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簡稱三坊七巷景區,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南后街,總占地約45公頃,是從南后街兩旁從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總稱。

三坊七巷自晉代發軔,於唐五代形成,到明清鼎盛,如今古老坊巷風貌基本得以傳續。三坊七巷為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以南后街為中軸線的景區,包括了方圓40公頃的區域,各角落都有導覽圖可供按圖索驥,十分方便。所謂三坊,指的是南后街左邊的巷子,依次是光祿坊、文儒坊、衣錦坊;所謂七巷則是吉庇巷、宮巷、安民巷、黃巷、塔巷、郎官巷、楊橋巷。

2006年5月25日,以“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群”的名義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榮譽稱號。2015年,三坊七巷景區獲評國家5A級旅遊景區,同時入選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的首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
  • 地理位置: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南后街
  • 開放時間:全年自營場館08:30—22:00 
  • 景點級別:AAAAA級 
  • 門票價格:公共景區免費開放;水榭歌台:20元/人、小黃樓:20元/人、嚴復故居:15元/人、郭柏蔭故居:10元/人
  • 占地面積:45 公頃
  • 著名景點冰心故居林覺民故居水榭戲台光祿吟台小黃樓林則徐紀念館
  • 聯繫電話:0591-87675791
歷史沿革,建築布局,建築特色,結構,特點,主要景點,三坊,七巷,水榭歌台,主題展館,歷史文化,相關人物,文化活動,機構設定,科研成果,文物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門票信息,開放時間,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晉代,三坊七巷發軔。
唐代,王審知修建羅城,三坊七巷這一街區形成。
明清時期,三坊七巷發展到鼎盛,古老坊巷風貌基本得以傳續。
2006年,福州全面啟動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程。

建築布局

三坊七巷”的建築布局也很有當時的歷史特色。它形成於唐王審知羅城,是當時福州的繁華商業區。以安泰河為界,羅城南部地區一分為二,城北是當地的政治中心,貴族居住區也坐落於此,城南則是平民居住區和商業區。古時城市布局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便是民居成為坊、巷之始。

建築特色

結構

從建築空間的處理來看,三坊七巷在中軸線上的主廳堂,比北方的廳堂明顯高、大、寬,與其他廊、榭等建築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具有變化的空間格局。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
為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三坊七巷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著力,承檐的檁木,或再加一根協助承檐的檁木,都特意採用粗大的而長的優質硬木材,並用減柱造的辦法,使得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築及其他南方建築中,都很少見到。例如宮巷林聰彝故居之轎廳以及祠廟的戲台,均是如此處理,這是福州古建築的重要特色之一。

特點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結構上與眾不同之外,在圍牆、雕飾、門面上都很有特色。
  • 馬鞍牆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線型,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
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江南建築中,絕大多數是成90度角的直線構成的階梯形的山牆,福州僅個別建築有,包括福建的閩北、閩南、閩東也有存在,惟獨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馬鞍牆是曲線形的馬鞍牆。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翹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
  • 雕飾
三坊七巷在建築裝飾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數對門窗扇的雕飾。普通居民樑柱多不加修飾,簡潔樸實,而在門窗扇雕飾上則煞費苦心。其窗欞製作之精緻,鑲嵌的木雕之華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難以企及的。
窗飾的類型特別豐富,有卡榫式圖案漏花,有純木雕式窗扇,也有兩者相間使用。可以說是江南藝術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過精心編排,構成不同的裝飾效果,有直線型、曲線型、混合型,直線型疏密有致,曲線型富有動感,混合型變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題材有飛禽走獸,人物花卉,整個窗扇雕飾有對稱式有不對稱式。如文儒坊尤恆盛的明代古宅,在二進廂房的門窗隔扇上,透雕了較複雜的瓶花圖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滌環板上是淺浮雕的花開富貴.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鏤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飾,充分顯示了福建民間工匠的高超技藝。
  • 建築門
三坊七巷建築門的處理也具有特色,約有四種。一種是在前院牆正中,由石框構成的與牆同一平面的矩形師門,另一種則是兩側馬鞍牆延伸作飛起的牌堵,馬鞍牆夾著兩面坡的屋蓋形成較大的樓,像沈葆楨故居、陳承裘故居、林聰彝故居都是這種門樓。

