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列槳座戰船

三列槳座戰船(希臘語:τριήρης),古代地中海文明,尤其是腓尼基人、古希臘人和羅馬人所用的戰船。戰船每邊有三排槳,一個人控制一枝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列槳座戰船
  • 外文名:τριήρης
簡介,雙層槳座戰船,波希戰爭,

簡介

三列槳座戰船(希臘語:τριήρης),古代地中海文明,尤其是腓尼基人、古希臘人和羅馬人所用的戰船。戰船每邊有三排槳,一個人控制一枝槳。早期的三列槳座戰船源自:penteconter──一種古老的戰艦,每邊有一排槳,每排有25枝槳;和雙層槳座戰船──有二排槳的戰艦.雙層槳座戰船的原產地可能是腓尼基。在公元前七至四世紀,快速和敏捷的三列槳座戰船,占地中海的軍艦的主導地位,直至被較龐大的quadriremes和quinquiremes取代為止。在波斯戰爭中,三列槳座戰船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建立了雅典的海上帝國;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導致她的衰敗。之後羅馬共和國決定打造海軍也以這種船為主。

雙層槳座戰船

雙層槳座戰船(Bireme),改良自單層槳座戰船而來,可能由腓尼基人所發明,最早的記錄是前八世紀的亞述浮雕。
古希臘海軍中,雙層槳座戰船長約24米,寬約3米。在雙層槳座戰船中,原本每側24個槳手被有層次地分成兩部分,其中12名槳手在船舷上緣船體的頂部,另外12名則在底部,並把槳通過船體上的舷口向海伸出。這樣的改良讓船體更加堅固,而且更具運航性,加上體積減小讓船體更加輕靈且易於控制。之後,雙層槳座戰船改良成三層槳座戰船,並成為地中海的標準海軍配備。
羅馬人也經常使用雙層槳座戰船,如第二次凱薩入侵不列顛時。

波希戰爭

波希戰爭是在公元前499年至前449年之間,波斯古希臘城邦之間的一系列衝突。
公元前547年,波斯的居魯士大帝征服了愛奧尼亞,但此後愛奧尼亞的希臘語城邦一直在尋求獨立。波斯人為了便於統治,遂給這些城邦委任了僭主。到了前499年,米利都的僭主阿里斯塔格拉斯在波斯的支持下出海遠征納克索斯島失敗而被解任。阿斯司塔格拉斯人趁機鼓動整個小亞細亞的希臘語地區起來反抗波斯的統治,由此拉開了伊奧尼亞起義的序幕。隨著叛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小亞細亞小國被捲入到這場紛爭中。雅典埃雷特里亞則為阿里司塔哥拉斯人提供軍事援助,於前498年協助後者占領並焚毀了波斯的地方首府薩第斯。前497年至前495年之間戰況一時陷於膠著,但波斯人隨後重組軍隊進擊叛亂的震中米利都,在拉德海戰中徹底擊潰了叛軍,於前493年將叛亂鎮壓了下去。
為了確保波斯帝國日後不受叛亂的威脅,同時加大對內陸希臘人的影響,大流士一世決定先發制人征服希臘。他誓言要向雅典埃雷特里亞薩第斯被焚的一箭之仇。第一次入侵始於前492年,波斯將軍馬鐸尼斯指揮下軍隊攻下了色雷斯馬其頓,卻因征途中的小差錯而功敗垂成。波斯人又於前490年派去了第二支軍隊,在達提斯和阿塔佛涅斯的指揮下橫渡愛琴海,占領了基克拉澤斯,圍困了埃雷特里亞並最終將其毀掉。他們隨後揮師雅典,卻在馬拉松戰役被雅典軍隊打敗。波斯人的第一次入侵就此止步,大流士也在前486年死去。
前480年,大流士之子薛西斯一世親率一支古代歷史上首屈一指的大軍開始了對希臘的第二次入侵。波斯軍隊在溫泉關戰役擊敗由斯巴達雅典領導的希臘聯軍後,曾一度占領了希臘的大部分土地,然而他們的海軍卻在接下來的薩拉米斯海戰中被希臘聯合海軍擊潰。隨後希臘人轉守為攻,在普拉提亞戰役中再次得勝,從而結束了波斯的侵略。
希臘聯軍乘勝追擊,在米卡勒戰役中掃除波斯海軍殘部,並在前479年和前478年分別擊潰屯於塞斯托斯拜占庭的波斯守軍。在圍困拜占庭期間希臘聯軍的帕薩尼阿斯將軍的所作所為讓許多希臘城邦疏遠了斯巴達,他們轉而接受雅典的領導,形成了提洛同盟並在隨後的戰鬥里將波斯軍隊徹底驅逐出歐洲。在前466年的歐里梅敦戰役中同盟軍終於解放了愛奧尼亞全境。提洛同盟在前460年至454年間插手埃及叛亂時遭受滅頂之災,被迫停止進軍。在前451年他們還派出過一支海軍到賽普勒斯卻無功而返。此後希波戰爭的戰火逐漸冷卻。一些史料表明雙方的敵對狀態最終在雅典和波斯簽署卡里阿斯和約後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