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奧意三國同盟
- 外文名:Triple Alliance
- 簡稱:三國同盟、同盟國
- 組成國家: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
- 成立時間:1882年5月20日
三國同盟(1882)一般指本詞條
5月20日——德、奧、意3國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即《三國同盟條約》,它的簽訂標誌著三國同盟的形成 傳統紀年 年號:清德宗光緒八年;壬午年(馬年)大事記 清國在朝鮮取得治外法權 美國頒布1882年排華法案,在移民方面對中國勞工嚴加限制。上海玉佛寺建成。1月3日(清光緒七年1月14日)——張之洞任山西巡撫...
俄法同盟(France-RussianAlliance)是指俄國和法國為對抗德奧意三國同盟(1882)於1891~1893年間形成的秘密軍事同盟。俄法同盟,1891—1893年間俄、法兩國締結的秘密軍事、政治同盟。旨在對抗德、奧、意三國同盟。1891年8月,俄、法兩國秘密換文,雙方商定:如果遇到戰爭危險,雙方應共同協商對策。1892年,兩國總參...
三國同盟,又稱為又作“甲相駿三國同盟”,指的是日本戰國武田、今川、北條三國同盟。1536年,駿河的今川氏輝去世,其弟今川義元成為家督。1541年,甲斐的武田信虎被長子武田晴信放逐。同年,相模的北條氏綱去世,雄才大略的武田晴信和老謀深算的北條氏康,先後接替父親繼承了兩家家督之位。甲斐、駿河、相模三...
地中海協定(Mediterranean Agreements)1887年英國、義大利和奧匈帝國以互換照會的形式訂立的兩次旨在維持地中海現狀的協定。內容 義大利和法國爭奪北非,奧匈和沙俄爭奪巴爾幹,而法、俄都是英國在地中海的勁敵。德國宰相O.von俾斯麥竭力鼓勵英國和意、奧合作,力圖把它拉進德、奧、意三國同盟(1882)共同對付法、俄。1887...
後來德國企圖把瑞典拉入三國同盟(1882),便於其在戰時占領丹麥,以鞏固其在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地位。這一圖謀引起俄、英的關注和沿岸國的不安。1908年4月23日,由俄國、德國、丹麥、瑞典四國簽訂了《彼得堡宣言》,聲稱:簽字國確保本國在波羅的海區域的陸地和島嶼的領土主權不受侵犯,並同意如該區域現狀受到威脅時,...
三皇同盟破裂。1879年,德國進一步與奧匈接近,正式訂立軍事盟約。1882年法國與義大利在北非擴張中發生矛盾,德國趁機支持並拉攏義大利。同年5月20日,德、奧、意3國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三國同盟(1882)建立後,俄、德兩國在貿易上的競爭加劇,俄、奧兩國在巴爾幹的矛盾日益尖銳,促使俄、法兩國接近。1891~1894年...
奧匈帝國時期經濟、文化有發展,但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帝國內的斯拉夫人強烈要求政治和民族的平等,德、奧、俄“三皇同盟”(1873)和德、奧、意“三國同盟(1882)”(1882)簽訂後,1908年奧匈帝國宣布合併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引起塞爾維亞王國的強烈反感,奧塞矛盾尖銳化。1914年奧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遇刺,...
神聖同盟 四國同盟 亞琛會議 特羅保和萊巴赫會議 維羅納會議 門羅主義 亞得里亞堡條約 溫卡爾-伊斯凱萊西條約 赫拉特衝突 倫敦海峽公約 克里木戰爭 普法戰爭 三皇同盟 柏林備忘錄 聖斯特凡諾條約 柏林會議(1878) 德奧同盟 三國同盟(1882) 柏林會議(1884~1885) 保加利亞危機 地中海協定 巴格達鐵路 再保險條約 法俄同盟 ...
奧匈帝國時期經濟、文化有發展,但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帝國內的斯拉夫人強烈要求政治和民族的平等,德、奧、俄“三皇同盟”(1873)和德、奧、意“三國同盟(1882)”(1882)簽訂後,1908年奧匈帝國宣布合併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引起塞爾維亞王國的強烈反感,奧塞矛盾尖銳化。1914年奧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遇刺,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