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嶼燈塔

七里嶼燈塔

七里嶼燈塔浙江省寧波市境內的一座燈塔。燈塔位於甬江口外的七里嶼島上,由英國人建於1865年,為中國乃至遠東地區最早的現代燈塔之一。

基本介紹

發展歷史,地理標位,

發展歷史

坐落在寧波甬江口門外的七里嶼燈塔,就是眾多閃爍星星中的一個耀眼星辰。來往的船隻遠在18海里外,就可以望見這座寧波港的門戶標誌。而它就像一個偉岸的迎賓男士,晝夜不息地佇立在原地,迎來送往進出甬江口的船隻。所以成為既是甬杭滬線、寧波鎮海往來北侖、舟山等諸港船舶進出甬江口的重要助航標誌,同時也是指示船舶進出七里錨地和油輪錨地的重點參照物。
七里嶼燈塔
七里嶼島因距鎮海7公里而得名,全島面積僅為0.03平方公里。其實在此島上,先後曾出現過兩座燈塔。老燈塔始建於1865年,由當時的浙江海關稅務司與寧紹道台協同建立了七里嶼燈塔,它是我國最早建起的現代燈塔之一。老燈塔最初是採用油燈置於玻璃罩內,用油燈所產生的光,為過往的船隻指明航向。
直到了1872年改為五等鏡機。進入二十世紀初才改用明滅相間的鏡機,以後又改為電石瓦斯燈等方式來標誌。老燈塔在七里嶼上除了在1885年中法戰爭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期間被迫由守塔人拆下燈器,隱蔽設備,熄滅燈光幾個月燈外,默默地在孤島上工作了整整一百三十年。
1995年,由於時代發展的需要,老燈塔開始拆除,在有關部門的努力下,歷經滄桑的老燈塔告別了歷史指航舞台,卻又登上了新的景觀舞台。
1998年,它被整體拆卸遷至小七里嶼島上,成為小島上的一道亮麗風景,作為觀賞之用。而新燈塔繼承了老燈塔的衣缽,自1997年1月建成交付使用後,這個身長增長了25.5米的“巨人”,就開始執著地佇立在孤島上,為來往行駛的船隻在茫茫大海上,指明行進的航向。
七里嶼燈塔由英國人主持的浙海關稅務司與寧紹台道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建立,是我國最早興建的燈塔之一,因其距原鎮海縣治七里而得名,它是船舶出入寧波北侖港和上海、金山、杭州灣航線上的重要標誌,在鎮海抗英、抗法保衛戰中,曾發揮重要作用。1995年拆移老塔,改建新塔,新老雙塔在七里嶼島上交相輝映,繼續為海上交通安全發揮作用。
2009年10月,“浙東沿海燈塔”捆綁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13年4月入選第七批國保。浙東沿海燈塔共有百年歷史的燈塔11座,其中位於舟山轄區的有8座燈塔(花鳥山燈塔、白節山燈塔、半洋礁燈塔、魚腥腦島燈塔、小龜山(小板山)燈塔、洛伽山燈塔、東亭山(外洋鞍島)、太平山(大鵬山)燈塔;位於寧波轄區的有3座,分別是七里嶼燈塔、東門燈塔和北漁山燈塔。

地理標位

小七里燈樁位於七里峙燈塔(標位:北緯30°00′02.1″,東經121°45′34.3″)西側附近的小七里島上,1995年七里峙燈塔底拆舊建新後,1998年將老燈塔遷建於小七里峙上,小七里島與七里嶼有小橋相連,供後人鑑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