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鎮(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三官鎮)

三官鎮(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三官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官鎮,位於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中部。三官鎮是市縣文化體育、綜治安全先進鄉鎮、市級桑蠶基地建設鄉鎮、縣生豬、枇杷、速生林產業建設基礎鄉鎮、黑龍觀省級新農村示範片建設重點鄉鎮。鎮政府駐地三官場。

三官鎮在歷史上是四川製鹽重鎮。在漢初平年間(190~193)已有大鹽井(寶馬井),並在明洪武二十年(1387)設福興鹽課司,是四川鹽課提舉司下轄的17個鹽課司之一。清雍正八年(1730),在寶馬井設立復興(鹽)廠,隨上、中、下納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官鎮
  • 外文名:SanGuan Town
  • 別名:三官場、三官堂、三官塘
  • 行政區劃代碼:511321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
  • 地理位置: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
  • 面積:30.2 km
  • 下轄地區:20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三官場
  • 電話區號:0817
  • 郵政區碼:637304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人口數量:約 1.6 萬
  • 著名景點:寶馬寺、蓮博園
  • 機場:南充高坪機場
  • 火車站:南部站
  • 車牌代碼:川R
  • 地區生產總值:1.6 億元
建制沿革,地名由來,建鎮沿革,轄區概況,區劃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氣候特徵,人口民族,經濟,社會事業,教育,醫療衛生,其他,政治,現任領導,脫貧攻堅,環境管理,基礎設施建設,製鹽歷史,地方特產,金絲鯉魚,燒雞公,風土人情,寶馬寺,蓮博園,朝陽庵,黃登溝雍家大院,寶馬河,靈寶山,燕子山,石牛山,紅軍遺址,文昌宮村中間大院,文昌宮村四合院,獼子埡寺廟,枇杷產業基地,開心農場,綠油綠花椒產業基地,鮮仕君帶隊的川劇坐唱、打鑼鼓、唱歌跳舞,地名來源,著名人物,曾烈光,朱耍兒,

建制沿革

地名由來

三官場原名三官堂,又名三官塘。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之前地名多次變更,但具體地名暫無考證,但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前後,實行里甲制度,包括現三官鎮轄區等地的里叫宣化可能性較大。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至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間,相傳境內有一位姓梁的文官和姓朱、姓衛的兩位武官共同籌建廟宇,故名“三官堂”,後演變成場名三官場。

建鎮沿革

東漢初平四年(193)分充國縣置西、南二充國縣,兩縣境大體以寶馬河為分界線。故推測現三官鎮轄區分別屬於西充國縣和南充國縣。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南部縣共轄9里,現三官鎮轄區屬於宣化可能性較大。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已有三官場,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現三官鎮轄區屬於宣化鄉。清宣統二年(1910)屬於南部縣第六自治區。民國24年(1935)置聯保處,屬於南部縣一區。民國26年(1937)屬於增設的南部縣第五區。民國29年(1940)置鄉。民國30年(1941)屬於南部縣第三區。民國31年(1942)屬於南部縣第五指導區。1949年解放。1950年建三官鄉,屬於南部縣第七區。1958年成立三官公社,屬於建興區。1966年改名前鋒公社,1971年恢復三官公社,1984年改回三官鄉,1991年屬於建興區,1992年併入建興鎮,1994年析出置三官鎮。1996年屬於建興區。2001年南部縣撤銷區委,區工委,建立督導辦。2004年三官鎮屬於建興區。
三官堂場1896年輿圖三官堂場1896年輿圖

