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誓師

三原誓師

三原誓師又稱雲陽大誓師。

1937年8月底,為東渡抗日,八路軍總部和115師一部在雲陽大操場舉行盛大誓師大會。誓師第二天,一個“種麥時節”的秋雨天,部隊從涇陽出發,踏上了抗日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原誓師
  • 外文名:無
  • 又稱雲陽大誓師
  • 時間:1937年8月
三原誓師,誓師地點,背景,進軍路線,

三原誓師

9月6日,129師在涇陽橋底鎮冒雨誓師,更換帽徽,9月16日,129師離開涇陽,出征河東。
9月2日,富平莊裡鎮永安村,120師抗日誓師,3日,120師開拔,趕赴抗日前線。

誓師地點

涇陽縣位於涇河北岸,距離西安約50公里,雲陽又在涇陽縣城東北約10公里處,北靠嵯峨山,東與三原接壤,西北則與淳化縣一山之隔,是通往陝北的交通要道。雲陽為涇陽縣北大鎮,歷來多商賈,富錢糧。

背景

1935年12月中旬至下旬,面對日益深重的國家民族危機和抗日民主運動的新高潮,剛剛勝利結束萬里長征的中共中央在陝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會議,25日通過了《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正式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和軍事戰略方針。
1936年10月,紅軍和第十七路軍、東北軍三方面,在抗日的基礎上,實現了聯合。蔣介石對此深感不安,不停穿梭在西安、洛陽之間,部署“剿共”軍事。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再次飛至西安,逼迫張、楊“圍剿”紅軍。張、楊不願對紅軍作戰,一再向蔣介石勸諫,希望蔣介石放棄“剿共”,共同抗日,但都無效。
在這種情況下,1936年12月12日,張、楊發動兵諫,逼蔣抗日。紅軍受張、楊邀請,於12月中旬開抵涇陽、三原、富平一線。與此同時,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也應邀抵達西安,在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的努力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成為中國時局轉換的樞紐,從此內戰基本結束,給國共兩黨重新合作建立了必要的前提。
“七七事變”爆發後,國家民族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中國共產黨積極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八一三事變”後,全國的抗日情緒更加高漲,國民黨當局這才同共產黨達成紅軍改編的協定,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公布了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
1937年9月23日,蔣介石發表《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實際上公開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至此,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全國出現了團結抗戰的新局面。
1937年7月,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工農紅軍在陝甘寧邊區的紅軍主力部隊在陝西涇陽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1937年8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在雲陽受命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為副參謀長,任弼時擔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為副主任。八路軍下轄三個師,115師,師長林彪;120師,師長賀龍;129師,師長劉伯承,全軍總編制為45000人。
脫下紅軍軍服、摘掉八角帽、取下紅五星,很多指戰員都想不通。改編的命令一下達,很多紅軍戰士都無法接受,朱德就召開團以上幹部,宣解我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並要求全軍幹部下到連隊,去給紅軍戰士做思想工作。而在此之前,總政治部還編印了《抗日緊急動員課本》《抗日軍人必讀》,東北、華北各省地圖和地理常識等,發給大家學習,經過這番教育,廣大紅軍明白了團結抗戰的重大意義所在,總政治部給全軍將士還都頒發了一枚“紅軍十年艱苦奮鬥”獎章。

進軍路線

從1937年8月下旬到9月底,陸續從涇陽、富平等地出發的八路軍將士過澄城縣、合陽等地,到達黃河東岸的韓城,從芝川古渡口渡過黃河,開赴抗日戰場,115師到晉東北,120師到榆次地區,129師到達晉北。八路軍甫一投入戰鬥,便打出了115師平型關大捷、129師陳錫聯團夜襲陽明堡機場及115師、129師娘子關重創日寇的輝煌戰績,極大地振奮了全國人民抵抗日寇的信心,成為抗戰當中的一道亮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