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課堂分為三個模組,六個環節,即“預習——展示——反饋”三塊,“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評”六環。該教學模式借鑑杜郎口教學經驗,倡導課堂教學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以教師的適時點撥為輔,目的是構建自主學習平台,教會學生必要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是學生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也能通過自學掌握相關知識,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段六式
- 解釋:課堂分為三個模組,六個環節
- 三塊:“預習——展示——反饋”
- 導學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等
導學案的製作,教學流程,教學注意問題,
導學案的製作
常規的導學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具準備、自學與討論(學生自學內容,導學案的重要部分)、教師點撥、課堂與反饋練習、課堂小結、作業布置等環節。
導學案最好在課前發給學生。
教學流程
(一)精彩回放(2~3分鐘)
把上節的重點或難點挑出來,製成1~3小題,想讓學生自己做(1~2人黑板展示),再由學生相互核對、講解。
(二)創設情境(1~2分鐘)
每節課開始都以學生感興趣的生活事例為切入點,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調動學生積極性。“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好的開頭等於成功的一半”。學生急於找到答案而主動去閱讀課本,自然進入下個環節。
(三)小組預習和討論(10~15分鐘)
學生利用導學案,帶著問題進行閱讀課本,小組之間相互討論,教師在學生中間來回走動,指導各個小組,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回答學生在自學中歲遇到的各種問題。這個環節是學生積極參與、充分展示自己、學習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機。
(四)展示與交流(10~15分鐘)
分小組人人參與討論與探究,各小組以多種方式交流本組討論的結果。在課堂展示中,儘可能讓每人都發言,尤其是那些學習有困難、平時不愛說話的學生,更應多為他們創造機會。
展示、交流以學生的討論和辨析為主,學生相互點評、矯正,深化學習體會。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通過適時的引導、點評、總結,是學生對知識的重點、難點有所認識,有所把握,從而有的放矢,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五)反饋與練習(3~5分鐘)
科學知識比較零碎,易學易忘,為了加深記憶,課後練習必不可少。習題的量以5~10分鐘為宜,精心挑選具有代表的題。要求學生做題一定要學會思考,明白做題的目的是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而非是為了做題而做題。要弄清楚本題所考察的知識點是什麼,如何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合理的分析和套用,同時還要了解本題的變形會有幾種情況。這樣就能舉一反三,避免題海,讓學生脫離繁重的作業負擔。
教學注意問題
(一)、教師點撥要適度
傳統教學中教師習慣了滿堂灌,總是擔心學生不會或聽不明白,在講台上口落懸河,滔滔不絕。因此,採用新模式的初期,很多教師往往舊習難改,講得很多,總覺得區區15分鐘不能盡興,每節課都會“逾時”。如此,自己沒有講好,學生的自主學習也因時間不足流於形式,最後師生都索然無味,新模式的教學形同虛設。
事實上,新教學模式要求老師無論在教學環節設計上,還是教學過程中點撥、指導,都要言簡意賅,適可而止,儘可能地減少廢話,減少毫無意義的重複。這樣就能節省更多時間和空間,真正把課堂交給學生。
(二)、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
在新教學模式的套用過程中會有人走入這樣一個誤區:有了導學案,一切都解決了,把導學案看成是無所不能的“靈丹妙藥”,而忽視其它教學資源的套用,導致課堂教學單一,枯燥乏味,對於一些抽象的知識學生不能理解,進而對科學失去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要十分重視教學資源的整合,像課件、實物投影、動漫、實驗等資源都會恰當地運用,這些直觀教具所起的作用是語言無法替代的,而把導學案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自主學習不等於完全的自習
在實際運用新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某些教師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即認為學生自主學習就是把導學案印好後發給學生,全由學生自己在那“自學”,教師撒手不管,信馬由韁。結果是,學生遇到疑難問題無法獲得正確的解釋,已有的錯誤想法無法得到及時糾正,課堂效率低下,教學目標無法達成。
正確的做法應是:教師對課堂要有極強的駕馭能力,在巨觀上進行調控,把握大的方向,密切關注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的種種動態,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形散神聚”的課堂教學中遨遊於知識的海洋。
由於學生從開始接受新模式到適應需要一個過程、一定的時間,因此,套用此種教學模式也許在短期內成效不太顯著,然而,一旦學生適應了這種教學模式,習得了有效的學習方法,那么,其今後的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個人綜合素質也會獲得顯著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