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前後擺,前後擺的動作方式,原理,要求,要點,練習方式與時間分配,練習步驟,練習步驟,“三搖三擺太極功法”的發放與拔跟,發放,拔根,“三搖三擺太極功法”的空勁與太極勁,空勁,太極勁理解問答,太極拳的動作結構,“三搖三擺太極功法”的空勁與沉勁,太極勁的動靜與斷續,“三搖三擺太極功法”太極勁的動靜與斷續,“三搖三擺太極功法”的內動,“三搖三擺太極功法”太極勁的狀態,太極拳的概念,學理解釋,技術化解釋,形象化解釋,方法化解釋,“三搖三擺太極功法”太極勁再論,
簡介
“三搖三擺太極功法”經過多年的邯鄲、焦作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及全國武術錦標賽散打、推手的擂台檢驗及日常實戰訓練等實踐活動得以提高升華和完善。 田金龍博士採用“三搖三擺太極功法”體系在2001-2010年之間共培養出全國散打、太極推手、太極拳套路冠軍二十多名,培養出《武林風》專業組武林至尊1人、武林霸主2人、《武林風》年度總冠軍1人和省級以上推手比賽冠軍和優勝者多人。
“三搖三擺太極功法”為太極拳功法的專業術語,是根據動作的運行規律取名,其中“三搖”主要練習“引化”技術,“三擺”主要練習“發放”技術,練習時要求緊緊圍繞“太極拳論”。
“三擺”由三個動作組成,第一個練習動作是太極拳中的“起勢”,第二個練習動作是揚式太極拳中的“如封似閉”,第三個動作是陳式太極拳中的“搬攔錘”,主要練習太極勁路和發放技術。這三個動作從方向上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是上下,一個是前後,一個是左右。
“三搖”同樣由太極拳中的三個簡單動作組成,屬於引化練習,學習的難度更大。一是楊式太極拳的“雲手”(立面);二是揚式太極拳中的一個過渡動作,我們稱之為平搖(平面),但在揚式太極拳中沒有具體名稱;三是我們稱這為立搖(側面)的動作,在武式、吳式和孫式太極拳中都有出現,陳式、楊式太極拳中也有其影子。
“三搖三擺太極功法”訓練體系中的六個動作,包含了“前後、上下、左右”的發放,以及“立面、平面、側面”的引化,其核心是引進落空,當熟練地掌握動作和要領系統後,可演變出無窮變化。
前後擺
前後擺的動作方式
前後擺:身體在前後方向上的擺動。
當手臂下垂前後擺動時,狀如鐘擺、如鞦韆;當手臂水平推拉擺動時,如同搖櫓、如拉風箱。
原理
身體的衝擊力、各環節的有序化運動、肌肉彈性力的充分利用。
要求
勁力發放的八字標準:驚彈抖擻松沉整透。
要點
掌握髮力順序,體驗身體的波浪運動與軀幹的衝擊力。
向後擺動的用力順序:
1、身體放鬆做好後弓(身體背部的弓形)並使腳落實(勁起於腳);
2、利用腿部肌肉受壓迫後的彈性力向後推移身體(蹬之於腿);
3、腿力推動命門後移,上下力量有了聯繫(主宰於腰);
4、利用腰部的移動和身弓的張力帶動肩背用力(力發於脊);
5、舒松的手臂受牽拉後順勢回帶(形於手指)。
向前擺動的用力順序:
1、在手向後移動的過程中身體放鬆向前移動做好前弓(身體前部的弓形),前腳跟抬起;
2、前腳跟積極下踩蹬腿,後腿也蹬腿,跟步上前,配合前腿發力(這樣,既有一個腿腳的擺動,也有兩個腿腳的配合擺動,此為驚彈力發生的根源);
3、命門後抵、氣沉丹田、小腹收縮發力(加速了身體的擺動,提高了身體的抖擻力量);
4、利用前弓張力的反彈力和命門的擺動力的牽引力,胸脊再次擺動發力(動量迭加產生炸力);
5、手臂蓄勁前拍,一拍彈回(可以把前面積蓄的力量完整的深入到對方的身體之中,而產生動短、勁長、意遠的透達效果)。
