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三十不惑四十而立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頁數:358頁
- 開本:20
- 定價:40.00
- 作者:徐南鐵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6066120
內容簡介
《三十不惑四十而立》(作者徐南鐵)收錄了《今天限行我步行》;《剛有書讀的那些日子》;《願酒杯常舉,塊壘不常有》;《土地:永恆的厚實與新的堆積層》;《未來在父親手中》;《傍晚,我是一個老人》等作品。
圖書目錄
春在何處
此花與心花同
我們能理解櫻花嗎?
秋天是一種文化
同是中秋餅不同
冬戀
想念61321
三十不惑四十而立
剛有書讀的那些日子
鑰匙之歌
相見
今天限行我步行
跨過生活的濁流
人生,不需要保險
跨過生活的濁流
告別自己
沒有難忘的歌
讓我保留心中的痛苦
等待
從熱烈走向成熟
尋找人生的壯美
我們走在大路上
“無聊才讀書”
願酒杯常舉,塊壘不常有
燈下漫“爬”
永恆的厚實與新的堆積層
土地:永恆的厚實與新的堆積層
教室的鑰匙
檢討的回憶
未來在父親手中
做父親太沉重
禁哭
我希望是個孩子
兩個童年
飢餓的記憶
難得黃昏
傍晚,我是一個老人
長夜與短夜
陰陽兩不棄
安詳安靜讀木瀆
鹿的悲歌
陰陽兩不棄
郁孤台之魂
慈姑嶺
回歸旅遊的初衷
香雪·香火
金陵小語
遺憾
石山命運曲
追求
面對大海
中國,太多寺廟了
在美國,還是在中國?
曼谷,慢谷
半個月的金毛夢
中國的南方情結
廣州人的水之緣
中國的南方情結
贛南閩西的記憶
尋找江西菜
把民俗還給百姓
負重的鞭炮
給人多一寸“空間”
“第三者”
歷史劇:時代的心情
民歌的時代已經遠去?
審美的擔憂
香芋扣肉:一種文化意蘊?
逃離文學
擋不住的誘惑
古來存老馬
狀元有墓
西出陽關有粵人
古來存老馬
同老將軍游揚州
美國孩子的心靈
野花之緣
南下的理想主義者
泰國華人的“中國情結”
落入池塘的雨水
因為那般執著
“雪琴時間”
附錄
點滴中的家事
白榆禮讚
海的深思
文摘
城市的街道四季如晦,尤其南國的城市。沒有積雪的厚重,也就沒有融雪的輕盈。大街兩旁是三百六十五日一貫制的景色。公園裡有花有草,本是大自然在都邑的一塊飛地。偏偏花工們多事,讓春蘭秋菊開在一起。春天似乎永遠在城裡。永遠是春天也就沒有了春天。
真正的春意是從高樓的罅隙里曲曲折折飄下來的些許春風。只是經過那么多視窗,人們聯袂成雲,呵氣成雲,春風變了味,變得萎萎縮縮、遲遲疑疑、似是而非。怎如在農村當知識青年時的體驗,早起打開房,一股溫柔一股酥軟立即闖進來將你緊緊抱住。那是正宗的春風,如假包換的春風。它給予的肌膚感受只有情人的小手才能比喻,也只有它才能比喻情人的小手。
我是城市的孩子。少年時候吟喔“紅杏枝頭春意鬧”、“江南三月,草長鶯飛”,總是隔著夢幻般煙雲的遙遠世界。後來把青春歲月撒播在田原野徑。如果說城市是春天的行宮,鄉村就是春天的廟堂。在那裡,濃濃的春風偷偷蠶食了我太多的紅顏和稚氣,胖得出不了我的心口,從此心裡永遠網住了春的嬌容。回到了城市,心裡的春天老與身外的春天融洽不起來,總有嫡出庶出的隔膜。
記憶的畫冊里,鄉村的春天老是晴空一片。早晨,春霜鋪滿大地,世界被調成柔和的淡妝。明怏艷麗的油菜花一夜之間泛成鵝黃。桃花綴滿晶亮的銀點。世界沐浴在慵懶的陽光里,靜靜的只聽見野草抖落寒霜的簌簌聲。淡藍的天幕孤懸著朵朵巨大白雲,太陽將它們的影子投在田野,如小鹿,如少女,嬉笑追逐,一眨眼越過阡陌,爬上了對面的山坡。
山坡上有朱自清分層敷色的綠,也有朱自清沒有看到的雜色的綠。楓樹沒有一片隔年腐葉,滿枝透明的新綠;茶樹新葉老葉相雜,淺綠與深綠交映;栗樹掛滿去歲的黃葉枯片,枝頭卻已萌出一團粉綠,宛如一個褪下過時黃袍的少年,正在套上新潮時裝。林里還有灑滿草叢的蕈子,無處不冒的春筍。有的筍悄悄頂裂一尺土地,有的偷偷冒出個腦袋,絆你倒地,也有的拱倒腐朽的竹子,高歌“病樹前頭萬木春”,取而代之。
也有春雨。鄉村四月閒人少,春深何處不耕犁?雨叩擊著蓑衣,激起陣陣白煙。年輕人多披塊塑膠布,透明,輕巧,卻怎比得堅挺厚實的蓑衣,幾千年歲月經緯交織的蓑衣!不是為了鱖魚,是為了糧食為了米飯為了工分為了好評,卻也“斜風細雨不須歸”,斜風細雨不能歸。
農村總與辛苦勞作相連。在歷史縱深處走來的漢語中,“革職”與“還鄉”已是固定搭配。二十年前的農村生活還很艱苦,我無法在自己的文章里跟著楊朔,讓山野之人采一朵花兒走進火紅的晚霞。但我望著秦時明月漢時關,可以細細咀嚼歷史,潛心求心中那道失落方程式的解。“清夜沉沉動春酌,燈前細雨檐花落。”雨夜獨對一盅土燒酒,一碟小菜,吟喔先賢不甘落魄的詩句。可惜那種直薄古人的感受,隨著有了電燈有了家人有了城市的繁瑣和豐富,重歸了歷史的寂寞。
