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不惑(詞語釋義)

三十不惑(詞語釋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十不惑,來源於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原出處的語句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其意就是三十歲進入了而立之年的意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十不惑
  • 又稱:而立之年
  • 出處:《禮記·曲禮》
  • 類型:成語
詞義,來源,

詞義

三十不惑,又稱而立之年。就是: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也就是說人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已經有了獨自的辨別能力和判斷能力,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積累,對一些事物都會有獨到的見解。

來源

三十不惑,是古詞新用。一般說法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原文選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孔子在《論語·泰伯》中說:“立於禮”,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因而可推知孔子的願意是,在三十歲時,他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了。用時下的話說,這個“立”指的是人心智的成熟程度,而不是形式上的成功程度。後人多從字面上片面地理解了孔子的意思,就是丈夫有棲身之所,並在事業上初步有所建樹。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歲,應該業有所成,不會因為人生際遇遭受挫折或其它一些問題而有所困惑,對人生或者事業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五十知天命:孔子認為,人到了五十,人生之中的機運已經了解清楚,知道了生命的真諦。
六十而耳順:人到了六十歲,在孔子看來,耳順之年應該是不遠遊,萬事由之的時候,因此,不會因為很多塵事紛擾不休而覺得心有所役。同時,學就知名 “ 所從知天命至耳順,學就知明,成聖之驗也。未五十、六十之時,未能知天命、至耳順也,則謂之“且”矣。”
七十隨心所欲:經歷知命。耳順後,學業和心性到了很高的境界,或者說到了成聖德地步,自然隨心所欲,對事物和人生各方面都參透。這是孔子一生的自我總結,也是現世國人自省自勉的標準。
八十、九十耄耋之年:《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百歲期頤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