身體的波浪運動:一個擺動在另一個擺動的過程之中。
軀幹的衝擊力:軀幹在移動過程中慣性力與彈性力。
練習方式與時間分配
1、柔和練習:體驗身體的松活、擺動的牽引力和用力順序。(50%)
2、勁感練習:輕輕體驗擺動中的發力要求。(30%)
3、發勁練習:體驗擺動的爆發力。(20%)
練習步驟
1、並步定步;
2、前後開步定步;
3、進退活步;
4、走路、坐臥等自由體驗;
5、結合太極拳動作與推手實踐變形練。
練習步驟
1、踝關節的上下運動,腳跟的踮起及落地,體會節奏感;
2、膝關節的前後運動,一曲一直,體會節奏感;
3、膝蓋及腳跟的配合練習,體會節奏;
4、手部的上下擺動,注意手部擺動發力的順序:肩、肘、腕、指,體會指如拉絲;
5、注意呼吸,上升時吸,下落時呼;
6、上述配合練習,並注意命門的前後擺動(見上表),前擺時注意體會勁力:小腿→大腿→胯→胸→手(不知要不要到達手,我還不太明白),後擺時抵達後背;
上述是基本的步驟,還有變體練習就是,3時收回胸前,再4發力,以及前後姿勢等。
“三搖三擺太極功法”的發放與拔跟
發放
田金龍教授說,發放過程由四個環節構成,即:一個發放過程看似一個動作,其實是由四個環節構成,其中任何環節上出了問題,都會造成發放過程的失敗,因此,在發放技巧上發放過程就包含四個連續的步驟。從接手開始,分別經過引化、進逼、落空、發放。
引化:引開對方的攻擊力點與力線。
進逼:貼近對方,用力量或氣勢逼迫對方在被動條件下出力反抗。
落空:使其反抗力沒有著力點而出現重心漂浮、腳跟拔起。
發放:順著對方重心移動方向發力。
發放過程的四個環節說明推手技術應具備相應的四種能力與技巧,只有經過系統訓練後,才能熟練掌握一個完整的發放動作。
拔根
根,下支撐的穩定性。拔根,破壞對方下支撐的穩定性的方法。
拔跟的完整含義:先做一個實驗:用手按住一根彈簧,然後把手向下滑過,彈簧立即向上蹦起。再談一個經驗:走樓梯時,不小心走空了一節,立刻頭腦一空、身體僵硬、腳下漂起,身體隨慣性力重重摔出。當雙方對抗力量均衡時,如果本方立刻撤去對抗力,使對方失去對抗目標,對方就會在落空狀態下身體向前衝出。對方前沖的程度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即使一個非常輕微的搖晃,也是一個發放的機會。可以用力量進逼對方,也可以用氣勢進逼對方,關鍵是要使對方在被動狀態下出力反抗,然後使其對抗力的目標消失,對方才會出現下支撐的不穩定狀態。
若能用引勁引導對方在不知不覺中慢慢落空,或已知重心不穩而不甘心的企圖尋找依託力而慢慢落空,效果將更好。
把收勁收在透勁處進逼對方,隨後的快速的內收,能使對方產生激烈的落空;而保持著透勁的內收則更有迷惑性,可使對方不由自主的腳下浮起,為發放贏得更多的時間與空間。
“三搖三擺太極功法”的空勁與太極勁
空勁
空是空間,空勁是獲得空間的內收之勁。空勁如同收縮的球,從大球到小球的過程中產生了一個空間,充分利用這個空間可以為引化與發放創造有利的條件。以球為喻是為了強調收勁的完整性,這樣可以使全身的配合更加協調、動作更加乾淨。在松隨中增加一個空勁,可以使對方產生一個落空。怎樣利用這個空間與落空狀態來攻擊對方,取決於當時的具體情況。對抗之初,由於各方麵條件不成熟,對方的落空程度較小,這時適合於引化;進逼後,各方麵條件相對成熟,對方的落空程度也較大,此時才適合於發放。
從接手-空勁-引化、進逼-落空-發放的技巧,聯想起太極勁與發放過程的四步驟,不難看出發放過程是一種積極的創造性的活動,而這種創造性正是源自於太極勁及其活動狀態。
太極勁理解問答
問:田金龍博士,太極勁到底如何理解?
