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頃村(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下轄村)

七頃村(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七頃村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位於義和鎮政府駐地南6公里處,東距草場村3公里,西距德民村1公里,南鄰薄家村1公里,北距大山村1公里。全村區域面積382.13公頃,耕地面積2000畝。,2006年全村總戶數232戶,總人口880人,其中男性438人,女性442人。黨員27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七頃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
  • 人口:880人(2006年)
村名由來,歷史沿革,生活變化,獲得榮譽,經濟建設,經濟概況,村莊建設,文明建設,村組織,婦女組織,農民組織,地圖信息,

村名由來

1935年以前,該村叫壽光圍子。1935年以後,山東省主席韓復榘功勞兵來此占地劃界,因該村坐落在南七頃地段上,故改名七頃村,又名南七頃村。
七頃村地理位置七頃村地理位置

歷史沿革

該村沿沾利河以西1公里處。原名叫壽光圍子,因坐落在南七頃地,因此得名南七頃村。
七頃村第一名黨員魏建芝,於1941年入黨;第一個黨小組於1942年建立,黨員3人,組長魏建芝,隸屬於義和八區區委;第一個黨支部於1955年建立,黨員12人,支部書記李功臣,隸屬於大山鄉總支。
1941年1月成立了農救會魏建芝擔任會長。
1941年10月,七頃村以進步知識青年郭學華等自發組成民兵自衛隊。
1943年2月成立七頃村公所,郭學華為第一任村長。
1944年1月, 七頃村成立張王氏為會長的婦救會。
1950年1月, 1944年1月, 七頃村成立團支部,崔希明任團支書。
1958年6月改稱婦女大隊,魏秀英任婦女大隊長。
1955年12月成立七頃村分社,第一任社長為王金秀。
1959年12月成立七頃村生產大隊,大隊長為李功臣。
1964年6月成立七頃村成立貧下中農協會,郭學華、孫宗文先後擔任貧協主任。
1974年12月改稱婦代會,丁德蘭任婦代會主任。
1968年1月成立七頃村革委會,主任為王玉生。
1974年12月成立七頃村管委會,主任為丁學芝。
1984年1月,恢復鄉村建制,撤銷原生產大隊管委會,建立村民委員會。第一任村委會主任齊龍潭。

生活變化

解放後,該村村民生活有很大改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1985年8月,全村實現電燈照明。1993 年村里開始安裝固定電話,到2006年,該村95%以上的農戶安裝了固定電話。2000 年有線電視光纜入村,戶戶看上了閉路電視。2000年實施了小康型自來水工程。2006年實施了城鄉集中供水工程,民眾吃上了潔淨的自來水,實現了戶戶通自來水。2004年安裝了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設備。1991-2006年先後投入資金120萬元修6公里柏油公路,實現了戶戶通公路。全村有90%約209戶住上了磚瓦房,100%的農戶都有了電視機,60%的農戶購置了電冰櫃,40%的農戶用上了洗衣機,70%的村民用上了手機,70%的家庭購買了機車, 60%的家庭有三輪車,全村有轎車4輛,客貨車30輛,20戶家庭購入了電腦。

獲得榮譽

1998年10月,該村被山東省建設廳授予“山東省村鎮建設明星村”;1999年12月,被東營市政府授予“安全文明村”;2000年12月,被東營市綜治委授予“1996-2000年普法依法治理先進單位”;2003年至2005年連續三年被河口區委授予“五好村黨支部”;2005年3月,被河口區文明委授予“區級小康文明村”;2006年6月,被河口區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2007年3月,被東營市文明委授予“市級小康文明村”。

經濟建設

經濟概況

七頃村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有發展商貿流通的良好條件。據有關資料顯示,七頃村就有發展大田菜的傳統,蔬菜品種涉及黃瓜、茄子、辣椒、西紅柿、油菜、香菜等二十多個,民眾將收穫的蔬菜就近批發或零賣,收入相當不錯,大田菜曾一度成為民眾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該村兩委充分利用本村良好的土地資源和區位優勢,及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逐步發展了市場前景較好的冬棗、棉花等農業主導產業,並積極發展大棚養豬、養雞等庭院養殖項目,確保了全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截至2006年,全村已發展冬棗園100畝、棉花1100畝、大田菜400畝,發展養豬專業戶30多戶。同時,七頃村還建立了塑膠廠等民營企業,積極採取有效措施轉移富餘勞動力,不斷增加民眾非農收入。2006年,人均收入5000元。
該村“文明路”該村“文明路”

