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橋位於垟溪鄉和州嶺鄉的交界溪上,系貫木拱廊橋,古時候,由三條主梁架設為橋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條橋廊橋
- 長:26.63米
- 寬:4米
- 離水面高:10米
簡介,歷史,
簡介
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宋紹興七年(1137)九月十三日重建,現橋清道光廿三年(1843)建,長26.63米,寬4米,離水面高10米,建橋屋11間。載入《中國古代科技成就》
歷史
三條橋是泰順歷史最久遠的木拱廊橋,過橋往南不遠就是福建省的壽寧縣。正是這個三條橋,對虹橋技術“誕生於北宋”的說法提出了質疑,曾有記載:三條橋最古……拆舊瓦有“貞觀”的年號。據此有人認為三條橋的歷史比《清明河上圖》中的虹橋更為悠久。現在我們看到的三條橋是清代道光二十三年重新建造的。在三條橋木欄板上有一首沒有署名的詞——“點絳唇”給人一種無限的遐想:“常憶青,與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處去?人自多情……”
木拱廊橋在中國橋樑史中占有很高的地位,與河北趙縣的安濟橋、泉州的萬安橋、潮州海陽縣的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令人惑解的是其他三座橋至今仍存於世上,而虹橋卻銷聲匿跡了。只有它那動人美麗的倩影被北宋畫家張擇端收入到後來蜚聲四海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廊橋成為了塵封的歷史記憶。
九百多年後的二十世紀,隱姓埋名在深山泰順中的虹橋慢慢地撩去神秘的面紗嶄露在世人面前!那么泰順的木拱橋是不是就是北宋汴河上的虹橋呢?它們之間有沒有血脈關聯?原泰順縣文物館館長夏碎香十幾年前在查閱《分疆錄》時,發現當中有三條橋在清朝重修時發現唐瓦的記載。之後,她又在三條橋屋檐上發現了宋“紹興”年間的瓦片。唐瓦的記載和宋瓦的發現,為研究三條橋的發展史提供了實物依據。如果說三條橋的歷史源於唐代能確定的話,那么,唐時的三條橋是不是木拱橋?這是個令人費解的問題。“常憶五月,與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處去?人自多情,吟吟水邊立。千萬縷,溪水難寄,任是東流去。”這是題寫在三條橋風雨板上的《點絳唇》,對於木拱廊橋的發展史,難道我們真的只能俯問橋下的溪水了?顯然,這還得不到肯定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