答:太極勁由兩個勁組成,一是由外向內的收勁,一是由內向外的透勁,收透二勁相吻接便是太極勁。收,吸收、接收、內收之義。收勁是由外向內的勁。收勁意欲把放出的勁收回,如有巨大的力量把外面的東西吸收進來。透,滲透、穿透、通透之義。透勁是由內向外的勁。透勁意欲把收人體內的勁向外透達,如有巨大的力量從體內向外奔發。二勁相吻接,即指收勁是透勁的內收,收勁要有助於透勁的向外通達,透勁是收勁的外放,透勁要有助於收勁的向內吸人。至此,二勁貫通,首尾相接,故名之為太極勁。太極勁與非太極勁(外力)中的陰陽配合是兩種不同的結構系統,因而它們表現出不同的結構功能。在外力系統中,對立的二勁各自為陣.處於交替運行的狀態,如收勁與透勁是截然相反的兩種勁,但它們通過互相讓位的方式來配合,取得了二者的協同。而在太極勁系統中,對立的二勁則是同時並存、互相滲透,形成了互動運行的狀態。
太極拳的動作結構
仔細剖析一下太極拳的動作結構,可以發現太極拳有兩種基本的動作方式:搖轉與擺動。搖轉如推磨、搖馬達,搖轉中練出了轉動力與牽動力,對抗中可以有效地引化對方的攻擊力;擺動如鐘擺、如抖繩,擺動中練出了慣性的衝擊力與彈性的爆發力,對抗中可以獲得強大的攻擊力。
在發放過程中,搖的前半部是引化,後半部是進逼;擺的前半部是落空蓄勁,後半部是借力發放。
試看太極拳的招式,如野馬分鬃、摟膝拗步、白鶴亮翅等等,都是兩種動作方式、四步結構式,可見太極拳的技術設計是多么嚴密。
精簡太極拳的動作方式可以集中精力在深度上研究太極拳的技術內涵與運用技巧,在提高技術含量的基礎上進一步鑽研具體的招式,在廣度上拓展太極拳的技術外延。從而在動作結構、動作質量、招式、推手、散打的內在聯繫上構建出完整的太極拳技術體系。
“三搖三擺太極功法”的空勁與沉勁
沉勁與升勁是一對互相依賴、互相映獻的兩種勁力。
沉勁是肌肉與關節的放鬆條件下身體各環節所產生的向下沉墜或沉落的力量,分靜態與動態兩種狀態。靜態的沉勁如同衣服掛在衣架上一樣,動態的沉勁如同石頭在水中下落。
升勁是支撐或推舉身體向上升騰的力量,也分靜態與動態兩種狀態。靜態的升勁如同衣架支撐住衣服一樣,動態的升勁如同千斤頂的上升。
放鬆自有沉勁,與沉勁相伴的是升勁。
沉勁與升勁的交融是太極拳內力發動的基礎,是培養太極勁特殊氣質的核心要素,長期練習可以產生外似綿軟流暢而內含沉重厚實的力量,並可以提高肌肉的應激與爆發能力。
田金龍教授說:先觀看一下大海的運動,看看大海是如何掀起海浪的。
當海浪向上湧起時,大海已在醞釀下沉的力量;當海浪向下沉落時,大海又在醞釀湧起的力量。於是,一浪追趕一浪,滔滔不絕。
勁力的向外傳遞與向內回收,就如海浪的湧起與沉落。
當一個勁力發生在另一個勁力的過程之中時,對立的二勁已成為互相依賴不可分離的整體,這就是太極勁。
太極勁的動靜與斷續
“三搖三擺太極功法”太極勁的動靜與斷續
太極勁的靜態是一種搏鬥的警惕狀態,如蛇之驚起。此靜保持在推手的各環節的銜接處,也保持在每一環節的動作過程之中。
在動態中尋找靜勁就是要在動作的連續性中尋找斷點。由於這個斷點是自找的,所以它是自控的。把它保持在連續性中才能使自己的動作適應對方的時刻變化的動作節奏。
寧靜態中觸發運動的突破才是真正的寧靜,運動中保持靜態的停止才是真正的運動,連貫中清楚斷點才是真正的連貫,停頓中有著連貫的勢態才是真正的停頓。
動靜斷連瞭然於胸並與動作的方式相一致,才能隨機觸發,與對方的運動同步合拍。
太極勁的動作方式最適合這個動作要求。把收勁收在透勁處,把透勁透在收勁處,二勁互相配合,即收之處既有透勁,即透之處即有收勁,讓你進不來也退不去,牢牢跟緊,死死咬住,這正是同步合拍的奧妙。
“三搖三擺太極功法”的內動
田金龍教授說:大海運動的方式與大海的力量啟迪出太極拳的動作方式與太極拳的勁力,於是,太極勁要求一個力發生在另一個力的過程之中。在過程之中做好了下一動作的準備工作。
正如大海掀起海浪一樣,身體源源不斷的把力量輸送到肢體梢端,又源源不斷的把力量從肢體梢端收回。在出勁與回勁的的過程中,身體的及時調整能讓意識與身體兩方面獲得提前工作的能力,從而使後繼動作更加穩定、沉實、快速、有力。
這樣看,內動是發生在前一動作過程中的後一動作開始前的身體調整。它是太極勁的本性,也是實現太極勁的基本要求。
採用放鬆、寧靜、緩慢的的練習方法,不僅可以感知到內動,更可以激發出身體本能的內在活力,從而使身體具有更加隱蔽的攻擊力、強大的爆發力與摧毀性的打擊力。
