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班演藝是一種綜合詩、歌、舞來表現故事情節與人物性格的傳統戲劇,由“劇目語言”、“曲牌演技”、“樂器道具”、“服飾守舊”四大部分組成。玉山班演藝具有原生態古戲班濃厚的地方特色,有戲劇活化石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山班演藝
- 分類:曲藝
- 地區:江西省玉山縣
基本信息,所在地區,藝術特點,歷史溯源,傳承發展,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玉山班演藝
遺產編號:Ⅳ-3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上饒市玉山縣
遺產級別: 省
所在地區
玉山縣懷玉鄉位於道教聖地三清山下,懷玉山既是道、佛、儒教活動頻繁的名山,更是戲劇演藝活動的重要區域,“玉山班”演藝的誕生地,也是贛劇重要源頭之一。懷玉山鄉錦溪村村民愛好戲劇演藝活動,還保留玉山班演藝的活動模式。錦溪村素稱“贛劇之鄉”,因平日祭祀活動繁多,漸漸形成各種班社,統稱為“玉山班”,即玉山戲班。
藝術特點
劇目語言古時因“社戲、道戲、壽戲、年戲”的需求,又多在“春社、秋社、大年和壽誕”期間演出,其劇目均為特定環境而設;舞台語是青一色的懷玉山官話;曲牌與劇目多達300餘種(首)。樂器分文場武場,二合班只有武場(即打擊樂器),三合班內為常用的民族樂器;道具原指道士用具(如雲帚),今指一切舞台用器,服飾原指道帽道袍,後因人物不同而變異。守舊(今布景),舊時的舞台美術。
歷史溯源
“玉山班”演藝源於唐、宋宗教活動,宋代有以演藝為生的玉邑道士腔班社“過場”(流動)演出,元代“賽神”已發展到“兢台(唱對台戲)”,明代道士班演唱的神話戲劇,情節生動曲折,聲腔悅耳,使玉山班演藝開始走向興盛。清代最為鼎盛。全縣有四十多班,演藝活動遍布全國,開創了“無玉不成班,高腔布天下”之盛況。建國後,“玉山班”被組建成省贛劇團。潘鳳霞、祝月仙、陳尤紅、卓福生等玉山班要員成了省贛劇團的中堅力量。潘鳳霞還受到毛主席的接見。
傳承發展
2008年5月玉山班演藝項目被江西省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縣鄉黨政部門非常重視,把這一古老的地方傳統戲劇藝術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先後投入資金近3萬元,購置了服裝、道具、樂器等,整修了古戲台。老藝人陳主義、中青年藝人王民仙被確定為代表性傳承人,鼓勵他們收徒授藝,先後傳授中青年戲劇愛好者十多名,農閒及節慶期間到集鎮和周邊村莊演出,受到廣大村民的喜愛。既豐富了農村精神文化生活,又使這一古老的地方傳統戲劇藝術後繼有人,煥發生機。
傳承人
1、傳承人:陳主義,男,1926年5月出生,漢族,國小學歷,農民,懷玉鄉錦溪村人
傳承項目:玉山班演藝(傳統戲劇)
傳承項目保護單位:懷玉鄉人民政府
2、傳承人:王民仙,女,1958年10月出生,漢族,國小學歷,家務,懷玉鄉錦溪村人
傳承項目:玉山班演藝(傳統戲劇)
傳承項目保護單位:懷玉鄉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