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棘帶鮋

三棘帶鮋

三棘帶鮋,Taenianotus triacanthus (Lacepède, 1802),也叫紅粉石狗公、葉魚,鮋科帶鮋屬的一種魚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三棘帶鮋
  • 拉丁學名:Taenianotus triacanthus (Lacepède, 1802)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鮋形目
  • 亞目:鮋亞目
  • :鮋科
  • :帶鮋屬
  • :三棘帶鮋
  • 分布區域:印度-太平洋海域
  • 英文名:Leaf Scorpionfish
基本信息,英文俗名,瀕危狀態,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基本信息

命名者:Lacepède,1802
棲息深度:-公尺
中文名:三棘帶鮋
有毒魚類:是
科中文名:鮋科
經濟性:否
科號科名:F304 Scorpaenidae
食用魚類:否
中國大陸名:三棘帶鮋
最大體長:10cm
觀賞魚類:是
其他中文名:三棘高身鮋、石狗公、玫瑰絨鮋、石頭魚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英文俗名

Paperfish;
三棘帶鮋三棘帶鮋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甚側扁,卵圓形,背緣隆起。頭短而高,眼後背緣圓突,眼後背緣斜直。眼較小,眼球上緣達背緣;眼間距狹窄。口大,亞上位,斜裂,上下頷等長,上頷骨延伸至眼眶下方後緣。上下頷及鋤骨具細齒,齶骨具細齒。無鼻棘。頭部棘與棱低弱。眶上棱下緣具1棘,低且鈍。眶下棱低弱。前鰓蓋骨2棘,弱且鈍。鰓蓋骨具2輻射狀棱,末端各具1小而尖棘。下鰓蓋骨及間鰓蓋骨無棘。無脈棘。體鱗退化且埋於皮膚下,鱗片後方具1細棘,頭部無鱗。側線前半部斜直。背鰭起始於眼眶後緣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具硬棘XII,軟條11;臀鰭起始於背鰭軟條部起點下方,鰭長度較背鰭軟條短,具硬棘III,軟條7;胸鰭長大,下側位,無鰭條分離,末端延伸至臀鰭中部,軟條14;腹鰭胸位,具硬棘I,軟條5;尾鰭圓形。體色多變,包括黑色、粉紅色、黃色、白色及棕色。(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淺海珊瑚礁、碎石或礁岩洞穴等環境,水深1-135m。通常獨居或成對,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由東非到加拉巴哥群島,北至琉球與夏威夷群島,南至澳洲與Tuamoto島。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無經濟價值。偶見於水族商業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