後來在南昌讀書,有一個星期天思春心切,偕一同窗騎腳踏車去郊外桃花村尋春。一路上只見平崗細草鳴黃犢,春江水暖鴨先知,心想桃花村定有一番勝景。豈知村名源於昔日的繁榮,只有疏落的一些新栽桃樹如一夥不肖子孫在春風中蕭瑟。只好沿江堤漫騎,卻覓得一個好去處。江面廣闊,春水共長天一色,淼淼漫漫浩浩茫茫,兩人坐在江堤上誰也不說一句話,在這靜謐和深遠之中,要說也說不出一句話。身下是柔柔的春草,孤帆一片日邊來,一直駛進你的心窩。P3-5
序言
幸好我沒有在那“廣闊天地”里頹唐。有一陣子,男知青們都陶醉於學木匠手藝。大家跟著幾個“貧下中農”,背著斧子、鋸子到深山裡去,把一棵棵粗大的楠木砍倒,鋸成一截截弄回來,再通過一道又一道工序做成箱子。我也跟著上過一次山,但是始終對這種事情提不起興趣。有空的時候我情願躲在屋子裡,反覆看自己僅有的幾本書。面對箱子的誘惑,我竟然自嘲地想:不如以後我賺了錢去買。這是逃避的現實的藉口?還是超越內心的期盼?記得有一次月夜散步,大家議論起一個話題:我們這一輩子什麼地方去不了。有人說美國,有人說日本。確實,當時去縣城於我們都是奢望,何談那些似乎比天還遠的地方?但是我堅持說:不一定。我戲錐地認為,我們肯定去不7的地方只有女廁所。我也不知道處於生活最底層的自已怎么會有那樣的遙望,或許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不甘?大學畢業後我在城裡工作,去過20幾個國家,其中就包括美國和日本。生活是那樣的弔詭,甚至連女廁所我也去過了。那比去美國和日本更早,是我還沒有離開農村的時候。我在鄉村國小當民辦老師,學校建在半山坡上,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每逢假日,學校里就剩我一個人。冬天的朝陽可以照進女廁所,比男廁那邊暖多了。於是每天早晨我就去女廁所方便。往往還要帶一本書,蹲在陽光里讀。
四十歲的時候,我已經離開擔任過幾年教職的大學,在南下的大潮中移居廣州。廣州以特有的機遇和活力吸引著我,給我展示了一片真正的廣闊天地。那時候,我不停地寫,準備在所有的報刊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隨著文章的發表目益增多,約稿也日益增多,我因而愈加地勤奮。於是我就在這種循環中得到一種歸宿感。這個集子裡的文章,就有很多是那個時期發表的,是我輕快而匆忙的趕路腳印。曾經有個小圈子把我劃入“羊城八支筆”,讓我生出一種今天看來堪稱廉價的滿足。我的所謂“四十而立”,也就是這種情形下的井底自信。不過,且不論是否真的有大作為,自己總算對得起社會,對得起人生,因為我沒有放棄,因為我曾經奮鬥。
歲月伴隨著歷史,不斷漸漸遠去,如今回望或昂首或蹣珊走過的路,我明白,所謂的“不惑”和“而立”都只是一種相對而言,自己走過的道路之所以與千百年來習用的人生設計和人生判斷錯位,是因為歷史的跌宕。同時我也知道。自己的三十其實離真正的“不惑”甚遠,自己的四十去社會公認的“而立”更有相當的距離。淺者酌於江,深者酌于海。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人生內涵,不同的人也各自有各自的造化和命運,有不同的人生軌跡和階段劃分。我們在人生路上遭遇的一_韌雖然歸結於時代,但是最終的承擔畢竟屬於個人。當個人陷於歷史的泥淖之中,那就是宿命。
為了紀念宿命,我從三十歲以來發表過的泛濫文字里,選編了一些今日看來似乎仍存留些意思的篇章。作為顛沛人生的記錄,我的寫作體現出一種顛沛武的龐雜,在報告文學、詩歌、散文、評論以及電視領域都留下了一些浮淺的劃痕。這裡選的只是所謂散文,簡單分為幾輯。各輯的劃分其實很隨意,並沒有什麼嚴格的分類依據。這些文字或感嘆歲月和生命,或臧否社會、狀寫人生,或描摹腳印所及與心路歷程。由於時間跨度大,各篇章的思想和文采顯然參差不齊,有些不免留有上個世紀的種種印記,但是文章流露的所有情感卻是真實的,今日重新讀來,也算是一次滿目蒼翠的回望,是一次清風入懷的小結,是一次感傷起伏的告別。附錄中的三篇沒有在紙質媒體上發表過,只因為它們勾勒了我的靈魂的當下,所以讓它們匆匆擠了進來。
生命在不斷前進並且衰老,“而立”和“不惑”都只是一種相對。但是藍天湛藍,白雲潔白,心在其中翱翔。那是人生永遠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