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觀簡介
三元宮坤道院,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花木鎮高科西路2119號,原坐落在上海市川沙縣嚴橋鄉境內,北靠吳淞江,西臨黃浦江岸。該觀始建於清雍正六年(1728年),時名“周太僕祠”,亦名周郡侯祠,俗稱周太爺廟。廟內主供松江府知府兼太倉州知州、太僕寺卿周中鋐。雍正皇帝賜祭,乾隆皇帝下旨入祀各該地方名宦祠,道光皇帝言捍潮效靈,命於吳淞江岸建立專祠,列入春秋祀典。
三元宮是目前上海地區唯一的一座道教坤道院。三元宮現主供神為三官大帝與周太爺,還供奉有文昌帝君、關聖帝君、斗姆元君、慈航道人、東海龍王、財神以及王靈官、劉猛將、城隍、土地等18尊神像。三官大帝,乃主宰人間禍福之大神。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萬物;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顯赫,靈福無量。
建設沿革
清雍正六年(1728年),始建三元宮坤道院,時名“周太僕祠”。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宮觀並擴建。
清道光元年(1821年),爰新祠三椽,復增旁屋三楹。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宮觀,祠屋有兩大進,正殿高大宏偉。
1949年大殿改作他用
1958年至1978年,停止開放。
1989年由上海市道教協會主持整修,添置生活用房一座,列為全真派坤道院,主供三官大帝,更名三元宮。
1990年4月,舉行神像開光,並正式對外開放。
2004年,為配合浦東新區開發,經政府批准,易地重建。同年7月,舉行奠基儀式,9月正式動工。
2006年1月8日修建竣工。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三元宮坤道院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花木鎮高科西路2119號。
氣候類型
三元宮坤道院處上海浦東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冬季不冷,1月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上,夏季較熱,7、8月份平均氣溫一般為25℃-35℃左右,由於受海洋氣流影響,
年降水量一般在800至1000毫米以上,約占全年的10%;夏季隨著海洋季風北進和極鋒的北退,梅雨區也從南向北推進,
梅雨期一般延續20—30天。
這裡冬季溫暖,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炎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大於22℃,氣溫的季節變化顯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500毫米,夏季較多,但無明顯乾季。同溫帶季風氣候相比,季節變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溫較高,年降水量增多。
建築格局
三元宮坤道院占地面積為2畝,建築面積在1440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東西對稱布局,前為山門鐘鼓樓,中為大殿,兩廂二層偏殿,後為生活用房。系統為土木結構,紫檀拱門,立體磚雕,祥雲蝙蝠花簾,滿天星鏤空古式門窗,斗拱福祿壽禧花板,飛檐小青瓦屋面,紅牆黛瓦,四角風鈴,古色古香,莊重輝煌,充分體現了江南道觀風貌。
三元宮的第一道門就是按照周易的提示,開在巽方,即東南方,象徵著生命之風、生長之風由東南而起。門柱上刻有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黃信陽書寫的對聯“髮簪一根拿得起才放得下,道關兩扇看不破便打不開”,將道院的性質告訴給一切有緣人。步至山門,在正門上面顯眼的地方有塊不被遊客注意的磚雕,述說
黃帝問道的故事。山門是南非紫檀木的,重兩噸,建築商說,這扇門的價值不僅僅在材料,更主要是通過名貴材料的選擇,突出道教的神聖意義。
進得山門,是一條寬敞的“人”字道直通三官大殿,意寓“欲求仙道先走好人道”。走在“人”字道上只能想自己是個普通人,一步一個腳印踐行人道才能有助於修成仙道。三官大殿的門檻是南非紫檀木的,不用包銅,高33公分,象徵著道教的三十三天仙境,跨過門檻就是由方內進入方外,是仙境了。在大殿里一睹三官大帝容顏,敬神禮神,各各隨緣。
