人;國小12所,在校學生5258人,專任教師269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4所,在校學生2385人,專任教師171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高中1所,在校學生2588人,專任教師117人。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2552.2萬元,比上年增長2.2%。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金牛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27個,門診部(所)2個;床位20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21.9張;固定資產總值10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19名,其中執業醫師35人,執業助理醫師15人,註冊護士80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5.6萬人次。33個村村民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金牛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97戶,人數1250人,支出322.47萬元,比2010年增長11%,月人均215元,比2010年增長7%;城市醫療救助6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醫療保險1250人次,共支出50萬元,比2010年增長26%。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06戶,人數3261人,支出322.47萬元,比2010年增長15%,月人均70.60元,比2010年增長18%。農村五保集中供養86人,支出18.06萬元;農村五保戶分散供養172人,支出24.52萬元;農村醫療救助14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261人次,共支出19.57萬元。

交通

金牛鎮境內有大金、鐵賀兩條省道在鎮區相交,並與106國道107國道相接;另有黃鹹高速、鄂鹹高速兩條高速穿鎮而過,並在金牛設立互通出入口。

名優特產

名稱
簡介
圖片
水竹籃
水竹籃是金牛鎮所產的一種手工竹藝編織品,按形狀分有圓型和橢圓型,有大號、中號、小號三種型號,各式各樣的水竹籃均是網眼籃身,花紋鎖口。該鎮的周福益水竹籃被列入黃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金牛鎮(湖北省大冶市下轄鎮)
金牛麻花是一種民間大眾化的小食品,以麵粉、食油、礬、鹼等作為主要原料,造型既有傳統的髮辮型、剪刀型,也有鴛鴦型、燕子尾型,口味有甜鹹兩種。其製作技藝被列入黃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金牛鎮(湖北省大冶市下轄鎮)
金牛千張皮,人們習慣稱“金牛皮子”,是黃石特產、鄂東南風味食品,主要原料是黃豆,食用時,可切成絲條狀煮鮮魚,或切成三厘米寬的條,結成皮子跎燜紅燒肉。其製作技藝被列入黃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金牛鎮(湖北省大冶市下轄鎮)

文化遺蹟

截至2014年8月,金牛鎮境內有龍泉、劉復故居、龍川書院、宋代王鑄墓、五里亭、下馬湖廟、靈溪觀、張王廟、太平天國將領墓、勝橋冶煉遺址群、東周時期古遺址、香爐山新石器遺址、鄂王城城址等文化遺蹟。
鄂王城城址鄂王城城址
鄂王城城址位於金牛鎮鄂王城村胡彥貴灣,是一處東周時期遺址。城垣依崗地而建,南高北低,高出附近地面約5~10米,面積約11萬平方米左右。2001年,該城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