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望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清源鄉
- 面積:8.974平方公里
介紹,環境,地圖信息,
介紹
三望洋,因村落周圍山形貌似鳳凰鳥的環繞,所以原名三鳳洋,後因歷史上,這裡是壽寧通往慶元、斜灘、福安、政和等地的必經之路,商貿繁盛,方言諧音被商客誤寫為三望洋而更名。三望洋村的村民以著名石拱橋三望洋橋為中心,隔岸而居,該村以李姓為主,人數最多。其次是最大自然村楊柳秀(糗)村的葉姓。葉氏的發源地是河南南陽市,因戰亂南遷至浙江小地,繼而有部分遷到壽寧,至今繁衍生棲二十餘代。楊柳秀(糗)村門前小河兩岸長滿楊柳樹,因此得名楊柳秀(糗)。整個三望洋行政村姓氏較多,主姓有葉、李、張、范,其餘還有徐、陳、黃、張、胡、吳、黃、馮、王、韋、袁等姓氏,均為漢族。
三望洋的石拱廊橋,名叫萬春橋,俗稱三望洋橋,是在石拱上加蓋廊屋。歷史上,三望洋是閩浙兩省的主要通道,是壽寧通往福安、政和、慶元等地的必經之路。這座小小的石拱橋正好處在三岔路口上,往來客商雲集,人流如梭,廊橋兩岸自然成了遠近聞名的商貿之地。據村中老人回憶,民國時期,橋頭兩端就有飲食店、草鞋店、藥店、旅店等店鋪數十家,僅草鞋店就有13家之多三望洋村南面建有座古廟(福林庵),有幾百年的歷史。
民間傳說中有“車嶺車到天,九嶺爬九年。三枝蠟燭過岩洞,三天三夜三望洋”的說法。歷史上壽寧縣曾屬政和所轄,宋朝時一個差役到壽寧催繳公糧,因被壽寧百姓挽留長住而無法交差,空手而歸。回去後差役向縣令描述說壽寧非常偏遠,路途艱難,穿越一個岩洞需要點完三隻蠟燭,經過一個三望洋村就要走三天三夜。話雖然極度誇張,但也從側面說明了古代壽寧的山高路遠的自然環境。
三望洋房屋以磚混結構居多,原有土木結構房屋還剩一部分。三望洋村建有馬仙宮一座,各村還另建有大王廟。另外三望洋下去的洋深坑村,俗稱百步嶺,此村座落於四面環山的地方,環境優美,山清水秀,建有一座小水電站、一個養殖場,是遊玩避署的勝地。村內古建築有福臨庵(即坑頭庵)。
環境
獨特的氣候環境等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三望洋的獨特的物產:花菇以朵圓、肉厚、質嫩、味香等優點,深受海內外客戶的青睞,有“中國花菇第一村”之美稱。同時還種植反季節秀珍菇,全村生產秀珍菇100多萬筒,菌類生產正向高產、優質、高效的方向發展。
隨著菌類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三望洋村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專業化生產模式,80%的農戶參與菇類的加工、銷售,年收入大約5000元。另外茶葉、黃豆、地瓜乾都是主要經濟來源,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
地圖信息
地址:寧德市壽寧縣九四四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