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由來
東漢時期
早在
東漢時期(大約公元前210年左右),這裡居住著李氏、盧氏、夏氏三戶,多年來,他們和睦相處,共飲一塘水。後來隨著人口的增長,這塘水已不能滿足三大戶人家的需求,經常出現用水困難。有一年出現大旱,飲水特別短缺。三戶人家經常在一起搶水,和睦的緊鄰關係一天天緊張起來。這時三姓人家中有一位年長者提出與其這樣爭下去,不如大家齊心合力去開挖池塘,達到每姓一口塘,分開用水。於是大家開挖了盧塘、夏塘、李塘三口塘,解決了當時的飲水困難。
宋朝時期
兩千年後
光陰荏苒,兩千多年過去了。其間,三姓人家也多次遷徙,據載,現明光市
古沛鎮的大夏村就是三塘村的夏姓人家遷至的。盧姓人家遷至了明光市的
浮山丁莊。只有李姓人家現仍居住該村。夏塘和李塘已尋不到當年的蹤跡,只有盧塘現在在村莊的北頭還隱約可現斑斑岩石。三塘村由於岩石多而深,用水一直是幾千年來困擾該村的難題。
解放後
解放後,政府為該村打了7米深的15口小井,供全村人飲用,緩解了用水難。但高溫乾旱仍然不能滿足需要,人們只好到
淮河里去拉水,或到別的村里挑水。2001年4月份,五河縣委主要領導深入該村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教活動,同民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目睹了該村民眾的吃水難,決定要徹底解決這一難題。於是組織縣
水利局有關人員來村實地勘察,無償為該村打了四口深達25米的水井。從此三塘村民眾再也不為吃水問題發愁了。
簡介
三塘村位於五河縣朱頂鎮東部,北臨
江蘇泗洪,東臨明光浮山,全村現有人口3312人,流動人口890人,總戶數801戶,全村共有0黨員63人,黨小組3個,流動黨員18人;全村勞動力資源總數1010人,實有耕地面積3980畝,人均占有耕地1.2畝,人均住房面積26平方米,農業總產值565.66萬元,人均收入2008年已達3225元,集體經濟收入50000元。
概況
主導產業是農業,特色產業甜葉菊、林果業;有限電視入戶率60%以上,農村100%電力線路到戶,空調用戶90戶,電話裝機70%以上。賓士在全國各地的大汽車13部、機車基本普及。2009年購買農機15台,截止2009年自來水入戶率達90%。
村兩委從農業抓手,創建無公害果蔬基地,一直以來都把荒山的開發作為一項致富項目,在荒山上建果園基地,養雞,並且下一步準備在山上養豬,
在創建新農村過程中,村兩委領導班子團結一致,樹立了開拓進取、清正廉潔、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在民眾中樹立了較高的威信。為全村村民辦了許多實事、好事,集資進行村道路硬化,並有專人打掃衛生,完成了村照明電路改造,整理土地1500畝,財務帳每月份公布一次,得到了全村村民的好評。村兩委在民眾中真正發揮了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的作用。平時認真學習-理論和“-”重要思想,把創建示範村工作擺上重要日程,圍繞示範村的標準責任到人抓落實,人人做到為創建示範村工作盡職盡責。
和事室
三塘村有一個被村民親切稱為“和事室”的矛盾糾紛調解室。村民之間、家庭內部發生矛盾時,總能在這裡化干戈為玉帛,村莊裡和和氣氣。
該村老書記馮應恆等6名“老娘舅”自願和村幹部在“和事室” 輪流值班,當好“和事佬”,集中開展調處,更加方便了村民。村民無論誰有個大事小事的都願意來“和事室”坐坐,傾注煩惱,訴說不快。“老娘舅”總會給他們擺事實,講道理,在幫助他們解決糾紛的同時,也幫助他們消除心理障礙。
領導班子
田家政 黨總支書記
三塘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主持全面工作,側重黨建、扶貧、環保。分管扶貧工作。
閆克會 村委會主任
1984.05--1986 閆莊村青年書記
1986--1990 閆莊村民兵營長
2014.08--至今 朱頂鎮三塘村村委會主任
學校
三塘國小
三塘村春會
三塘村春會,每年舉辦時間為農曆二月初八。
小型科普館
2018年,五河縣科協聯合縣民政局、地震局在三塘村建了一個面積50平方米小型科普館。這是五河縣首家村級科普館。該館擁有防震減災、科技展示、科普e站等科普展品10餘件。
文藝宣傳隊
三塘永興花燈隊。(包括鑼鼓隊、舞龍隊、 廣場舞隊),人數:34人。
三塘紅紅火火花燈隊,(包括鑼鼓隊、舞龍隊、廣場舞隊),人數:31人。
閆莊長樂花燈隊,(包括鑼鼓隊、舞龍隊、旱船、花燈),人數68人。
獲得榮譽
2008年三塘村被省政府評為省級新農村示範村;
2009年2月被蚌埠市依法治理領導小組授予“優秀民主法治示範村”稱號;
2010年被省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評為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村;
2011年獲得五河縣“五五” 普法先進單位;
2016年獲得五河縣“六五” 法治宣傳教育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