主要景點

三坊

  • 衣錦坊
衣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之後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為了“衣錦”。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衣錦坊水榭戲台最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台,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於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是福州市現存的水榭戲台。
  • 文儒坊
文儒坊是“三坊”中的第二坊,該名在宋時就已存在。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裡。
在文儒坊里,有一條幽深清靜的小巷,叫閩山巷,俗稱“三官堂”,那是因為該巷古代建有三官堂而聞名。據清朝道光年間林楓《榕城考古錄》卷中“坊巷第二”記載:“三官堂,在文儒坊南閩山巷,南有小巷通光祿坊,西口達常豐倉河沿。大抵皆以寺而得名也。而此則以閩山保福寺名也。”由此可見,三官堂與保福寺之密切關係。
  •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祿坊原名玉尺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歷史上,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今光祿坊公園內)。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遊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20世紀80至90年代光祿坊因道路改造被闢為馬路,後又因保護需要將地面改回石板鋪設,並且將兩邊陳舊的現代建築給予拆除。
光祿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萬曆間舉人、畫家林有台,提學孫昌裔,以及學政許豸,其子許友、許賓,孫許遇,曾孫許鼎、許均,玄孫許良臣、許藎臣,都是詩人、書畫家。清康熙年間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學家,著有《來齋選古》《來齋金石考》等。林佶精詩文,著有《樸學齋詩文集》,又善書法,他手寫的刻本《漁洋山人精華錄》《堯峰文抄》《古夫於亭雜錄》《午亭文編》非常有名,被稱為“林佶四刻”,在中國印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還有詩人、著名藏硯家黃任,琉球國冊封使齊鯤、同榜兄弟兩進士——劉齊衢和劉齊銜、博物學家郭柏蒼、近代小說翻譯家林紓、著名作家郁達夫等等。還出過不少才女,如黃任之女黃淑宨和黃淑畹,齊鯤之女齊祥棣,郭柏蒼之女郭拾珠姐妹,她們或精書畫,或工詩文。
光祿坊名勝以光祿吟台最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勝,以及宋至清摩崖題刻多處,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光祿吟台西荔枝樹下,原有石刻“鶴磴”,是紀念林則徐晚年放鶴處。還有清代大木構造、寬敞明亮的劉家大院(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末古樸木構房的黃任故居,高牆窄道的早題巷,明代石板鋪設的老佛亭橋,都保存了明清建築的特色。

七巷

  • 楊橋巷
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楊橋而改名。民國時因城市建設需要,已被擴建為馬路,所以後來便更名為“楊橋路”。在楊橋路與南后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父謝鑾恩。冰心小時候在這裡居住過,《我的故鄉》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巷道擴大為道路後,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可參見詞條“福州冰心故居”),有相當部分被保存下來。楊橋巷(南)有座“雙拋橋”,規模不大但傳奇多。
一是此橋所處內河溝道,是東西兩水“合潮”的地方,“萬里潮來一呼吸”的內河奇觀,在此感受得最為真切。
二是雙拋橋邊兩岸相向而長的一對榕樹,在空中竟枝葉連理,相擁成陰,於是就有個青年男女殉愛的悽美故事,傳之久遠,以至後人已說不清先有愛後有樹、先有樹後有橋,還是相反。近聞有海外作家將之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絕唱相提並論,更添了幾分悲情。不過,由於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設的緣故,橋下的瓊東河已被填平,後來在橋下建設了一個景觀池,讓人們知道這裡曾經有內河的存在,雙拋橋已經由“橋”慢慢變成了一座街邊的“亭”,成為路人歇腳品茶的場所。
  • 郎官巷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后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郎官巷。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
郎官巷
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西能南后街。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後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於此也。”此大塔位於巷北,並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後未見記載。
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蹟紀念。20世紀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讚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仍傳為美談。
  • 黃巷
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后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據閩志載,晉永嘉二年(308年),固始人黃元方(280—375年)又名允字彥豐避亂入閩,落戶於福州南后街,故稱黃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837—920年)退隱歸居這裡。
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巷內歷代多住儒林學士人文薈萃,成為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楹聯大師梁章鉅、進士陳壽棋、趙新等,都曾居巷內。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後稱新美里。巷內有一“唐黃璞居”石碥,20世紀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黃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黃樓”,屬於文物保護單位。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
黃巷
安民巷位於黃巷之南,隔著南后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福州地方志》載:“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舊有錫類坊,以宋劉藻以孝聞,後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
歷史上巷內人家多為社會賢達。元行省都事賈訥居之。巷西側民居舊宅仍保留勻稱格局和古樸風韻。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駐閩辦事處設在其間。今此老宅列為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跟八一七北路和南后街相接。據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後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
宮巷裡的豪門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今人嘆為觀止。如漏花窗戶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過木格骨骼的各種精心編排構成了豐富的圖案裝飾。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飾以重點雕刻。各種精巧生動的石刻在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上隨處可見。可以說是福州古建築藝術集大成者。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稱“吉避巷”。宋鄭性之中狀元衣錦還鄉時,巷中居民因凌辱過他而趕緊迴避,遂稱“急避巷”。
明代以諧音改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改革開放後,吉庇巷成為一條溝通東西方向的主幹道,一度改名為“吉庇路”。2009年福州市將其復名為“吉庇巷”,並開始對北側的破損古建築進行改造。
福州南后街北起楊橋路口,南至吉庇路達澳門橋,全長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中軸。它的東側有七巷,西側有三坊,是從福州三坊七巷興起至民國期間主要的商業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賈雲集。
這裡柴米油鹽、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業)一應俱全。還有專為文化人服務的刻書坊、舊書攤、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兩節的燈市。“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閒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清末舉人王國瑞這道詩中將南后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體現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風貌。
明、清時期的南后街依舊是“粉牆黛瓦石板路”、兩旁鋪面林立的熱鬧街市。至民國時,將路面拓寬,改成柏油馬路。

