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盆地

三水盆地

三水盆地是發育在華南微板塊上的一個白堊紀--早第三紀斷坳盆地,是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中新生化殘留盆地群中的一個典型代表,盆地內部的構造變形。以張性正斷層為主,斷裂數量多但規模小,它們決定了盆地構造變形樣式的基本特徵,對沉積的控制卻不明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水盆地
  • 板塊:華南微板塊
  • 時期白堊紀
  • 類別:早第三紀斷坳盆地
簡介,考古研究,研究歷史,考古發現,遺蹟保護,地質破壞,保護建議,

簡介

三水盆地是發育在華南微板塊上的一個白堊紀--早第三紀斷坳盆地,是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中新生化殘留盆地群中的一個典型代表,盆地內部的構造變形。以張性正斷層為主,斷裂數量多但規模小,它們決定了盆地構造變形樣式的基本特徵,對沉積的控制卻不明顯。
三水盆地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範疇:它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北部,北至廣東清遠,南至南海九江,西至高要廣利,東至廣州黃埔港。它是廣東地質學研究中知名度和資料最豐富的兩大型紅色盆地之一。三水盆地形成於1.3億年至4000萬年前,最早是一片廣域的河流,經過劇烈的地質運動,沉積演化為盆地。

考古研究

研究歷史

早在1868年,德國人李希霍芬赴華考察,首次在三水河口北江邊採獲植物化石,此後國內外地質學家紛紛踏足三水,地學研究在20世紀70年代達到鼎盛,三水盆地頻現國內外地學著作,前來參觀考察的地質、古生物學者和學術團體如雲,一系列專題研究成果也經常被作為典型地區引用與對比。有學者認為,三水盆地在地學研究上可和世界幾個著名裂谷相類比。

考古發現

1979年,一些叉齒獸下頜骨、上臼齒、椎骨和肋骨化石曾在佛山南海新村水庫附近發現。
2012年10月,化石富礦三水盆地發現冠齒獸恐角獸化石,系廣東省第一次發現始新世早期哺乳物化石。 此次共發現30多件動物化石,這些三水盆地新發現的化石至少包括4種哺乳動物和1種龜鱉類,保存較好的哺乳動物有3種:冠齒獸科2種,恐角獸科1種。根據其他地區的研究成果,這些化石的生存時期大致是5200萬年至5500萬年前,屬於地質歷史上的始新世早期。
2012年11月,確定2011年在佛山南海獅城中學附近發現的一塊哺乳類動物下頜骨化石為奇蹄目動物的化石。該物種大約在距今4800萬至5000萬年之間生存,在三水盆地乃至廣東省尚屬首次發現。

遺蹟保護

三水盆地化石資源豐富,這裡發現的始新世脊椎動物化石群,化石種類十分豐富,幾乎包括了脊椎動物各主要類群。這不僅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數。有專家建議這批國寶級的珍稀化石應該得到有效保護,可在在三水建立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地質公園。

地質破壞

隨著三水莘莊等地基礎設施建設,化石群已受到嚴重破壞,河口多處遺蹟已被闢為魚塘,有的被闢作工業用地,僅見少量殘存地質露頭。其中,受到破壞的紅崗-石散心區段和河口-莘莊區段,幾乎很難找到地質露頭,尤其是河口-莘莊區段,過去古生物化石最豐富的地質露頭都被工業廢料和污水掩埋。
驛崗區段代表著三水盆地晚期(距今6000萬年-4000萬年之間)的火山噴發活動,其面積為1/4平方公里,規模不及西樵和黎邊等山,但屬同一時代,雖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但錐體保存比較完整,是三水唯一比較完整的小火山。
河口-莘莊區段有很多藏著礁灰岩和油頁岩的小山,蘊藏著大量的魚化石,但現在都快要被夷為平地了。

保護建議

專家們建議,採取緊急措施保護併合理開發三水盆地地質遺蹟,儘快組織專家劃出三水盆地地質遺蹟重點保護區域,個別區域可採取強制保護措施。鑒於三水盆地是中新生時代半鬆散沉積岩層的地況,因此重要保護措施是不宜在景觀區域內建廠房、民居等建築物,急需保護的是河口西油頁岩采場、鐵帽頂、驛崗的自然景觀。同時,有必要在地質遺蹟附近籌建地學博物館,進行地學實物標本的收集和整理。
專家們認為,三水有一批人文古蹟,可結合這些地質遺蹟開發成旅遊業,使之集地學考察和旅遊為一體,在提高本地知名度的同時,增加經濟效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