轄區概況

區劃沿革

民國時期下轄11個保。1990年底轄區20個村,156組。2004年下轄20個村,157個村民小組。

行政區劃

編號
村名
村名出處
1村
寶馬寺村
以境內寶馬河岸的山上有寺廟得名。
2村
金寶山村
以駐地金寶山得名。
3村
亭子溝村
以山溝梁姓修有水角涼亭得名。
4村
鳳凰埡村
以山埡上有鳳凰觀得名。
5村
白果樹村
以駐地白果樹得名。
6村
保福庵村
以駐地保福庵得名。
7村
高觀山村
以境內高觀山得名。
8村
雙合寨村
以處於三官鎮、義豐鄉之間的分水嶺處建有山寨得名。
9村
九龍咀村
以駐地九龍咀得名。
10村
紅岩村
以境內紅岩子得名。有小河水順山下泄,岩橙色。
11村
蘭家溝村
以駐地蘭家溝得名。
12村
文昌宮村
境內古廟文昌宮得名。
13村
太和庵村
以境內太和庵得名。
14村
朝陽庵村
以境內朝陽庵得名。
15村
鳳陽村
以有“雙鳳朝陽”的鳳陽觀得名。
16村
白山嶺村
以境內有高數百仞之大山嶺得名。
17村
朱家梁村
以駐地朱家梁得名。
18村
靈寶山村
以靈寶山得名。原名“龍寶山”,寶馬河、寶馬井在其下。
19村
蒲氏祠村
以駐地蒲氏祠得名。
20村
白子溝村
因溝內昔產白芷,“芷”、“子”諧音,故名。
參考資料來源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三官鎮地跨北緯31°17'15.36",東經105°52'20.64",國道212線穿鎮而過,距南部縣城25公里。東鄰太華鄉、四龍鄉,南界建興鎮,西連永慶鄉,北與巨觀鄉、大王鎮接壤。幅員面積30.2平方公里,耕地11983畝。全鎮地貌屬淺丘,南低北高,除寶馬河沿岸的楊海壩較平坦外,其餘多為坎狀和饅頭狀淺丘,鎮域海拔最高處靈寶山為526.8米,最低寶馬河邊為335米。境內有名山四座:東有寶馬山,南有雙合寨,西有金寶山,北有靈寶山。有河溪四條:寶馬河從建興流來,奔大王而去,流經三官7個村,流長10公里;蘇家河從建興鎮義豐流入,在白岩寺匯入寶馬河;石洞溪流經鳳陽村等3個村,進入大王注入寶馬河;鮮家河流經保福庵村等3個村,進入巨觀鄉。有四種土壤類型:潮沙土、棕夾沙土、黃泥土、紅石骨子土。森林覆蓋率57%。

氣候特徵

境內氣候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攝氏度,無霜期290天,年降雨1000毫米。

人口民族

在漢初平年間(190~193)已有人類從事開採井鹽等活動。但在明清之際,整個四川因戰亂造成“土著僅十之一二”之說。故現三官境內的居民大多是在清康熙年間(1662~1722),湖廣贛閩等省遷入者多。南部縣境內大姓源流及分布如下,和三官鎮境內的姓氏源流有一定出入,供參考:
“湖廣填四川”移民路線圖“湖廣填四川”移民路線圖
王姓。支脈有二。一是宋代進士王綱、王秉均及元代進士王文佐的後裔,世居本境;另一隻是清初自湖北麻城遷入。
張姓。支脈有三。一是元代進士張炎、張天隆、張天野的後裔;一是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由湖北麻城徙居順慶府,旋遷本境;再一支是乾隆十五年(1750)江西撫州府遷入。
李姓。有宋代李斌、明代御史李璣的後裔,但大多以明洪武孝廉大名知府李延昌算起。
楊姓。支脈有二。一是宋代進士楊彬、楊賢及明代進士楊芳蚤的後裔;另一是清初自湖北遷入。
鮮于氏。世為右族,唐代有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及弟京兆尹鮮于叔明,宋代有其裔孫鮮于子駿。
馬姓。為元佑六年(1091)狀元馬涓後裔。
劉姓。分兩支傳入南部縣,一是清初自楚遷入;二是清嘉靖年間有粵遷居南部縣。
宋姓。支脈有二,一是元代進士宋汝礪後裔;二是清初自湖北遷入。
羅姓。南部縣土著居民七大姓之一。成漢時李雄尊羅氏為皇太后,其子孫在境內繁衍千年。
杜姓。支脈有二,一是元代進士杜啟安,杜凌漢以及明代進士杜友蘭後裔;二是清初自楚遷入。
黃姓。清初自湖北麻城遷入。
何姓。唐代何煥永家在保城,開元仕殿中御史,宋代有何永等4進士。
趙姓。支脈有二,一是明代孝廉趙紫來後裔;二是清初自湖北傳入。
任姓。是唐末任疇(元和進士)後裔。
蒲姓。為宋翰林學士蒲宗孟後裔。
鄧姓。清初自湖北遷入。
截止2017年底,全鎮共4942戶,總人口16650人,其中農業人口4802戶、15980人,非農業人口140戶、670人。人口出生率6.48‰,死亡率4.32‰。居民全是漢族。
三官鎮1980~2017年總人口及在校學生圖三官鎮1980~2017年總人口及在校學生圖

