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村(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蘆苞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村,是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蘆苞鎮下轄村,位於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蘆苞鎮北部,距蘆苞鎮政府0.5千米。村東為胥江祖廟。明嘉靖年間,該地附近曾設有胥江驛站(在原玉鏡橋,即原龍坡社學附近),是當時三水縣治通往西北方面的主要驛道,有驛吏管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蘆苞鎮
歷史由來,歷史文化,歷史沿革,人口民族,經濟發展,民居建築,著名人物,

歷史由來

三村由王灣、老古巷、麥街3個村合併而成,形成於明代。明初,王氏先祖從南雄珠璣巷遷徙到蘆苞祖廟西北江邊水灣之地定居建村,原稱王木灣,後稱王灣村。明末清初,黃氏先祖從順德甘竹堡左灘鄉遷徙到胥江祖廟西北處建村,原名老虎巷村,因巷前原有一條虎溪流過而得名,後改稱老古巷村。明末清初,麥氏先祖從蘆苞葉崗村遷徙到老古巷村南定居建村,稱麥街村。20世紀50年代初,3個村合併而取名“三村”至今。

歷史文化

村邊有王木灣碼頭,為明清時期蘆苞三大碼頭(王灣碼頭、武當碼頭、胥江碼頭)之一,是過往蘆苞客渡、商船的重要停靠碼頭。夏季,碼頭更成了男女老少的天然浴場。但隨著時代變遷,特別連年水患及人為因素,住戶多遷徙到北江大堤內居住。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村民基本遷完。前人曾有《王木灣即事》詩一首:“雨雨風風日日憂,幾絲踈柳鏡橋頭。行人莫漫傷離別,已把胥江作石尤。”

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三村先後屬三水縣胥江都、胥江東坊、北區永清局管轄。民國時期先後屬三水縣北區永清鄉、二區永清局、二區蘆清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村先後屬三水縣北區蘆清鄉、六區劉寨鄉、蘆苞區公所劉寨鄉,人民公社化後先後屬三水縣蘆苞上遊人民公社劉寨生產大隊、蘆苞公社劉寨生產大隊,1978年後先後屬三水縣蘆苞公社劉寨生產大隊、蘆苞區公所劉寨鄉、蘆苞鎮劉寨管理區,1993年3月後屬三水市蘆苞鎮劉寨村,2002年12月後屬三水區蘆苞鎮劉寨村至今。

人口民族

2015年末,三村有戶籍人口271人,其中男性129人,女性142人;實際在村人口90人。村內有非戶籍外來人口55人。村民均為漢族,屬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祖籍三村的港澳同胞、華人華僑共有190人,華人華僑主要分布在新加坡。

經濟發展

20世紀80年代前,三村傳統經營產業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其次種植番薯、花生、甘蔗等農作物及瓜菜,飼養“三鳥”。改革開放後,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是種植瓜菜和飼養“三鳥”,現大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或經商。

民居建築

傳統民居保留有30餘座,多為三間兩廊一天井式傳統結構平房,建於清末民初,現保存良好。另外,富有特色的單層獨戶竹筒屋主要集中在老古巷、麥街。竹筒屋呈長方形,分列巷兩旁,分前、中、後三部分。前部為門廳或頭廳,設單層神樓,供奉佛道或先祖牌位。中部為過廳,又叫二廳,設樓梯通二層。後部為廚房、廁所。前部和中部用天井分開。大門設三道,裡面是對開厚木門,中間是木趟櫳,外面是角門,有採光、通風、防盜作用。現存主要宗祠為麥如海公祠,始建於清末,面積約250平方米。該祠除前門外,現大部分已毀。
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胥江祖廟和禹門牌坊,前者始建於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後者建於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村中每年舉行“三月三”廟會、“燒炮”、“打萬人緣”等活動。

著名人物

三村主要人物有:劉躍衢(1860—1902),有“俠醫”之名,著述多種,存《夢覺草堂詩草》一書。麥長天,清末民初在廣州、佛山、香港、澳門等地設“齋堂”,潛心學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