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地區北段成礦地質在研究

《三江地區北段成礦地質在研究》是由地質礦產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劉朝基、刁志忠、張正貴、陳國豪、陳玲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江地區北段成礦地質在研究
  • 成果登記號:19970225[08364]
  • 第一完成單位:地質礦產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19970225[08364]
項目名稱
三江地區北段成礦地質在研究
第一完成單位
地質礦產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
劉朝基、刁志忠、張正貴、陳國豪、陳玲
研究起始日期
1991-06-01
研究終止日期
1995-10-28
主題詞
板塊構造;青藏高原;三江地區
任務來源
B

成果摘要

“三江地區北段成礦地質背景研究”是地礦部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西南三江地區銅、銀、錫等礦產成礦條件研究”下設的課題之一,課題編號:85-01-。將研究區分為三個板塊構造體拉板塊體系、羌塘板塊體系、拉薩板塊體系。每個構造體系內部劃分出褶皺帶、弧後盆地褶皺帶,及盆後隆起四個次級單元。每一個構造體系-隆構造是同一時期、統一應力場作用下的洋殼俯衝或陸-陸碰撞的產時間上和空間上的成因聯繫。提出了成對基性超基性岩概念:即蛇綠岩基性岩具有成對分布的特點。它們是產於相鄰地區不同構造部位的近於成因聯繫的一對岩帶。據此建立了三疊紀金沙江蛇綠岩-甘孜理塘鐵質帶,白堊紀雅魯藏布江蛇綠岩-岡底斯北緣鐵質基性超基性岩帶。認為洋殼俯衝和陸-陸碰撞兩階段形成的。弧後盆地花崗岩是陸-陸碰撞形帶的花崗岩主要是板塊體系形成以前的產物。劃分了盆地類型,探討了。提出甘孜理塘帶是淺海沉積而非洋脊盆地。認為巴塘結合帶兩側的晚是岡瓦納古陸和勞亞古陸碰撞的產物。金沙江早、中三疊世基性火山岩中侏羅世中基性火山岩帶和雅魯藏布江早白堊世基性火山岩帶分別形成於結合帶。新生代以來的火山活動是早期陸-陸碰撞和晚期高原隆升的疊紀火山岩帶發育於被動大陸邊緣也是陸-陸碰撞的產物。研究得出了形成於洋殼俯衝和陸-陸碰撞階段,而在此之前形成的礦產較少。岡瓦古陸於晚二疊世活動碰撞拼合。其後的金沙江洋、怒江洋、雅魯藏布江中生代洋。對青藏高原的隆升提出了晚白堊世-始新世俯衝增厚,始新皺造山,上新世-第四紀全面隆升的三階段模式。研究成果總體上應列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