經濟

2017年國民生產總值1.6億元,財政收入1300萬元。糧食作物生產11820噸,經濟作物產量5185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0327元。寶馬寺村、太和庵村發展葡萄和脆香甜柚產業500餘畝;靈寶山村引進業主種植草莓170畝,實現收入560萬元。朱家梁村枇杷產業創產值137萬元。蘭家溝、朝陽庵等村引進業主,流轉土地發展中藥材;朱家梁村建成省優質桑苗基地100畝。文昌宮村、朝陽庵村發展水稻優良品種產業,引進“華友野山豬”養殖合作社,建成年出欄野山豬1000頭養殖基地。
三官鎮1980~2017年人均收入及國內生產總值三官鎮1980~2017年人均收入及國內生產總值
三官鎮1980~2017年糧食總產量及經濟作物總產量三官鎮1980~2017年糧食總產量及經濟作物總產量

社會事業

教育

三官國小開設有國小、國中教育,開設幼稚園。2017年,教職工46人。教學班18個。在校國小學生390人、國中學生150人。入園幼兒135人。

醫療衛生

鎮衛生院占地2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一級甲等醫院。2017年,病床10張,從業11人,年接診2000餘人。

其他

鎮政府在編行政幹部18人,事業幹部13人。畜牧站,從業人員3人;郵政所,從業人員3人;三官線路組,從業人員3人;信用社,從業人員4人。鎮基層組織健全,共有23個基層黨支部,黨員遠程教育點20個,2014年年底共有黨員498人,2014年新發展黨員7人。

政治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鎮黨委書記
敬春奎
鎮人大主席
周興全
鎮長
汪舟
鎮副書記
何凌峰(紀委書記)、王丹(組織委員)
副鎮長
張金斗(武裝部部長)、羅碧英
截止2017年底,參考資料來源

脫貧攻堅

2017年投入各項資金1000萬元,聚力安居扶貧、產業扶貧、基礎扶貧、民生扶貧、教育扶貧和金融扶貧。

環境管理

2017年建立鄉村兩級“河長制”,劃力水資源保護區域,指定水污染綜合治理實施方案。完成寶成、寶馬河三官段水葫蘆打撈專項治理,啟動蘇家河綜合整治項目。實施“秸稈”還田,禁止“秸稈”焚燒。

基礎設施建設

2017年新建村道水泥路11.3公里、社道16.3公里;新建三官鎮至老觀鄉道路排危設施3處。16個村、3000餘戶用上自來水。3個村實施了電網改造升級。

製鹽歷史

在漢初平年間(190~193)已有大鹽井,日可易一馬,人共寶之,故名寶馬井。並在明洪武二十年(1387)設福興等六井鹽課司,是四川鹽課提舉司下轄的17個鹽課司之一,治所位於燕子山,產量位於17個鹽課司中等。清雍正八年(1730),在寶馬井設立復興(鹽)廠,隨上、中、下納稅。1962年9月14日,經南充專署批准,停辦包括三官鎮在內的全南部縣鹽場。
現今三官鎮仍有大量地名與製鹽有關:寶馬井、寶馬溝、寶馬山、寶馬寺、寶馬寺村、寶馬河、寶馬加油站、乾井壩、王家井等。
明代福興鹽課司歲課表
鹽課司
洪武年間(1368~1398)
弘治年間(1488~1505)
正德年間(1506~1521)
福興
490770斤
490770斤
901018斤

地方特產

金絲鯉魚

寶馬河水質獨特,金絲鯉魚獨產其間,為寶馬河獨特產品。此魚因魚腹兩側各有一道金色紋線而得名。金絲鯉魚比普通鯉魚肥美,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道細小的金色線紋,從腮邊直達尾部,在陽光照耀下金光閃閃、活蹦亂跳、逗人喜愛。其魚肉質細嫩,入口有粘糯感、鮮美異常。但因環境污染,這種魚很少見到了。

燒雞公

燒雞公,口味以麻辣為主,重慶市的一道江湖菜,廣泛流行於川渝一帶。在三官鎮也特別盛行。

風土人情

寶馬寺

寶馬寺,坐落於寶馬山,原名報恩寺。創建於明代,後被毀。今寺掘土,僅拾殘物一二,其因無志。後續建於此山之麓,名今名。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已名寶馬寺。民國二十九年(1940)某時,後殿起火,殃及前殿,危機一寺,忽暴雨如注,雖烈焰三日,前殿及一偏殿倖存。1974年,公建缺木,被拆除。1991年始,於報恩寺遺址重建,續名寶馬寺。
古人有記:縣西七十里寶馬寺有寶井出鹽,日可易一馬,人共寶之,故名。坊間相傳:寶馬山有馬,為神驥;數里之外有山,名靈寶山,山有仙草,名靈芝;數里之外有井,名鹽井。此馬以靈芝果腹,以鹽水濟困,於此山吞雲納霧,呼風喚雨,福澤四方,恩被遠近。惜乎,有關中一異人經此,取芝馭馬,乘風西去。爾後,是井涸竭。由是,時人念之,命此井為寶馬井,命此山為寶馬山,命山下之河為寶馬河。
寶馬寺位於寶馬寺村5社,占地20000餘平方米。其正院由堂屋及南、北廂房組成。面闊五間,明間用作客廳,左右次間、梢間為居室。堂屋階沿前方有一座拜台,正面石壁上刻有浮雕的卷草、花卉和盆景圖案。南廂房面闊四間,北廂房面闊三間。院內地面採用石板及石條鋪砌而成。南院由南面的建築和正院的南廂房組成。碉樓是整個寨子的標誌性建築。

