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革質,淡黃棕色,邊緣黃白色,密被短柔毛,具紫色大小不等的斑點,基部具短毛,邊緣具短緣毛;籜耳較大,卵形或橢圓形,紫色,邊緣密被短柔毛,遂毛粗壯放射狀,稈高約5m,徑3cm,節間長33-4Ocm,幼時具白粉,地稍隆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明苦竹
- 學名:Pleioblastus sanmingensis S. L. Chen et G. Y. Sheng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單子葉植物綱 Monocotyledoneae
- 目:禾本目 Graminales
- 科:禾本科 Gramineae
- 亞科:竹亞科 Bambusoideae
- 族:北美箭竹族 ARUNDINARIEAE
- 亞族:北美箭竹亞族 Subtrib. Arundinariinae
- 屬:大明竹屬 Pleioblastus
- 亞屬:川竹亞屬 Subgen. Nipponocalamus
- 組:苦竹組 Sect. Amari
- 種:三明苦竹
- 分布區域:中國福建
- 超族:北美箭竹超族 ARUNDINARIATAE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參考文獻,
形態特徵
竿高約5米,粗約3厘米,竿壁厚0.8厘米,幼竿被厚白粉,老竿黃褐色,被不均勻的黑灰色粉質,節處及分枝基部被黑色粉層;節間一般長33厘米,最長者可達40厘米,圓筒形,在分枝一側的基部有凹槽;竿環高於籜環;籜環具木栓質殘留物;竿每節具3-5枝,與主竿約成40°的夾角。籜鞘革質,黃褐色,邊緣乳黃色,背部密具大小不一的紫色斑點,尤以上部略顯,表面被薄蠟質和疏被疣基刺毛或毛壓貼的凹痕;鞘基密具刺毛,邊緣生短纖毛,後者常易脫落變為無毛;籜耳大,卵圓形至橢圓形,紫色,兩面均密具毛,邊緣具粗壯勁直的放射狀伸展之褐色繸毛,後者長約1厘米;籜舌拱形,紫色,高約1厘米,背部具細毛或近無毛,但基部密具糙毛,頂端高低不平,邊緣無毛;籜片綠色,線狀披針形而呈狹條狀,外翻乃至下垂,先端漸尖,基部略向內收窄,近基部被糙毛,兩面均無毛,具明顯縱條紋,兩邊緣具極細鋸齒。末級小枝具3或4葉;葉鞘背部一般無毛,上部薄被白粉,尤以節下方更顯著,偶見具貼伏刺毛,毛落後常在鞘表面留有凹痕,鞘基有一圈細毛;葉舌拱形,高2-3.5毫米或更高;葉耳卵狀至橢圓狀,紫色,邊緣被粗壯勁直粗糙的繸毛,其長為3-8毫米;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9-25厘米,寬1.5-3.0厘米,先端急漸尖,基部楔形,兩面均無毛,葉緣一邊具較密細鋸齒,另一邊具稀疏鋸齒,老後脫落,次脈6-8 (9)對,花枝未見。筍期5月上旬。
生長環境
生於向陽山坡竹林。
分布範圍
產福建,福建三明市,模式標本采自三明市莘口。
參考文獻
PleioblastussanmingensisS.L.ChenetG.Y.ShenginBull.Bot.Res.11(4):2,3,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