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劇,戲曲劇種。俗稱金華戲。流行於浙江金華、麗水、台州地區和杭州地區建德、淳安等縣,以及江西東北部。明代末葉,這一帶就已盛行高腔和崑腔。清乾隆前後又相繼流入亂彈、徽戲以及灘簧、時調。這些劇種和聲腔長期在這一帶同班演出,相互影響,在表演藝術上漸趨接近,形成了統一的風格。因金華古稱婺州,1949年秋始改稱為婺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合班
- 性質:戲曲劇種
- 俗稱:金華戲
- 流行於:浙江金華、麗水
婺劇,戲曲劇種。俗稱金華戲。流行於浙江金華、麗水、台州地區和杭州地區建德、淳安等縣,以及江西東北部。明代末葉,這一帶就已盛行高腔和崑腔。清乾隆前後又相繼流入亂彈、徽戲以及灘簧、時調。這些劇種和聲腔長期在這一帶同班演出,相互影響,在表演藝術上漸趨接近,形成了統一的風格。因金華古稱婺州,1949年秋始改稱為婺劇。
婺劇,戲曲劇種。俗稱金華戲。流行於浙江金華、麗水、台州地區和杭州地區建德、淳安等縣,以及江西東北部。明代末葉,這一帶就已盛行高腔和崑腔。清乾隆前後又相繼流入亂彈、徽戲以及灘簧、時調。這些劇種和聲腔長期在這一帶同班演出,相...
婺劇班社因其兼唱的聲腔不同,分為三合班(兼唱高、昆、亂)、兩合半班(兼唱昆、亂、徽戲,而無高腔)、亂彈班(以亂彈為主,兼唱少數徽戲)、徽班(以徽戲為主,兼唱灘簧、時調等小戲)。劇目 婺劇的傳統劇目十分豐富,較有影響的劇目有:《黃金印》、《孫臏與龐涓》、《三請梨花》、《斷橋》、《...
以上六種聲腔,在婺劇中不是一戲混用,而是各個聲腔都有一批專長劇目。最初,高腔、崑腔、亂彈等獨立成班,後發展為合班,並有不同的組合。高、昆、亂兼唱的戲班,俗稱“三合班”。以後,徽戲傳入金華一帶,有的三合班棄高腔而兼唱徽戲,有的徽班卻兼唱亂彈。之後,又吸收了灘簧和時調。藝術特點 唱腔 婺劇...
五福班,漢調二簧班社。姚丙勝等在原“三合班”的基礎上重建於山陽。民國十四年(1925)三月“開羅”。鼓師鰲占奎(名文輝、藝名“麻子”)為領班長,主要演員有尹榮山(藝名“尹生兒”、淨)、董興平(旦)、金雙慶(生)、劉捷三(名茂福、藝名“結子”、生)、張鳴順(藝名“順安兒”、生)、李鳴鶴(藝名“佛兒”...
樂器分文場武場,二合班只有武場(即打擊樂器),三合班內為常用的民族樂器;道具原指道士用具(如雲帚),今指一切舞台用器,服飾原指道帽道袍,後因人物不同而變異。守舊(今布景),舊時的舞台美術。歷史溯源 “玉山班”演藝源於唐、宋宗教活動,宋代有以演藝為生的玉邑道士腔班社“過場”(流動)演出,元代...
不同聲腔合班演出的情況,乾隆末期已見端倪。如李綠因的小說《歧路燈》中曾寫到河南有一種“梆囉卷”,就是梆子、囉囉、卷戲都唱的三合班。又據《揚州畫舫錄》所記,在北京也先後出現了京腔與秦腔合班演出,安慶二簧與京腔、秦腔合班演出的情況。至於演員習唱多種聲腔的記載,如所謂“昆亂俱妙”、“昆亂...
明末以來,由於各種聲腔的長期流布、交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多聲腔戲曲品種的出現,如婺劇前身的“三合班”、“二合半”,遂使聲腔與劇種的概念發生了變化。聲腔,除指腔調及其演唱特點外,還包括由這一聲腔流布各地繁衍而成的聲腔系統,簡稱“腔系”。如崑山腔及地方化了的崑腔所構成的崑腔腔系。劇種指在不同地域...
清末民初,絲初不僅與老調同台演出,還曾與河北梆子組成過三合班,有的甚至還兼唱京劇、亂彈成為五腔班。絲弦的打擊樂器,此時也由南到北,一改原來使用的高腔鑼鼓(俗稱廣傢伙),而採用京、梆劇種所用的蘇傢伙。民初至七七事變 民初至1937年七七事變,絲弦有了較迅速的發展,湧出現許多班社和知名藝人,特別...
信河亂彈腔含多種聲腔,長期交流,互融互存,漸而組成高、昆、亂三合班,閩浙兩省稱它為江西大戲。信河亂彈腔主要曲調是秦腔、浙調。初以月琴伴奏,後改為胡琴,後又改為小嗩吶托腔,夾以竹梆擊節,高亢激越,淒楚悲憤。信河亂彈腔戲中有鑼鼓音樂與吹打音樂兩大類;戲樂隊有文場、武場,文場有上手、二手、三...
演出班社繼道光鹹豐年間(1821年—1861年)的四大班(潘漢龍斑、齊唐班等)八小班(八牛村班劉村班等)後,到光緒二十年,班社多達30多個,出名的有清泰班、三合班、德勝班等,著名角色有:生角鄆寶兒(藝名麻子紅)隨官兒、冬至兒等,旦角有興業兒、長命兒等,淨角有五五子、虎虎子等,丑角有皂皂子、蘭州兒...
涇陽安吳鎮巨紳吳老寡婦酷嗜二簧,見清平唱做俱佳,收作義子,長駐安吳,在吳家後院排練演出,人稱安吳新班。吳老寡婦不惜血本,廣招名角,每招一角,先行試演再議身份。西安、涇、原二簧名角,幾被攬盡。光緒三十二年,西安三合班解散,各行把式,多半投入。使三盛班在西安、涇陽、三原、鎮安、山陽、龍駒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