蓮博園

黑龍觀村為中心,包括三官鎮的6個村,建興鎮的10個村,四龍鄉的5個村。擁有全國最大的萬畝連片蓮藕基地。被上海基尼斯總部授予“中國規模最大的蓮花博覽園”稱號。景區有特色各異的蓮池近千個,蓮藕品種20餘種,構成了“九夏芙蓉”、“清漣園”、“醉蓮園”、“菡萏園”、“月牙灣”、“蓮花仙子”和“官字大院”、“婚紗攝影基地”、“蓮花文化主題公園”等特色景觀。

朝陽庵

朝陽庵,因在大山之東得名。始建於明-清時期,南充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黃登溝雍家大院

黃登溝雍家大院,始建於清代,南部縣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鳳陽村4社,占地1.5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為川北古建築典型風格。

寶馬河

寶馬河,嘉陵江二級支流。以流經寶馬山得名。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已名寶馬河。文獻對寶馬河介紹不一。版本一:左源於玉鎮鄉大力山(大力寨),右源於西充縣人和寨。全長61公里。版本二:源於伏虎鎮劉家溝村,向南經西充縣罐埡鄉,至鳴龍鄉西2公里處折向東北流經義和、中南等鄉,入南部縣境內龍鳳鄉,繼向東北至建興場,納源自西充縣義興鄉的巡按河後,再東北經三官、大王兩鄉,至定水場南0.5公里注入西河。全長63公里,南部縣境內流長約45公里,平均寬約60米,深約1.5米,比降0.16‰,總落差37.5米,年徑流量1.19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3.78立方米/秒,最大含沙量11.2公方公斤。集雨面積495平方公里。版本三:流域面積541.60平方公里,河長81.90公里,南部縣境內河長34.90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56立方米/秒。
2017年三官鎮境內的寶馬河2017年三官鎮境內的寶馬河

靈寶山

靈寶山,亦名龍寶山,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已名龍寶山,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仍名龍寶山。傳說山上出現過靈芝寶草,故名靈寶山。覆蓋面積約2500畝。古森林茂密,1983年時為草山。在大王鎮、三官鎮境內。海拔526.8米。寶馬溪,寶馬井均在其下。

燕子山

燕子山,與靈寶山對峙,四川鹽課提舉司故城。

石牛山

石牛山,亦名請雨山。頂上有石牛長八尺高五尺。

紅軍遺址

紅軍遺址,位於靈寶山村4社。遺址高山路險總面積有近10畝地。由紅軍足跡為標誌的紀念碑,紅軍炮台、紅軍機槍陣地、紅軍戰鬥遺址、紅軍書寫的標語、保存完好的紅軍指揮陣地等部分組成。但紅軍是否經過三官鎮存疑。
紅軍進軍南部縣作戰要圖紅軍進軍南部縣作戰要圖

文昌宮村中間大院

文昌宮村中間大院,位於文昌宮村2社。占地1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達8015平方米。為川北古建築風格,呈不規則多邊形,四周由5米多高的風火磚牆圍繞,4道大門,呈一把椅子形狀。10餘間房屋組成,中間有個花園。

文昌宮村四合院

文昌宮村四合院,位於文昌宮村5社。占地1.2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達1萬平方米。為川北古建築典型風格,呈不規則多邊形,四周由6米多高的風火磚牆圍繞,2道大門,四周都是建築物。近20餘間房屋組成,中間有個花台。