村莊建設

2006年,七頃村在聯繫村領導和區農業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投資49萬元新修公路2.15公里,實現了全村戶戶通公路;投資17.5萬元,擴建了村東水庫,加快了戶戶通自來水步伐,徹底解決了民眾的吃水和灌溉用水問題;投資5.4萬元對村文化大院進行了整修、粉刷,建立了小康書屋,購置了辦公桌椅和閱覽桌等辦公設施,添置了農業科技、文學藝術等各類書籍2800餘冊;安裝了10件套室外健身器材;投資4.3萬元把村東西、南北中心街和村北主街道三條街建成了文明誠信街,在兩側牆壁上懸掛了90多塊文明誠信宣傳牌,栽植了綠化樹木,達到了硬化、淨化、綠化、美化、亮化、文化的“六化”標準。

文明建設

富裕起來的七頃人同時不忘本村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深入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自2006年以來持續開展了道德實踐活動:通過廣播、張貼標語、舉辦文藝活動等形式,深入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在全村廣大幹部民眾中持續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實踐活動,大力倡樹“和諧、誠信、創新、卓越”的東營精神,不斷提高民眾文明素質;深入開展各種文明創建活動,倡樹良好村風、民風。該村持續開展文明進農家、十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婆婆等精神文明文明創評活動,設立了“文明信用戶”和“十星級文明戶”光榮榜,完善了村民檔案。截至2006年,該村共評選出“十星級文明戶”158戶,評選出“美化庭院,淨化居室”典型戶130戶,評選出“文明信用戶”125戶,該村也於2005年被評為“文明信用村”。
該村建立健全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民眾自治組織,移風易俗,樹立了良好村風。切實加強形勢政策教育,促進民眾觀念更新和思想解放。該村成立了文藝宣傳隊,在公開欄中設立了政策教育陣地,及時宣傳國家改革發展的形勢和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定期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使民眾觀念不斷更新、思想不斷解放。該村文藝宣傳隊部分骨幹還認真總結了該村在小康文明村創建活動中的成功做法,編成了琅琅上口的新農村建設“三字歌”,製作了宣傳展板和宣傳牌,在民眾中廣為傳唱,對全村各項工作的開展起了良好的促進作用。紮實做好科教文衛體工作,各項社會事業健康協調發展。結合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活動的開展,積極開展科普宣傳教育,大力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傳播科學方法,教育和引導農民學科學、用科學,逐步養成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習慣,不斷增強科技素質。
該村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加強醫療服務站建設,提高村級醫療水平,民眾就醫方便,小病不出村,保健、就醫、防疫、滅病方便及時。實施有線電視戶戶通、健康關愛和科技文明入農戶等工程,全面推進各項事業健康發展。到2006年,七頃村適齡兒童入園率和九年制義務教育入學率達100%,計畫生育率達100%,農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100%,五保老人供養率達10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95%。

村組織

婦女組織

1944年1月, 七頃村成立張王氏為會長的婦救會(婦女抗日救國聯合會)。1958年6月改稱婦女大隊,魏秀英任婦女大隊長,1974年12月改稱婦代會,崔秀美任婦代會主任。1984年起,婦代會主任由村民委員會委員兼任,主要負責婦女、衛生、計畫生育等工作。婦代會在黨支部領導下,帶領婦女民眾在維護婦女兒童權益、推進計畫生育、振興農村經濟方面發揮了半邊天作用。

農民組織

農救會是“農民抗日救國聯合會”的簡稱,是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農村中民眾性組織。七頃村農救會成立於1941年,魏建芝擔任會長。農救會在黨的領導下,組織農民進行抗日,進行減租減息,反霸鬥爭和生產運動。建國後,農救會改稱農協,又稱農會或農民協會。農會組織作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機關”,1950—1951年在土地改革運動中,負責發動民眾,評定劃分階級成分,分配土地,恢復發展生產。1952年末,隨著土地改革地完成,農民協會解體,活動中止。 1963年,中共中央發布《關於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後,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亦稱“小四清”(清賬目、清物資、清工分、清現金)。1964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貧下中農協會組織條例(草案)》印發全國。全國各地紛紛成立貧下中農協會。同年6月七頃村成立貧下中農協會組織,簡稱貧協。職責是配合社教工作隊開展“四清”運動,揭露幹部中的“四不清”問題。郭學華、孫宗文先後擔任貧協主任。1980年前後,貧協機構解體。

地圖信息

地址:東營市河口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