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學套用社會學研究所

三峽大學套用社會學研究所是根據學科發展和相關研究工作需要,經三峽大學研究決定,於2009年10月成立、掛靠在三峽大學政法學院的校級研究所。三峽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博士研究生導師譚志松教授兼任研究所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峽大學套用社會學研究所
  • 成立時間:2009年10月
  • 掛靠單位三峽大學政法學院
  • 機構類別:研究所
背景,研究方向,師資力量,研究成果,學術論文,學術交流活動,實踐活動,美好期待,

背景

本研究所以“求真索理、容融共進”的學術精神和人文精神為所訓;其宗旨是,著眼於大三峽區域(指包括長江三峽庫區和匯入長江三峽段的支流清江流域等和武陵山區)的社會發展研究。圍繞該區域呈現的民族社會(武陵民族區域)和庫區移民社會兩大特徵,從政治社會學教育社會學文化社會學社會人類學、社會哲學和發展戰略學等視角來審視和研究三峽區域的社會發展問題,探討其發展規律,揭示其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並從政治、教育、文化和法律等方面提出相應的解決路徑和對策,從而促進三峽區域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健康發展。具體而言,本研究所設立了四個相互聯繫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政治建設與三峽區域社會發展
該方向屬於政治社會學範疇,旨在運用政治社會學的理論,在政治與社會的內在關係中研究政治,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研究政治對社會的作用。本研究方向正是要在研究政治對社會發展的作用的視野下,探討基層政治建設及其在三峽區域的社會(包括庫區移民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理論,針對三峽區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從政治學、政治社會學的角度尋找根源,探求解決路徑。
教育與三峽區域社會發展
本方向屬於教育社會學範疇,旨在運用教育社會學、教育人類學和社會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在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內在關係中研究教育,其重點關注和探討的問題是教育與社會結構、教育與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教育與社會化過程的關係,以及教育的體制機制。突出武陵民族地區的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教育保護與傳承研究;三峽庫區移民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移民都市文化文明建設教育研究;並從這幾個方面提出促進三峽區域社會發展的途徑和對策。
文化建設與三峽區域社會發展
本方向屬於文化社會學的範疇,旨在運用文化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在文化與社會的內在關係中研究文化,其重點關注和探討的問題是人類社會文化的產生、發展及其社會功能。本方向正是要在文化與三峽區域社會發展的內在關係中,探討文化對三峽區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針對三峽區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從文化社會學的角度尋找根源,探求解決路徑。本方向以民族文化、移民文化和庫區水電文化為特點。
三峽區域社會發展的戰略和對策
“社會”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也就是所謂的“大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狹義的社會即所謂的“小社會”,是相對於經濟、政治、文化之外的一個領域。我國當前所講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其中的“社會”即為狹義的“小社會”。因此,社會發展戰略也就相應有了廣義和狹義之分。本研究方向所指社會,是廣義的“大社會”。以此而論,區域社會發展戰略就是關於某一區域整個社會發展的決策和指導的具有巨觀性、全局性、長期性和根本性的理論與方法。本方向的重點是,結合對三峽區域經濟、政治、教育、文化的單項研究,對三峽區域的整體社會發展進行戰略性思考,同時,針對其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出具體的對策和建議。

師資力量

三峽大學套用社會學研究所擁有一支具有高學歷、高職稱且具有較高科研水平和較強科研實力的研究隊伍。現有相對固定的研究人員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有10人,碩士2人,博士學位占兼職研究人員總數的83.33%;具有教授職稱的有5人,占兼職研究人員總數的41.67%,具有副教授職稱的有6人,占兼職研究人員總數的50%,副教授以上職稱的占兼職研究人員總數的91.67%;研究人員中有博士研究生導師1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0人。另外,該所還聘任部分校外知名學者為該所兼職教授,開展合作研究。研究人員中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4項,地廳級項目10項;出版專著10部,發表核心以上刊物學術論文60餘篇,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地廳級社科獎一、二、三等獎各一項。

研究成果

學術論文

套用社會學研究所成立以來,已經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研究人員又先後獲得《湖北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發展的教育傳承研究》、《湖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立法的現狀與對策》、《湖北少數民族繪畫藝術的文獻收集與整理研究》等五個項目獲得廳局級以上立項批准;該所研究人員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報》、《社會主義研究》、《學術月刊》、《西北民族研究》、《山東社會科學》、《學術論壇》、《中南民族大學學報》、《民族教育研究》等核心以上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社會調查報告兩個,其中多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國際社會科學雜誌》、《人大複印資料》等摘錄和轉載,多篇被學術界參考和引用。

學術交流活動

該研究所成立以來,十分重視並積極開展了對外學術交流活動。2009年11月21日,該研究所全體研究人員參加了三峽大學舉辦的“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三峽大學副校長、該研究所所長譚志松教授、該研究所研究人員朱祥貴博士分別作了題為《武陵地區民族教育發展基本問題的思考》、《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教育權問題研究》的大會交流發言,得到了與會專家的一致好評;該研究所研究人員朱祥貴博士、田世錠博士、鄧瑩輝教授撰寫的《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基礎理論研究》、《土家族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文化哲學審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基本原則》等論文被大會論文集收錄,其中,朱祥貴博士撰寫的《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基礎理論研究》論文被大會評為一等獎、田世錠博士和鄧瑩輝教授撰寫的《土家族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文化哲學審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基本原則》分別被大會評為二等獎和三等獎。同時,所內堅持每月一次學術研討會,分別報告各自的研究成果或研究進展,並進行熱烈討論,使之進一步豐富和深化研究成果,促進各自的研究。

實踐活動

該研究所十分重視調查研究工作。近一年來,該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譚志松教授、鄧瑩輝教授、田世錠博士、朱祥貴博士、李見順博士、覃美洲老師等先後到湖北省巴東縣野三關鎮及水布埡鎮、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資丘鎮、湖北秭歸縣、興山縣、枝江市安福寺鎮秦家塝村和重慶市的武隆縣、開縣等地就湖北民族地區勞動力轉移、土家族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留守兒童和三峽移民新城社會建設與發展、三峽生態文化旅遊等社會問題展開了調研工作,獲得了珍貴的第一手調查資料,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礎。
目前,該研究所正承擔湖北省民宗委委託調研項目“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鎮秦家塝村少數民族移民生存和發展狀況”的調研工作。與此同時,該研究所還在湖北省巴東縣野三關鎮和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資丘鎮分別建立有“土家族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基地,在湖北省巴東縣野三關鎮建有“留守兒童教育研究實驗與觀測基地”,並已產生了良好的效益。

美好期待

三峽大學套用社會學研究所將進一步貫徹三峽大學“雙服務”方針,秉承研究所的宗旨,圍繞三峽區域的社會發展進行理論思考和實踐研究,為三峽區域的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努力。研究所實行開放式辦所,接受並歡迎校內外學者參與本所的學術活動、問題研究、課題討論。研究所樂意和校內外相關研究機構合作公關難題、接受委託課題和相互學術交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