內動不難理解,關鍵是如何使身體做得完整,以使身體具有完整的攻擊力。太極拳在研究了勁力的流暢性的基礎上,在發現了內動所具有的活力後,再一次展開了身體的完整性的討論。
內動可能是人身體神精系統在意識指導下多向同步運作的結果,這正如優秀器樂家能夠在吹奏的同時吸氣一樣。
“三搖三擺太極功法”太極勁的狀態
太極勁有三種狀態:靜態、柔態與剛態,體現了動靜剛柔的統一。
以蛇的搏鬥狀態為喻:警戒態(靜態)是蛇受驚而起、昂首注視,遊走態(柔態)是蛇追隨目標、移動侍機,攻擊態或爆發態(剛態)是蛇找準目標、發動攻擊。蛇的三種搏鬥狀態都是蛇的運動,太極勁的動靜剛柔也是太極勁的自身表現。
太極拳的概念
學理解釋
太極哲理指導下的武術運動。
技術化解釋
太極式的完整與流暢的動作方式產生的勁力及其技擊運用。
形象化解釋
一條龍在天空飛舞;波浪大海般的運動。
方法化解釋
搖擺運動及其技擊運用。
註:1、太極式的完整,2、太極式的流暢。
1.太極式的完整:開合的對稱、互動與勻稱。
開:兩個力點之間的排斥力,或兩個對稱點距離的遠離。
合:兩個力點之間的吸引力,或兩個對稱點距離的靠近。
以左摟膝拗步為例:
開合的對稱:上合(兩肩)下開(兩胯),左合(左肩左胯)右開(右肩右胯),後合(後背骶骨)前開(胸腹)。
開合的互動:右上左下合(右肩左胯),左上右下開(坐肩右胯);後上前下合(背部腹部),前上後下開(胸部骶骨)。
開合的勻稱:全身的開合數字上對等。
可通過下圖理解開合與互動。圖1代表兩肩兩胯四點或胸背骶腹四點,圖2代表兩肩兩胯胸背骶腹八點。
2.太極式的流暢:動態的開合,或身體各點的有序化運動。
此為學究式打拳,如果不是聰明心細之人,反而受累,但是經常參照練習,必有收益。
建議初學者常常聯想大海的氣勢與龍的飛舞神采,它會讓你自然進入太極拳的狀態。
如果你不想參加太極拳套路比賽,而想儘快獲得太極拳功夫與技擊能力,建議你練習“三搖三擺太極功法”及其對抗技術。
“三搖三擺太極功法”太極勁再論
收空之勁與緊緊伴隨的滲透之勁
推手中有一種“錢投鼓”、“球碰壁”的現象,這是較高功夫層次的表現,被發者往往感覺愉快,有一種莫名的欣喜。細析一下,不難發現其中的技巧。
從文字上就可以看出:
1、是有根之物與無根之物的碰撞;
2、是彈性的碰撞;
3、是小物體與大物體的碰撞。
技術分析要求我們做到:
1、落空使對方腳跟漂浮;
2、需要松沉穩固的下支撐對抗力來接住對方落空狀態下身體僵硬的前衝力(如果中途攔截效果將更好);
3、在某個方向上用整體的凝聚力對抗其分散力。
再細究一下,可以發現對方還會主動的向後跳躍,這是對方為了維持平衡所採取的自我保護措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被打欲跌須雀躍”。
從太極拳功法與技巧的一致性來看,太極勁中的收空之勁與緊緊伴隨的滲透之勁在這一運用技巧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自身沒有一定的功力、缺乏推手的感知與技巧,要完成這個綜合性的技術是有一定難度的。
參照太極勁、空勁、拔根、發放步驟、動作方式等相關的太極拳討論,有助於對這個技術的理解與掌握。
彈性碰撞的一個重要條件是要有彈性,這就要通過訓練使肢體承受對方著力的部分在力的作用方向有如彈簧一般,接得住彈得出。在傳統太極拳中松活彈抖的彈抖有類似的意思。訓練彈性的方法各有巧妙,田教授採取的是一種主動訓練身體機能的方法。
空,定義是反作用力的突然消失,當敵我形成互頂,一般是我有意造成的互頂,我突然撤掉與之相頂之力,敵突然失去著力點,如大廳斷了支柱,“轟”然崩塌,這時敵有失重感,沿著自己的用力方向跌出,當敵失去反作用力時,就沿著己力的方向作加速度運動,《打手歌》“引進落空”既此意。被放“空”一下,會有五臟翻騰、噁心之感。
發勁必須沉著松靜,專注一方。二勁相遇,突然突然一方撤掉或引化,另一力失去平衡而向前衝出——“引進落空”。對方出手攻擊我,我不能用身軀迎頭硬接,必須與之軟接,緩衝其衝擊力,對方覺得攻擊受阻,此時我突然撤掉與之相抗之頂勁,使對方感覺落空而失重,我立即抓住機會把對方的攻擊力返回去,由彼力作用在我身上變為我力作用在彼身上,“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摺疊轉換都含引進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