水榭歌台

水榭歌台的布局從西而東,第一座為主座大院,第二座為別院,第三座為花廳園林。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皆用穿斗式木構架,總占地面積2675平方米。主座大院臨街六扇大門,進石框大門,三面環廊,中有天井,均鋪以平整條石。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第二進明三暗五格局。每進東側都有小門通第二座別院,別院由書齋、佛堂、廚房、飯廳、庫房等組成,再往東,又有小門通第三座花廳園林。
花廳的最大特色是建有水榭戲台,是福州市僅存的水榭戲台,它是府內喜慶宴會的重要場所。水池面積60平方米,池底湧泉,長年不涸,池內養有金魚、鯽魚、龜鱉等水族。建在池上的水榭戲台,坐南朝北,系單層平台;內頂上方形藻井,中刻團鶴,周飾蝙蝠,象徵福壽雙全。戲台三面臨水,中隔天井,面對樓閣,拾音良好。戲台呈方形,面積30平方米。池旁石欄板,浮雕花卉;池東西兩側為假山、雪洞。戲台正對面建雙層樓閣,可供聚會、看戲或登高望遠。牆頭、檐下、屋脊灰塑花邊紋飾等皆精工細作,造型獨特,別具一格,如今保護完好。

主題展館

劉家大院,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光祿坊中段北側28、30、32、34號,現為社區博物館中心展館。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
社區博物館中心展館
2006年,二梅故居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作為福建省民俗博物館。展出福建民俗文物近千件,場景式陳列,還原明清時期閩都人生活場景,弘揚福建優秀傳統文化。
2009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將葉氏民居作為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常設展示中心,宣傳與弘揚我省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品千餘件。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林則徐
林則徐(1785—1850年),福州人,字少穆,是清朝後期重要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侮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鴉片戰爭時期他主張嚴禁鴉片,領導了虎門銷煙。官至一品,曾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等要職,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他決心為民族國家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的崇高思想精神寫照。
林則徐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是反抗外國侵略的民族英雄。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對西方文明成果採取積極的了解和吸收並為我所用的態度。作為維新思想的先驅者,他開啟了向西方學習的風氣,其精神深深影響馮桂芬、鄭觀應等人物。林則徐好友、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志》,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
林則徐
嚴復
嚴復(1854—1921年)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福建侯官人,晚年住郎官巷,是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清同治五年(1866年),嚴復考入了家鄉的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學知識,五年後以優等成績畢業。清光緒三年至五年(1877—1879年),嚴復等被公派到英國留學,先入普茨茅斯大學,後轉到格林威治海軍學院。留學期間,嚴復對英國的社會政治發生興趣,涉獵了大量資產階級政治學術理論,並且尤為讚賞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
