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本種提示,
形態特徵
灌木,高達3米;多枝,樹皮灰白色;幼枝綠色,被稀疏的皮孔,直徑約5毫米;節間長1-5厘米。葉膜質,乾時淡綠色,3-4葉輪生,稀為對生,橢圓形,長圓形或稀披針形,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漸尖,長2.6-16厘米,寬0.3-3厘米;葉面中脈扁平或微凹,葉背則凸起,側脈弧曲上升,無皺紋;葉柄長0.5-1厘米。傘形式聚傘花序,生於上部的小枝的腋間;總花梗長2-6厘米;花小,白色;花萼5裂,裂片三角形;花冠高腳碟狀,花冠筒圓筒狀,中部膨大,長10-18毫米;雄蕊著生於冠筒內面的中部,花葯背部著生,花絲短而柔弱;花盤環狀,長約為子房之半;子房由2個離生心皮所組成,一半埋藏於花盤內,花柱圓柱狀,柱頭棒狀,基部有一環狀薄膜。核果卵圓形或橢圓形,長約1厘米,直徑0.5厘米,由綠色變暗紅色,然後變成紫黑色,種子具皺紋;胚小,子葉葉狀,胚根在上。花期2-10月,果期4月-翌春。
生長環境
一般生於林邊、丘陵地帶的林中或溪邊較潮濕的灌木叢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我國西南、華南及台灣等省區。越南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廣東西江。
主要價值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三叉苦的根、莖或葉。
【藥性】:味哭,性寒。
【工藝】:夏、秋季採收,洗淨,摘除葉片,根、莖分別切段或切片,鮮用或曬乾。葉可鮮用。
【主治(功效)】: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消腫止痛。主治感冒發熱,流腦,乙型腦炎,胃痛,咽喉腫痛,肺熱咳嗽,胃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濕疹,瘡癤腫毒。
【用法】:內服:煎湯,9-15g。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研末撒。
注意事項
虛寒者慎用。
本種提示
根、葉供藥用,民間有用來治高血壓、高熱症、膽囊炎、急性黃疸型肝炎、頭痛、失眠、玄暈、癲癎、瘧疾、蛇咬傷、跌打損傷等病症。植株含阿馬里新、利血平、蘿芙甲素及山馬蹄鹼等生物鹼,為“降壓靈”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