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圖(宋代畫家馬遠的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宋代馬遠《三教圖》中儒佛道始祖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畫像, 透視出人們對三教認知在認同基礎上的差異。此圖原解為佛坐、道立、儒作禮, 顯示出揚佛抑儒傾向。南宋理宗令儒臣江子遠作解, 則旋轉了三祖畫像的原解之意, 儒居於上, 並深得理宗讚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教圖
  • 作者馬遠
  • 創作年代:南宋
  • 分類:畫作
作品背景,作者介紹,相關解讀,

作品背景

在中國儒佛道文化的發展過程中, 關於“三教”始祖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的畫像如何, 或許在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下, 各有其獨立的風格, 顯示其各自的傳統、內涵及特色。但若三家祖師同繪於一幅圖畫當中, 其風格、特色之比, 則往往顯示出較大的差異, 並可從中透視出畫作者或某個群體、那個時代, 人們對於儒佛道及其相互關係問題的認識。同時對於同一幅畫作而言, 隨著時空變遷, 人們的認知或解讀也會產生一些新的變化。將儒佛道三祖聖像同繪於一圖之中, 歷史上始於何時難以考究。到了南宋時代, 隨著三教交流、調和、融合程度的進一步發展, 這類圖作更多出現, 並產生久遠的社會影響。

作者介紹

馬遠, 字遙父, 號欽山, 原籍河中 (舊治今山西永濟西) , 後居錢塘 (治今浙江杭州市) , 世以畫名。南宋光宗、寧宗、理宗朝為畫院待詔, 畫院四大家之一, 約卒於理宗初年。他的畫作, 山水、人物、花鳥, 皆臻妙逼真, 意境深遠, 獨步一時。因往往以剩水殘山取景構圖, 人稱“馬一角”。

相關解讀

據南宋末年人周密於元初寫成的《齊東野語》所記, 關於馬遠《三教圖》中儒佛道聖像繪製的說明及贊文如下:理宗朝, 有待詔馬遠畫《三教圖》, 黃面老子則跏趺中坐, 猶龍翁儼立於傍, 吾夫子乃作禮於前。此蓋內璫故令作此, 以侮聖人也。一日傳旨, 俾古心江子遠作贊, 亦故以此戲之。公即贊之曰:“釋氏趺坐, 老聃傍睨, 惟吾夫子絕倒在地。”遂大稱旨。其辭亦可謂微而婉矣。
該圖中, 跏趺中坐的“黃面老子”, 即釋迦牟尼, 黃面應是指金黃之色;儼立於傍的“猶龍翁”, 指老子, 因人們習慣於以“猶龍”代稱老子;作禮於前的“吾夫子”, 乃是孔子。三位祖師一坐、一立、一作禮。從其形象寓意來看, 若分輕重主次, 似為佛一、道二、儒第三, 具有某種揚佛而抑道、儒傾向。正如其後所說:“此蓋內璫故令作此, 以侮聖人也。”此“聖人”, 指孔子。其中說“故令”, 即有意指使畫家製作此圖者, 是“內璫”即太監之輩。不過就一般情況而言, 太監之輩何以會有“侮聖人”之意圖, 有些令人費解。這是後來人對畫作的解讀, 並不一定完全代表畫作者馬遠的真正意圖以及畫作當時的真實情景、意境就是如此, 儘管這些方面已難以索尋 。此外, 從佛祖“中坐”的情況來看, 此圖之作, 也或許與信佛、揚佛者的意旨或指使有一定關係。因為南宋都城所在的兩浙地區, “爭崇尚浮屠、老子學, 棟甍遍郡縣。” 都城範圍更是如此, “今浮屠、老氏之宮遍天下, 而在錢塘為尤眾。二氏之教, 莫盛於錢塘, 而學浮屠者為尤眾。合京城內外暨諸邑寺, 以百計者九, 而羽士 (即道士) 之廬, 不能什一。” 可見, 在南宋都城及其所在的區域環境中, 佛的影響最盛。此圖以佛祖“中坐”而顯尊, 與世俗的心理或信仰頗為一致。
更富意味的是, 一日宋理宗“傳旨”, 令江子遠作“贊”, 江氏竟根據他的理解, 對《三教圖》作了進一步“戲之”的發揮:“釋氏趺坐”, 原意未變;“老聃傍睨”, 睨即斜視之意, 與“儼立於傍”相比, 已稍顯抬高道家身份的價值評判;而“惟吾夫子絕倒在地”之語, 已完全顛覆、旋轉了“作禮於前”的孔子形象。在中國古代, “絕倒”一詞, 有俯仰大笑、極其佩服、倒仆之意。從之後“大稱旨”, 即深得宋理宗讚賞的情況來看, 此處“絕倒在地”, 即是孔夫子笑倒在地之意, 這也是古代常用的概念。也說明“作禮於前”的孔子, 應是跪著或半跪的形象。其贊文似可理解為:釋、老、孔三家各有其體系、影響度和價值所在, 人所共知, 而笑在最後、笑倒在地的孔家, 又似乎超居其上。最後, “其辭亦可謂微而婉矣”的評論, 應是著錄者周密之見, 也是對江子遠贊文、理宗賞識的進一步肯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