三官大帝又稱三元大帝,為天官、地官、水官的合稱,是道教最早奉祀的神靈。《歷代神仙通鑑》上說三官是元始天尊從口裡吐出來的3個兒子,本來是三元真氣,敕封為三官大帝。元始天尊讓他們降於人間,官天下而無私,這就是堯、舜、禹3位傳說人物。南北朝時又將三官與三元結合,說正月十五這一天上元宮一品九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要到人間來視察,校定罪福;七月十五中元宮主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要到人間校戒罪福;十月十五下元宮主三品五炁解厄水官扶桑大帝在這一天要到人間校戒罪福。南朝齊梁時期的陶宏景《真靈偉業圖》記載:“有玉清三元宮,元始天尊為主。”於是三元宮成了道教最高神的居住處。周太爺供奉在三官大帝一側。
在三官大帝坐檯的下方沿口上繪有《長春真人西遊記圖》。作品簡潔明快,展示了公元1220年正月至1222年三月,全真道士
邱處機應成吉思汗之邀請,克服交通之難、處境之險、氣候之劣,肩負重任前往西域雪山,向成吉思汗傳播治國治身之道的大致經過,表現出邱處機“我之帝所臨河上,欲罷干戈致太平”的偉大抱負和全真道的歷史風采。
三元宮的景中之景在大殿的東側,是仿照相關照片,用石頭堆砌而成的。生命石上綠色的青苔象徵著道教生生不息。從近到遠,首先看到的是全真道發祥地山東崑嵛山,相傳
麻姑在此修煉成仙。金大定七年(1167年)
王重陽東遊至此,鑿洞而居,以煙霞洞為中心開展傳道活動,創建全真道。他在煙霞洞教誨全真七子,商討教理,為社會安定獻計獻策。接下來是陝西周至樓觀台授經台,老子目睹周王室衰敗,決定去周歸隱,前往流沙。他騎青牛過函谷關時,被結草為樓、擅長觀星望氣的關令尹喜熱情挽留。老子為他留下了傳頌至今的《
道德經》。最後的景點取材於甘肅崆峒山黃帝問道廣成子。
仙真傳說
周中鋐(?~1728年) ,漢族,字子振,一字念吾。浙江
山陰人(今浙江紹興),人稱周念吾,清代政治家。康熙年間入國子監,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下詔所部選擇賢才,能勝任
重要縣份官吏,被選中,授正六品松江府華亭縣知縣,兼
上海知縣。政簡而不弛,刑協而不煩。相傳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海水秋溢,漂溺無數,10餘萬百姓需要賑濟。為避災害,時任松江知府周中鋐請築海堤。雍正五年,疏浚吳凇江,十一月動工,至雍正六年四月,梅雨衝決堤壩,周中鋐再次募捐築堤,又被衝決。他親自乘船視察水情,風急水淄,翻船身亡。此時堤壩卻合攏了。
清雍正六年追封顯佑伯,後又追贈護海侯,後人稱他周百靈、百靈公。雍正賜祭,乾隆下旨入祀各該地方名宦祠,道光言捍潮效靈,命於吳淞江岸建立專祠,列入春秋祀典。曾任江南滬海道崇明縣縣丞、應天府六合縣縣丞、常州府宜興縣縣丞、松江府上海縣縣丞、松江府華亭縣知縣、正四品江蘇松江府知府兼太倉知州、太僕寺卿。
刁民殺其伯父卻又誣告他人,周審訊實情,嚴懲誣告,冤獄得平。
雍正二年(1724年)秋,淫雨為災,海浪衝激,丈堤潰溢,盪淹數百里,民被飄溺不計其數,稻穀顆粒無收,縣庫匱乏。周約束官員不得追征賦稅,且力奏撫恤死亡,賑濟病苦,百姓得以保全。不久,因縣歲賦不能按律上繳,法當罷官,百姓為之奔走挽留,
巡撫上奏其事,準許復留。雍正四年(1726年)升
松江知府,以
吳淞江久經湮塞,損田十之八九。上命總督范時繹、巡撫陳時夏開浚吳淞江,將劉家河工程交周中鋐督理疏浚,因陳家渡地近海,洪流雄悍,竹木難施。周決定築堰防洪,親自與千總陸章乘船擋險,以水流湍急,般被打翻,周、陸都被溺歿。歿後,贈太僕卿,並予祭葬。
《清史稿》中記載:
周中鋐,字子振,浙江山陰人。康熙中為江南崇明縣丞。崇明故重鎮,兵籍千人,欲預取軍食於官,不獲,彀刃譁噪。官吏鹹避匿,中鋐獨挺身前,宣布順逆利害,感切聳動,眾皆投械散。擢華亭知縣,民有被誣殺人久系獄,中鋐立出之,而坐其實殺人者。提標兵庇盜,前令莫敢問,中鋐捕治置諸法,境內乂安。四十三年秋,大霪雨以風,海水驟溢,漂數縣。乃具衣糗棺槥救恤之,又為請賑蠲租,活民甚眾。雍正四年,以催科不及格罷,縣民萬數遮言,上官聞於朝,得復職。
時左都御史
朱軾被命修海塘,知中鋐賢,悉以事付之。塘成,丁母憂,民復吁留,中鋐先已擢松江知府,至是予假治喪,還視府事。五年,議濬淞、婁諸水,以中鋐署太倉知州,董其役。六年二月,築壩於陳家渡,一再潰,與千總陸某晝夜冒險指揮,倉卒覆其舟,既歿而築合。事聞,贈太僕寺少卿。雍正賜祭,攝奉賢縣城隍事。
廟宇信息
三元宮坤道院主祀奉天官、地官、水官,還有周中鋐。主要宗教節日有
上元節(農曆正月十五日),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日),以及周中鋐誕辰(農曆八月初二),殉職紀念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今逢盛世,物阜民康,觀宇新成,繼往開來。道觀隆重舉行遷建竣工、神像開光暨監院陞座慶典,盛況空前,影響深遠。三元新宮,承載歷史,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