回國後的嚴復從海軍界轉入思想界,積極倡導西學的啟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論》的翻譯工作。他的譯著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經濟學、政治學理論以及自然科學和哲學理論較為系統地引入中國,啟蒙與教育了一代國人。 
冰心
冰心(1900—1999年),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祖籍長樂縣,生於福州南后街盡頭過澳門路的隆普巷內。被稱為“世紀老人”。現代著名詩人、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家。她的《繁星》、《春水》、《寄小讀者》、《小桔燈》等作品,她的“有了愛便有了一切”的愛心精神,教育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千千萬萬的年輕人,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
冰心在福州只呆過兩個春節,居於祖父購置的南后街楊橋巷口萬興桶石店後的大房子裡,即現林覺民、冰心故居。祖父謝鑾恩學識淵博、思想開明,小冰心從祖父那裡閱讀到了《茶花女遺事》等“林譯小說”,開始走進西方文學的世界。民國元年(1912年)秋,冰心報考福州女子師範預科,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錄取。冰心在福州女師就讀三個學期,接受了國語、數學、生物、體育等全方面教育,開拓了視野。
林徽因
林徽因(1904—1955年),原名徽音,閩縣(今福州市區)人,生於杭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主要設計者、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創建者,與其夫梁思成並視為現代中國建築學的創始人。著名作家,與冰心、盧隱並稱“福州三傑”而享譽民國文壇,被胡適先生譽為“中國一代才女”。
林徽因家系福州望族,世居南后街,後遷衣錦坊、塔巷。黃花崗烈士、《與妻書》作者林覺民是她的堂叔。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徽因祖父林孝恂考中進士後,舉家遷出,林徽因此生於杭州。後遊學歐美,定居北京,避難西南,終其一生,只有一次真正回到她的故鄉——福州。在探親尋根之餘,身為建築大師的林徽因不忘教書育人,努力為家鄉人民傳授最先近的建築理念。她曾為烏石山第一中學演講《建築與文學》,為倉前山英華中學演講《園林建築藝術》,還為其叔林天民設計福州東街文藝劇場(今址為福州聚春園),成為當時福州較為著名的景點。
郁達夫
郁達夫(1896—1945年),原名郁文,乳名萌,浙江富陽人,曾寓居光祿坊劉家大院。民國二年(1913年)東渡日本留學。民國十一年(1922年)年回國,與郭沫若等主持“創造社”《創造季刊》。民國十九年(1930年)同魯迅等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九一八”事變後,參加上海人民抗日活動。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應陳儀之聘來福州,任福建省政府參議、謙福建省政府秘書處公報室主任,任“福州文化界救亡協會”理事長,撰寫大量政論和雜文。前後在福州三年,許多時日沉醉在南后街書肆中。
林覺民
林覺民(1887—1911年),字意洞,號抖飛。閩侯縣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1887年誕生於福州城內南后街一個書香門第,從小過繼給叔父林孝穎(可珊)。

文化活動

2019年,三坊七巷街區啟動智慧街區建設,依託5G、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科技手段,推出“雲遊坊巷”系列旅遊產品,為遊客帶來全新體驗。
2022年9月9日,福建民俗博物館“民俗中的非遺”系列活動在三坊七巷啟動。
2022年12月31號,“有福之州千燈祈福會”在福州三坊七巷天后宮舉行。
2023年8月10日,“同根同源中華情”海峽兩岸好文章青少年文學採風活動進行到第三天,兩岸青少年在三坊七巷遊覽古建築,觀賞非遺產品,參觀名人故居,點讚福州古建築保護和活化利用成果。

