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姓副都統轄區

三姓副都統轄區

三姓,滿語“依蘭哈喇”,漢譯“依蘭”為“三”,“哈喇”是“姓”。據史料記載,三姓一帶是赫哲人居住的地方。清初,將盧業勒、葛依克勒、胡什哈哩、舒穆魯四姓赫哲族長編為世管佐領,後胡姓徙居寧古塔,余盧、葛、舒三姓,遂稱其地為“三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姓副都統轄區
  • 滿語:依蘭哈喇
  • 漢譯:依蘭”為“三
  • 年代:清代
簡介,其他信息,

簡介

清代,吉林將軍轄區下設的二級政區。副都統駐三姓城。
據史料記載,三姓一帶是赫哲人居住的地方。清初,將盧業勒、葛依克勒、胡什哈哩、舒穆魯四姓赫哲族長編為世管佐領,後胡姓徙居寧古塔,余盧、葛、舒三姓,遂稱其地為“三姓”。

其他信息

三姓城(今依蘭縣城)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城,也是清初東北地區七大重鎮之一。三姓城三面環水,向為水陸交通要衝。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在三姓築城,設協領駐守,隸屬寧古塔副都統管轄。1731年12月20日(清雍正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清廷批准,添設三姓地方副都統。翌年3月12日(清雍正十年二月十六日),委任覺羅五十七為三姓副都統,隸屬寧古塔將軍(後改吉林將軍)管轄,下領三姓、富克錦(今富錦市)兩個駐防協領。
三姓副都統轄區最初範圍廣大,包括松花江下游、黑龍江下游、庫頁島及烏蘇里江流域的絕大部分地區,東到海和約色河以北地區,西隔畢占河與黑龍江將軍轄區接壤,北至烏梯河以南,南至蜂蜜山與寧古塔副都統轄區毗連。1858年和1860年(清鹹豐八年和十年),不平等的中俄《璦琿和約》和《續增條約》(又稱《北京條約》)簽訂後,中俄以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劃分疆界,三姓副都統轄區大為縮小,東至烏蘇里江與俄羅斯為界,西至瑪珽河(螞蟻河)與阿勒楚喀副都統轄區接壤,南與寧古塔副都統轄區為鄰,北以松花江北岸三四十里(不等)與黑龍江將軍轄區毗連。1906年2月(清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吉林將軍奏準於三姓城設定依蘭府。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清廷批准,裁撤三姓副都統,設定東北路兵備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