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文學“都市鄉土”的空間想像

三城文學“都市鄉土”的空間想像

《三城文學“都市鄉土”的空間想像》是章妮創作的文學研究著作,首次出版於2012年11月。

成熟的城市/都市鄉土具有獨立的性格,是一個生命有機體和主體,是由各種意象組成的系統。其中,空間是重要的分支。人們總是活躍在特定鄉土空間,如街巷、街區與社區里,受其空間文化影響,也以自己的身影書寫、詮釋空間文化。該書圍繞上海、台北、香港三座歷史各異的城市在城市空間想像上展開的文學,探討城市化程度,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等思潮與空間想像的關係,揭示城市文學審美獨立性的成熟如何完成於城市空間想像的展開中,呈現上海人、台北人、香港人的身份和歷史如何存在於不同的城市想像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三城文學“都市鄉土”的空間想像
  • 作者:章妮
  • 類別:文學研究著作
  • 字數:203千字
  • 首版時間:2012年11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深入分析中國(包括大陸、台灣、香港)現當代文學“鄉土”內涵的流變,並建構“都市鄉土”的內涵。在此基礎上,該書梳理了1980年代以來上海、台北與香港三城文學中城市/都市鄉土想像的生成與變遷,尤其是街巷、社區等空間的具體想像。該書由此探討了三城文學甚至20世紀中國文學整體格局中都市想像的一種聚焦方式、取向及其可能走勢,思考三城都市文學的成熟在中國文學歷史進程中的意義和價值。

作品目錄

第一章 “都市鄉土”
第二章 20世紀80年代三份刊物的城市想像流向
第三章 街巷與街區:穿越歷史與現實的論述
第四章 社區:記憶與失落
第一節 流動的“鄉土”
第二節 “都市鄉土”辨
第一節 形象漸行漸濃的“上海味”
第二節 都市熱情的現代化荒城
第三節 空間遊走、索驥與“香港性”剖析
第一節 后街人生
第二節 街與家的同質性
第三節 街巷的空間意涵
第四節 街巷沉浮史
第五節 空間差異與生命記憶
第一節 眷念弄堂氛圍
第二節 漂流的眷村
第三節 從唐樓到屋村

創作背景

20世紀以來城市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共同指向和衡量標尺,城市/都市悄然進入文學寫作者的觀照視野,掀起城市敘事的文學寫作與批評潮流。城市作為特定的生存空間,必然攜著與它相應的生存方式與價值觀念構成文學的正文,並深刻影響生活在其中的人及文學文本的生產,文學文本本身就是一種城市形態。20世紀80年代以來香港、台北與上海漸次步入都市化時代,都市空間與都市思維進入文學書寫。都市文學審美的伸延,是在創作者與研究者的互動、對話中完成的。幾乎在三地都市進入文學審美的同時,研究領域也開始關注都市的文學書寫。章妮敏感於這一變化的重要性,開始將自己的研究置於上海、台北、香港等城市文學發展興盛而各異的城市對照中,撰寫了《三城文學“都市鄉土”的空間想像》。

作品思想

該書探討“都市鄉土”,以上海、台北、香港的互為參照展開,在普通弄堂、花園洋房、新工房中展開的上海空間想像,在眷村、窄巷中展開的台北空間想像,在舊城區、屋村、里巷中展開的香港空間想像,各有其城市地域特色,更有其歷史沉積性和民間原生態。儘管該書只是以三個城市各一種重要的文學雜誌作為回到文學現場的主要途徑,集中但又難免單一,但作者細緻閱讀文本,善於從有限的文本中悟到三城都市鄉土想像的整體,在豐盈的歷史細節中呈現城和人相依相親的命運。例如,該書對三城各自有代表性的社區形式(上海的弄堂、台北的眷村、香港的屋村)的記憶與失落的考察就依仗細微的文本辨析發現豐富的細節,從而提煉出頗有意義的結論。弄堂里的空間爭奪戰、弄堂區隔與入侵、弄堂尋根等上海弄堂的想像視角在眷念中沉積下的上海記憶,特殊政治背景下的台北眷村在歷史變遷中體現出的空間混雜性,香港屋村(包含唐樓)逃離中的精神氣質、潛在血緣的不可擺脫等等,都在三城狹窄的居住空間的細節呈現中演繹各自的歷史。作家書寫鄉土空間時,洋溢著對“我城”的濃烈愛戀。這種愛戀是深沉的,並不是浮淺的一味擁抱。他們書寫都市鄉土的現實情狀,回味其歷史沉浮,洞察不同鄉土空間之間的區位間隔,考量鄉土對生命的滲透,抱持的是個體對都市鄉土的生命體驗。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三城文學“都市鄉土”的空間想像》
2012年11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161-1364-6

作者簡介

章妮,湖北宜昌人,現任教職於青島科技大學,副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青島市人文社科項目、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項目等課題,並參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等若干縱向項目和橫向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