機構設定

2008年福州市成立了三坊七巷管理委員會,統籌開展三坊七巷保護管理,同時成立福州市三坊七巷保護開發有限公司開展實體運營,街區內的業態建設由該公司負責。

科研成果

2012年2月28日,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對外發布,經過3個多月的發掘與清理,已對三坊七巷文儒坊西段遺址考古發掘面積近1300平方米。據初步統計,考古隊已清理出唐五代夯土城牆74米、木質擋牆1處,宋代房基4處,台基1處,明清時期的水井44處。
此次考古挖掘還出土了大量古代遺物,主要有唐五代錢紋磚、瓦當、筒瓦、板瓦等建築構件,以及延續至宋代的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盤、碗、碟、瓶、豆、執壺、瓷枕、器蓋等生活用具和商品,生產玻璃器的遺蹟等。
記者在考古挖掘現場看到了四面分別印有陳、鄭、林等十幾個姓氏的錢紋城牆磚,以及鐫有“威武軍”“東山窯”等字樣的城牆磚,是當時福州官民共同建城及當時社會生活形態的寫照,既是對福建古代城市文明的直接注釋,也將成為福州歷代城市發展與文化遺存的充分展示。
這次考古發掘的目的,是為了找到證據,追溯三坊七巷的源頭。

文物價值

歷史價值

三坊七巷是中國古代城市中里坊制的典型代表之一,是福州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載體和具體表現,也是福州不斷發展的歷史見證和象徵。其保留的眾多獨具特色的明清時期建築所構成的整體環境和場所精神,反映了明清歷史時期的風貌特色,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

文化價值

自古以來,三坊七巷都是福州最富文化氣息的地方,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都是從這裡走出來的。如林則徐、嚴復、沈葆楨、林覺民、冰心等,正是這些名賢豪傑,集中代表了福州地區的特色文化——名賢文化。
其次,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也體現了福州別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如壽山石雕、綢傘、紙傘、脫胎漆器等傳統手工藝品;節日裡舞龍舞獅、展花燈、猜燈謎等傳統民俗節慶活動。

藝術價值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至今仍保留著唐末、五代以來古街區的魚骨狀坊巷空間格局。坊與坊之間又有巷弄相連,坊巷縱橫交錯,節點處有古樹、古井、過街亭,都極具福州地方特色。
街區內保存的建築,其結構與風格,牆體、門面、材質、色調等都具有福州地區獨具的建築語言,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即民居特色,極具藝術價值。

保護措施

20世紀80年代以後, 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 特別是“三坊七巷”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利用。“三坊七巷”經歷了以房地產開發為主要方式的破壞性改造和整體街巷建築文物修繕保護之後, 進入注重文化和文化生態保護階段。
1991年3月,時任福建省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林覺民故居召開文物工作現場辦公會,從“拆”到“修”,一字之變,改變了“三坊七巷”的命運,“三坊七巷”這一古街巷得以完整地保留下來。
1997年1月,福建省人大批准《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明文保護“三坊七巷”和朱紫坊的傳統坊巷格局和典型明清民居。
2006年5月25日,以“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群”的名義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當地政府啟動對三坊七巷的修繕和改造,致力於打造一個旅遊商業區,3400多戶原住居民遷離三坊七巷,後回遷500多戶。
2007年8月,國家文物局批覆《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遺產保護規劃》。
2008年10月16日,中共福州市委機構編制委員會批覆同意成立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員會。
2009年7月20日, 在福州舉辦的 “老城保護與整治—— ‘三坊七巷’ 國際學術研討會” 上通過的 《三坊七巷宣言》 倡議: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 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 它不僅屬於一個城市, 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每個城市都有責任和義務保護。”
2015年,三坊七巷獲評國家5A級旅遊景區,同時入選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的首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
2023年11月,入選第三批“全國示範步行街”名單。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三坊七巷” 座落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南后街。
三坊七巷

門票信息

嚴復故居、二梅書屋、水榭戲台、小黃樓、林聰彝故居、謝家祠、王麒故居、郭柏蔭故居、劉家大院、周哲文藝術館、鄢家花廳、劉齊銜故居(聯票價)90元/人次;
水榭戲台、小黃樓、林聰彝故居20元/人次;
嚴復故居、劉家大院15元/人次;
王麒故居、郭柏蔭故居、鄢家花廳、尤氏民居10元/人次;
免票對象:持有效證件的現役軍人(不含預備役)、離休幹部、殘疾人、70周歲(含)以上老年人;6周歲(含)以下或身高1.2米(含)以下兒童。

開放時間

公共街區全天開放,收費景點每天8:30—17:00開放。

交通信息

捷運
乘坐福州捷運1號線至東街口站下車即可到達三坊七巷景區。
公交
途經線路12條:5路、22路、27路、55路、61路、66路、75路、118路、128路、301路、317路、327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