獼子埡寺廟

獼子埡寺廟,位於紅岩村7社。始建於清代,有300多年歷史,占地15000餘平方米。

枇杷產業基地

枇杷產業基地,位於朱家梁村,占地325畝。基地內道路寬敞整潔,建築錯落有致。集旅遊、採摘、觀光、垂釣休閒於一體。

開心農場

開心農場,位於靈寶山村,占地80多畝。是體驗式草莓採摘、生態養殖、茶坊會務、兒童遊樂、運動休閒、自於一體的鄉村旅遊度假區。

綠油綠花椒產業基地

綠油綠花椒產業基地,位於九龍嘴村,占地380多畝,產量達500噸。

鮮仕君帶隊的川劇坐唱、打鑼鼓、唱歌跳舞

鮮仕君帶隊的川劇坐唱、打鑼鼓、唱歌跳舞,非物質文化遺存。在黑白喜事等活動都會有相應演出,還有專門的文藝演出,表演頻率高、適宜絕大多數觀眾觀賞。其唱式有獨唱、領唱、和唱、對唱等。

地名來源

地名
地名出處
蘭家彎
有蘭姓住戶。寶馬寺村駐地。
方家邊
靠寶馬河邊,有方姓人家聚居。
金寶山
相傳此山產過黃金,故名。金寶山村駐地。
冉家店
冉姓在此開店。
梁家溝
姓梁的人住溝內。亭子溝村駐地。
曾家坪
坪上住戶多姓曾。
蘇家河
昔寶馬河邊住有姓蘇的人家。
順山岩
山岩有小道,行人順山而過,乃稱。鳳凰埡村駐地。
鮮家坪
坪上有姓鮮的財主。
王家坪
王姓族人集聚此彎。
白果樹
境內有兩根大白果樹,因名。白果樹村駐地。
墩子河
在興隆河一支流上搭有石墩過河。
保福庵
舊廟。清末鄉人為求福而建。保福庵村駐地。
任家溝
溝內住戶姓任。
塗家溝
塗家昔有田產在溝內。
蒲家彎
姓蒲的農家住彎內。
鮮家溝
溝內住戶姓鮮。
向家溝
高觀山村駐地
高觀山
此山甚高,站在峰頂,視線開闊。
鄧家溝
昔溝內有鄧家的田產。
黃家溝
黃姓人家住溝內。
劉家溝
溝內住戶全姓劉。雙合寨村駐地。
九龍咀
山咀。取“九龍捧聖”之意得名。九龍咀村駐地。
張家灣
彎內住戶多姓張。
李家溝
此溝昔有李家土地。
方家溝
方姓農家住溝內。
彌子埡
原埡上供奉彌勒佛像的寺廟,乃名。紅岩村駐地。
王家井
王家灶戶的鹽井多。故名。
杜家河壩
河壩聚居著杜姓人家。
李家溝
溝內住戶多姓李。
乾井壩
壩上有不出滷水的空鹽井,稱乾井。
蘭家溝
溝內農家全姓蘭,蘭家溝村駐地。
蒙家拐
山角拐彎處,住有姓蒙的農家。文昌宮村駐地。
蒙家祠堂
蒙氏族人之宗祠。
羅家灣
羅姓財主昔有田產在此彎。
羅家坪
坪上住有姓羅的人戶。
朱家埡
有御賜的金字立匾。太和庵村駐地。
太和庵
舊廟。取《金史樂志》“大樂與天地同和”之意。
李家彎
李姓農戶住彎內。
朝陽庵
在大山之東建此廟。
王家坪
坪上住戶多姓王。鳳陽村駐地。
趙家坪
坪上住戶姓趙。
沈家溝
有沈姓人家住溝內。白山嶺村駐地。
石洞溪梁
山水衝下,泉水“咚咚”,匯成小溪,乃稱。
朱家梁
姓朱的人家住樑上。寶馬河橫穿境內。朱家梁村駐地。
吳家灣
昔有吳姓農家住此彎,現無一戶姓吳,多姓李。
新廟子
原山上有龍寶廟,取“真龍獻瑞”之意。明末兵亂遭毀,清代中葉重建,故名龍寶山村駐地。
趙家溝
現無趙姓,全姓張。
楊海壩
壩上農戶全姓楊。古人以水為海,故名。
蒲氏祠
蒲氏族人之宗祠。蒲氏祠村駐地。
寶馬溝
以處寶馬山下得名。
古墳壩
壩上有古墳,故名。
白果樹坪
山坪上有白果樹,因名。
李家咀
有姓李的人家。
參考資料來源

著名人物

曾烈光

曾烈光(1949~),教授,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通信網路及其專用積體電路設計研究。先後榮獲1987年度、1990年度、2002年度三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榮獲省部級一、二、三等科技進步獎8項;1992年榮獲首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發表論文約150篇,指導的博士學位論文入選2004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曾烈光曾烈光

朱耍兒

朱耍兒(1906~1987),字明矩,外號“耍兒”。慈善家。他先後在三官、大王、建興、義豐、石泉等鄉鎮倡建石平橋兩座,培修石橋8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