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七絕·改西鄉隆盛1詩贈父親
孩兒立志出鄉關2,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3,人生無處不青山4。
注釋釋文
詞句注釋
1.西鄉隆盛:1828—1877在世,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幕末)的薩摩藩武士、軍人,政治家、維新志士,他和木戶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並稱“維新三傑”。
2.鄉關:即故鄉,家鄉。如崔顥《黃鶴樓》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
桑梓地: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種桑樹和梓樹。又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要對它表示敬意。後人用桑梓比喻故鄉。《詩經·小雅·小弁》記載:“淮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見了桑梓容易引起對父母的懷念,所以起恭敬之心,後世即以桑梓作為家鄉的代稱。
4.青山:象徵祖國的山河秀麗。人生無處不青山,意思是說祖國到處都是秀麗的山河,可以作為安息的地方。
白話譯文
孩兒立下志向走出家鄉,學習不取得成就發誓不還來。
死後埋葬何必在故鄉的土地,人生到處都是可以埋葬屍骨的青山。
創作背景
1910年,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要毛澤東去做生意,毛澤東卻立志走出韶山沖到新式學校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國小繼續求學。毛澤東經過自己的力爭和親友、老師們的一致勸說,父親答應他的要求。在離家赴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國小求學前夕,毛澤東提筆寫了這首《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里。這首詩是少年毛澤東走出鄉關、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書,從中表明了他胸懷天下、志在四方的遠大抱負。
日本明治維新前夕,詩僧月性在離鄉東遊前寫了兩首自述其志向的題壁詩《鏘東遊題壁二首》。後來被西鄉隆盛讀到了,他認為其中第二首詩的內容符合自己的抱負,便稍作修改後存留著自勉。清朝末年,中國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國將不國、 民不聊生。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的成功成為中國有志青年效法的榜樣,西鄉隆盛的著名事跡也流傳到了中國。
由此可以推斷:在這種條件下,少年毛澤東或者是從書籍報刊上,或者是直接從留學東洋的教師那裡,讀到了西鄉隆盛版本的這首述志詩。之後,他堅持要離家前往湘鄉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開拓更為廣闊的天地。這與固執守舊的父親發生了嚴重的衝突,在這種形勢下,他改動了這首詩的幾個字,而後呈給父親。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詩。起首兩句所表述的詩意,思想鮮明、氣勢雄偉、鏗鏘有力。“立志出鄉關'’的毛澤東,用“學不成名誓不還”的絕唱,表明了他求學的堅決、志向的高遠。
後兩句將上述詩意向更深的意境進行挖掘,動用先否定、後肯定的手法,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死後屍骨何必非要歸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隨的詩意。從詩句中,自然而然地發出寓意深遠的感嘆,從而受到啟迪。
全詩通俗易懂,平仄押韻流暢,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巧借古今中外經典詞句,變為自己明志之詩句,簡潔而不簡單,通俗不失大雅,是毛澤東心態、 志向的真實流露。一個胸懷不凡志向,聰慧、 倔強、 有著過人的記憶力和頑強毅力的毛澤東,正邁向他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
名家點評
武漢大學研究員
曹應旺《從毛澤東詩詞看毛澤東思想發展的歷史脈絡》:《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這首詩表達了毛澤東要到外面的大世界經風雨見世面的心志。
作者簡介
毛澤東,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的輔助者和共產黨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1893年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府湘潭縣韶山沖,1976年逝世於北京。從1949年到1976年,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是毛澤東思想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誌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著作有《
毛澤東選集》。