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磯(蕪湖三山磯)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山磯位於古澄江(後稱三山夾)中。狹義的三山磯指張磯山,廣義包括江渚之“三里五磯”,泛指三山這個地方。自王安石題詩後聲名鵲起,為三山古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山磯
  • 外文名稱:SanShsnJi
  • 地理位置:蕪湖古澄江
張磯山,石磯山,磯頭山,官磯山,歷史文化,

張磯山

張磯山因張氏先人祖嗣而名,地理位置獨特,前有石磯山橫亘,阻扼波鋒,後有磯頭山渫流,逼波洄旋,因使張磯山成為當時極好的渦灣,頗宜舟船泊岸。張磯山環境優美,景色宜人,臨江石壁之上有九蓮洞,洞口北向,斜而下,內窺坎鏜鞳啷有聲,其深無測,古籍曾有殘句“九蓮洞口竹風涼”之說。傳“洞有九孔,每晝夜十二時,分燮陰陽之氣,雖遠公蓮漏,不足方此”(江上志)。
山之北坡曾有九蓮庵,清末民初九蓮庵為三山九蓮詩社社址。南麓有張公祠,西有五顯廟,底通地下河。現洞、庵均不存,而今為選礦場。
清戶部尚書黃鉞曾作《游九蓮洞(一名張磯山)》詩曰:“朋游三華山,路訪九蓮洞。山樓勢嵌空,風磴陟龍踵。古佛身半苔,老僧衲金縫。旁龕窈窕姿,珠冠聳金鳳。云為張祖姑,時有甿薦貢。洞門寬容人,夏簟涼可夢。其深造未能,有几榻是供。息慵養腰腳,偷窺笑僕從。惜哉江流遠,不得欄檻弄。汀洲互掩重,風帆亂飛送。行當北觀疊,吠覺衣裘重。輝煌陽氣浮,去去步姑縱”。可見舊時風光。

石磯山

石磯山為五磯之前衛,遠觀江波涌流,近看蘆煙柳,引月子(月亮)盪洲,古有穴子橋。現華電大道前陳,山上為林場,綠樹滿嶺。

磯頭山

磯頭山峭立江濱,雙龍鎖口,凌絕遠眺,見千舟。觀萬燈,心潮湧流。現為烈士陵園所在地。烈士紀念塔高聳,憶當年,“過江鏖戰三華麓,淚灑長江九天哭”,看今朝,“寶塔巍巍日月明,磯頭山嶺慰忠骨。”
隱磯山(又呼尹磯山)居於新街和老街境中,扼老街拘新街,亦為要衝。當年日本人在山上修碉堡、布寇兵,留下斑斑血淚。過去山下北麓有大片荷花塘,綠荷紅蓮,沁人肺腑,攝人心魄,過去的蓮池,現在為魚塘了。

官磯山

官磯山(又名觀音山),傍流油坊溝,前有蘆葦盪,是賞蘆花秋月的好地方。昔有城隍廟,熱鬧非凡,現前辟湖濱公園,也為一新景觀。

歷史文化

三山磯,三山夾作為地名,港灣、市集、景觀、聞名遐爾,讓人流連,文人墨客多有題唱。宋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首作《三山磯》曰:“江北秋陰一半開,晚雲含雨卻低徊。青煙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宋紹聖元年進士,時喻“二陸”(陸機、陸雲)之一的徐迪,有詩詠“檐影蔭游魚,江聲鸇崖竹,雲帆天外去,龍剎空中矗,霞明晚渡紅,草暖晴沙綠。澄波見歸鳥,紛靄迷飛鶩。有時雪浪吹,玉馬爭追逐。青霄皓月滿,琉璃瑩極目。”“天葩動驚俗”,“清風感隹木”。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楊萬里稱“蓼岸藤灣隔盡人,大江小汊繞成輪。”“蘆揮麈尾話清秋,柳弄腰支舞綠洲。”明泓治進士兵部尚書,大文學思想家王陽明作《阻風二首》其一云:“東風漠漠水沄沄 ,花柳沿村春事殷。泊久魚樵來作市,心閒麋鹿漸同群。自憐失腳趨塵土,長恐歸期負海雲。正憶山中詩酒伴,石門延望幾斜曛”。又作《三山晚眺》有句雲“天高雙櫓慕明月,江闊千帆舞逆風。花暗漸驚春事晚,水悠應與客愁穹。”明萬曆四才子,學博王焞云:“避地三山上,聊家萬壑中。里名函谷口,人有太皇風。三面重岡匝,南流一線通。”清?繁邑,郡庠生古傳誨阻風三山夾作詩曰“江路阻歸人,三山引游屐。”“濤驚松風吹,林披竹翠滴。亭高瞰澄江,景入射古壁。流連山阿中,延賞倏已夕。心暇動遐思,曠觀淡塵役。詠歸忘客愁,快酌秋月白。”清?刑部尚書,山東人王士正作《三山磯》曰“澄江日夕淨,歸鳥投前浦。明霞散淪漪,輕飆淡容與。南臨春谷溪,北眺濡須塢。何處是三山,沙頭駐鳴櫓。”清?朱滋年作《逆風行三山,登江中孤嶼韻》“風順船矢直,風逆船弓旋。三山正當面,江路故回還。樹色沐朝雨,嵐光浮霽川。蛾眉鏡中秀,華旒天外鮮。貪勝不厭久,會心誰與傳。天為草草客,賜以區區緣。欹枕日過午,流覽如小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