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七唱

三打七唱,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在音樂伴奏上,早期黃梅戲由三人演奏堂鼓、鈸、小鑼、大鑼等打擊樂器,同時參加幫腔,七人出場演唱,號稱“三打七唱”。

民國十四年(1925)、十五年(1926)黃梅縣的梁松貴、江六奀(女)、湯翰英(女)用“三打七唱”形式,在望江縣、懷寧縣、太湖縣等地唱了十個多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打七唱
藝術簡介,藝術影響,

藝術簡介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在音樂伴奏上,早期黃梅戲由三人演奏堂鼓、鈸、小鑼、大鑼等打擊樂器,同時參加幫腔,號稱“三打七唱”。
zhua曲子白渡白顆
“三打七唱”,演出時三人操打擊樂器兼幫腔,七人出場演唱。發展到後來,傳統劇目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又名三十六大本),小戲七十二折(又名七十二小出)”。實際專家蒐集有幾百個。《夫妻觀燈》《打豬草》等劇目,說的本鄉事、唱的本鄉音,更了不起的是大量採用歌舞形式。
黃梅戲從起源到發展經歷了獨角戲、三小戲、三打七唱、管弦樂伴奏四個歷史階段,前三個階段均在黃梅,清康熙、乾隆到光緒年間,是“三打七唱”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
歷史上有多少黃梅民間藝人到皖西南傳藝授徒,同台獻藝,共闖江湖。據建國初健在的黃梅戲藝人(當時的年齡都在70至80左右)按師承關係追溯,民國十四年(1925)、十五年(1926)黃梅縣的梁松貴、江六奀(女)、湯翰英(女)用“三打七唱”形式,在望江縣、懷寧縣、太湖縣等地唱了十個多月。

藝術影響

信州茶燈戲初為“二旦一醜”的“三角班”,受黃梅釆茶戲影響增加一小生,後又增加了老生,老旦,花臉,連同三個打擊樂手,稱為“七唱三打”的半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