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刺草是屬禾本科的格拉,分布於中國的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省;多生於乾燥草原、山坡草地及灌叢林下,海拔2400-470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三刺草
- 拉丁學名:Aristida triseta Keng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亞科:畫眉草亞科
- 族:三芒草族
- 屬:三芒草屬
- 分布區域:西藏、四川、青海、甘肅。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鬚根較粗而堅韌。稈直立,叢生,基部宿存枯萎的葉鞘,高10—40厘米,平滑無毛,具1至2節。葉鞘短於節間,光滑,鬆弛;葉舌短小,具長約0.2毫米的纖毛;葉片常卷折而彎曲,長3.5—15厘米,寬1—2毫米。圓錐花序狹窄,線形,長3.5—9厘米,分枝短而硬,貼向主軸;小穗柄長1—5毫米,頂生者長可達1厘米,小穗長7—10毫米,紫色或古銅色;穎片窄披針形,頂端漸尖或有時延伸成短尖頭,具1脈,脈上粗糙,而穎近等長或第二穎較長;外稃長6.5—8毫米,具3脈,背部具紫褐色斑點,上部微粗糙,基盤短小而鈍,長0.5—0.8毫米,具短毛,芒粗糙,主芒長4—8毫米,側芒長1.5—3毫米;內稃長約2.5毫米,薄膜質;鱗被2,長約2毫米;花葯黃色或為紫色,長3—4毫米。穎果長約5毫米。花果期7—9月。
三刺草在其分布區可成為建群種,由於植株矮小、草地層次變化不朋顯,群落蓋度可達25%一30%,草叢是斑塊狀分布,直徑最大可達40-60m。伴生種有草地早熟禾(Poa Pratehsis)、固沙草(Orinus thorbldii)、擬蒺黎黃芪(Astragalus trbulifolius)、西藏黃芪(A.tibetanus)、點地梅(Androsace Sp.)、鳳毛菊 (Saussurea sp.)、龍膽(Gentiana sp.)等,在群落中還有時出現耐旱的小灌木和小半灌木,如薄皮本(Leptodermis micr-ohyna)、西藏醉魚草(Budlleja sP.)和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等。在群落中還間有耐旱的蕨類植物、苔蘚類等。三刺草做為主要伴生種,也出現在以西藏狼牙刺(SoPhoramoorcvoftia)葉為建群種的溫暖乾旱山地灌叢中。由於西藏狼牙刺牲畜很少採食,草本的三刺草且成了牲畜採食的對象,特別是山羊、綿羊在冬季多採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我國的西藏、四川、青海、甘肅。採收和儲藏:秋季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三刺草分布在西藏海拔3600(3200)--4000m的乾暖河谷,是具刺灌木叢遭受破壞後的次生類型。分布區內溫暖乾燥,日照強度大,年平均氣溫6一8.5℃,年降水量約300一450mm,土壤為山地草原土或亞高山灌叢草原土。
主要價值
三刺草為早生,多年生密叢型草本,莖纖細,葉量少,租纖維含量低(27.51%) 粗蛋白質含量高(14.37). 在高寒的灌叢中,牲畜對其採食率高於灌木類,特別是在其為建群種,主要伴生種的草地上,提高了草地的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