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橋街

三橋街位於太原杏花嶺區南部,是由原上三橋街和下三橋街合二為一的。關於三橋街名的來源,至今還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橋街
  • 地理位置:位於太原杏花嶺區南部
  • 所在省份:山西省
簡介,出處,歷史,

簡介

三橋街
據史料記載:浙江省平陽縣水頭鎮在宋稱”三橋街“,元稱涇口市,明始稱水頭,位於平陽縣鰲江上游。三橋原名衫橋,南宋時,涇口有兩條著名的街道,一曰“杉橋街”,(杉橋街”舊址即為現在平陽第二中學範圍內),二曰“寺前街”。杉橋地處水網地區,古有杉木橋架設,故名杉橋(見宋周行己《浮址集》、陳傅良《止齋集》)當地朱氏造石橋三條。兩條為北宋治平丙午朱有直等所建,一條是南宋紹興癸酉朱汝建所建,故衫橋又名三橋。(《平陽縣誌金石志》)。
宋代武狀元朱熠即為平陽縣水頭鎮三橋人。《宋史.朱熠傳》卷:朱熠(1192—1269),字明遠,溫州平陽人。端平二年,武舉第一。遷閣門舍人,差知沅州,改橫州,復為閣門舍人、知雷州。久之,授帶御器械兼幹辦皇城司,差知興國軍。遷度支郎官,拜監察御史兼崇政殿說書。擢右正言,殿中侍御史兼侍講,遷侍御史。寶祐六年,遷左諫議大夫。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開慶元年,拜參知政事兼權知樞密院事。景定元年,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兼太子賓客。久之,為監察御史胡用虎論罷。以舊職知慶元府、沿海制置使。奉祠。監察御史張桂、常茂相繼糾劾,送處州居住。鹹淳四年,詔令自便。五年,侍御史章鑒復以為言,驅之還鄉,尋卒。

出處

相傳,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動搖了李唐王朝的根基後,突厥沙陀部族首領李克用率大兵南下進軍晉陽。七月的酷暑,鞍馬的勞頓,沙陀將士們饑渴難耐,行軍速度銳減。就在這時,探馬前來稟報:“留後將軍,前面便是古鎮唐明,距北都晉陽約三四十里之遙。”克用聞報暗忖:數日行軍,人不卸甲,馬不停蹄,士卒勞疲。莫若在此下寨安營,養精蓄銳,也好一舉拿下晉陽。於是命三軍埋火造飯,紮下營盤。
俗話說的好:飢好忍,渴難耐。此時的李克用與眾兵卒一樣,嗓子眼像著了火。他立命衛士速打一桶水來解渴。不一會兒,那個衛士飛也似地跑來報告,附近只有一眼井,而這眼井水深莫測,連連下了幾隻桶,都是有去無回,弄不到一滴水。克用聞報便向井台奔去。說來也怪,李克用跑到井台口後,便見井水突然翻騰上涌,直衝井口流溢如泉,而且,水中隱隱約約飄蕩著三座金橋。克用和圍觀兵士無不驚奇。這時,從水中傳出一個老態龍鐘的聲音:“克用,此去晉陽不可妄殺無辜,維繫唐祚,自有王爵。”此後二日,沙陀兵卒果然順利得晉陽,未幾,唐主又下詔,封李克用為晉王。井中所囑應驗之後,李克用對此井奉若聖明,立即使人在井台砌築琉璃井口,形制八角,取名“琉璃八角井”,並把井所在的那條街定名“三橋街”。據說,此井就是後來下三橋街三府巷的那口琉璃八角井。這個聽起來近乎怪誕的傳說,一直流傳了下來,可以肯定地說,這個故事的產生就是李克用或其幕僚為他們政治上的需要,而編造的神話。但是,從這個傳說中,似乎可以窺出,三橋街的產生有著久遠的歷史,似應和唐明鎮同一歷史時期問世。如果確是這樣,這可以算做太原城最古老的街巷了。

歷史

三橋街,從它問世之後,在太原的大地上默默無聞地度過了十個多世紀,是太原近代工業的產生,喚起了它的新生。清季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山西省的第一個近代工業單位——太原火柴局,就創建於三橋街畔。
爾後的“西北實業公司”——山西最大最早的官僚資本企業,又在太原火柴局的舊址上籌備產生。這一切都為三橋街的歷史,寫下了有聲有色的一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